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铁血强宋 >

第35部分

铁血强宋-第35部分

小说: 铁血强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制裁仍不悔改,而且动不动就要集结三四十万的大军出动,却又没有什么完善的战略规划,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还经常被董毡偷袭后方,给西夏的经济增长和百姓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随后宋军向西夏发起了反击,种谔一度进攻甚急,连续攻克银州周边堡垒,夏军毫无士气,不能支撑,梁太后被迫向辽帝国求援。辽道宗遣使赴宋廷斡旋,并承诺发兵三十万助战,夏军士气重振,种谔才退回延州。

  正面战场暂息兵锋后,宋夏双方都加大了对吐蕃的招抚力度。熙宁四年(西元1071年),王韶修复了古渭砦。古渭砦在今甘肃陇西,即唐朝的渭州,安史之乱后被唐朝丢失,现又被王韶收回。按王韶的建议,以古渭砦为通远军,王韶暂为知军。熙宁五年,王韶开始进攻不愿归顺的蒙罗角、抹耳水巴等部族,诸部在抹邦山(今甘肃狄道县东南)占据地势准备抵抗。王韶的参谋们都认为地势不利,不宜作战,但是王韶却说:“敌军如果占据险要不出,我们只能徒劳而回,现在已经入了险地,就要去攻取险要!”下令“敢言退者斩!”宋军登山逆战,蕃军居高临下,宋军略有不敌。这时文官王韶身被甲胄亲临一线,宋军士气大振,终于击溃蕃军,四散而逃。木征率兵渡过洮河来援,重新集结羌众。王韶声东击西,留部将景思立、王存在抹邦山继续虚张声势,自己带兵突击武胜(今甘肃狄道县),大破木征部首领瞎夔等,守将瞎药弃城夜遁,大首领曲撒四王阿珂出降。宋廷在武胜设镇洮军,后又改为熙州。

  熙宁六年,宋军又攻取河州,周边许多蕃部宣布叛宋独立,王韶回军*时木征又趁机占据河州。王韶没有立即进攻河州,而是破诃诺木藏城,穿露骨山,向洮州(今甘肃临潭)进军。木征忙分兵驻守河州,自率兵来援洮州,王韶在路上迎头痛击,趁势收复了河州,继而分兵攻占熙、河附近的全部州县。宋廷在该地区设置了熙河路,与陕西的环庆、鄜延、秦凤、泾原合称为“沿边五路”,成为封锁西夏的主要战场。王韶带兵五十四日,转战一千八百里,攻取五州,斩首数千级,取缔部落无数,收伏蕃部三十余万帐,因功进为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次年又入朝升为资政殿学士。

  王韶入京的间隙,木征又趁机出兵,宗哥部首领鬼章以言语引诱河州团练使景思立出战。景思立非常轻敌,一怒之下率六千兵出战,钤辖韩存宝、蕃将瞎药苦劝不听。景思立率军进抵河州西北踏白城陷入重围,激战后景思立勉强突出重围。景思立对自己的冲动非常后悔,本想自刭谢罪被部将制止,但他死意已决,又返身杀入敌阵终于阵亡。当时朝廷已升其为忠州防御使,还没来得及正式拜将,朝廷认为他虽然忠烈,但是轻敌丧师,没有再追赠官职。木征趁机率大军围攻河州。

  景思立兵败后王韶急忙赶回熙州,当时宋军正聚集熙州坚守,王韶下令撤去城防,选兵二万余主动出击。初时参谋部议定出兵方向,诸将都认为应先解河州之围,但王韶说:“敌人敢来围城,必然依仗有外援,如果我们立即去救,他必设伏以待,而且他们现在士气正盛,不能硬拼。我们应该先去斩断他们的外援!”于是率军直扑定羌城(今甘肃广河)。当时宦官李宪派驻军中,他向全军出示天子御赐的黄旗道:“天子御赐此旗观战,如同陛下亲临!”宋军士气大振,大破守军结河族,断绝了西夏入援的通道。木征见自己的妙计全然被王韶识破,大惊失色,只好退保踏白城。但此时宋军士气已振,围攻踏白城,木征见势不可挡,率八十余部酋长请降。鬼章、冷鸡朴等酋长还集结了大军继续顽抗,并一度将宋军陷入险境。关键时刻李宪采用了正确的战术:他深知贵族血统在部落中的地位,便让木征衣着盛装来到阵前招降。蕃兵仰望木征的容颜,斗志全无,官军趁势反击,阵斩冷鸡朴,杀获万余。此时董毡出面,青唐羌蕃诸部全部接受了改制,成为正式的国家州县。

  熙宁年间,宋廷在河湟地区以武力*了不愿改制的部族,强行取缔了世袭部族领主,将河湟地区改造为了正式州县,从当时战略上讲,保障了围剿西夏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非常重要。当然后人对熙河开边评价不一,正方认为,唐朝丢失了河湟两千余里的国土,让川陕的战略安全得不到保障,而宋朝通过恩威并施的方法收复河湟是极其伟大的功绩,这在围剿西夏的关键时刻更显重要;反方则认为当时吐蕃诸部已经归附宋帝国,本就是中国的领土,宋廷还要用兵,是破坏当地民族关系。而王韶晚年精神错乱,最后五脏俱烂而死,被认为是杀伐过多的报应。关于古代名义版图内的部族聚集区,应该采取更加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既需要优待招抚,也需要适当的武力*,不能一概而论。而王韶和李宪这对文官和宦官的组合,在雪域高原立下战功无数,拓地两千余里,是非常令后人神往的壮举,他们也因此列入名将的行列。

  就在这个时候,宋代中南半岛上的交趾国李氏王朝在改用汉制以后也强大起来。当时宋帝国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陕西、河北,对南方毫无防备,而广西本身还很不发达,人口很少,地方驻扎的厢军和蕃军也很少。熙宁八年(交趾国李朝仁宗太宁四年、西元1075年)底,交趾国太尉李常杰集结八万大军趁机入寇,初时宋廷没有引起重视,但交趾军分三路连续攻破钦州(今广西灵山)、廉州(今广西合浦),进围邕州(今广西南宁)。邕州尽发厢军,也只有两千八百人,在知邕州苏缄的率领下拼死抵抗。广西军虽然人少,但是动用了一些先进武器,尤其是使用了号称“冷兵器之王”的神臂弓。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弓弩,有效杀伤射程可达四五百米。广西军利用神臂弓、火箭等武器守城,杀死交趾军自以为很无敌的战象十余头,并且据城坚守。李常杰带兵强攻,交趾军被杀一万五千余兵。

  这下交趾问题才引起了宋廷的充分重视,经廷议,命宣徽南院使、雄武军留后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忠州剌史燕达副之,天章阁待制赵焑为随军转运使,率领陕西都部署司下属禁军十万救援广西,并联系交趾南方的占城、真腊二属国夹击交趾。郭逵是三川口战役中壮烈殉国的郭遵之弟,曾任陕西宣抚使,数败夏军。然而援军未及到达,熙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交趾军攻陷邕州,苏缄战殁,邕州居民被大肆屠戮,被屠的可能有十万人。交趾军初时和广西厢军作战肯定认为自己很强悍,但是遇到陕西军才知道厉害,象阵不过是移动标靶,几下就被打回本土。而宋廷为示惩戒,命郭逵直取其国都。郭逵入其国境后攻克广源州(今越南广渊),又势如破竹直逼交趾国都升龙城(今越南河内)。交趾军在富良江集结了四百余艘战舰抗衡,当时宋帝国海军主力已从广州出发,但尚未到达,交趾军认为海军到前郭逵不会贸然发起进攻。郭逵便利用他们的轻敌心理,减兵诱敌,假装撤退。李常杰果然中计,率兵渡江掩袭,宋军伏兵尽出,大败交趾军。宋军趁势用重砲攻击富良江中的交趾军舰,步兵乘大筏渡江,将交趾军主力全歼,阵斩李朝太子李洪真。李仁宗(李乾德)上表请降,撤去帝号,降封为交趾郡王。宋帝国终于比较圆满的解决掉了吐蕃和交趾的问题,可以考虑集中力量,对西夏进行毁灭性一击了。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军事作业
第四章  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军事作业

  山雨欲来风满楼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同学都知道,宋代的丁谓被视为本专业的鼻祖。丁谓生于宋太祖乾德四年,卒于宋仁宗景祐四年(西元966—1037年),淳化三年(西元992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同平章事。《工程管理》教材中一般都要引用他重修玉清昭应宫的案例,是有史明载最早关于管理工程(系统工程)的实际运用,而他一生在管理学方面还有不少贡献,是人类系统管理工程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当然,丁谓本人人品不算优秀,他做参知政事时,竭力逢迎同平章事寇准,见寇准喝汤时不小心洒了几滴到胡须上,就赶紧去帮他擦干,被寇准笑话道:“参政是国家大臣,怎么能为人溜须呢?”这也就是“溜须拍马”这个成语的由来,被丁谓记恨在心,后来果然借机将寇准排挤下台,是个比较典型的奸臣。

  宋神宗在丁谓之后的时代,系统工程的思想已经初步运用,尤其是范仲淹、沈括等人治理陕西军的时候,将很多管理科*用到军队建设中来,宋军的远征和后勤保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很多人非常激动的认为用一次超大规模远征,彻底荡平西夏已经初具条件。

  熙宁九年(夏大安二年,西元1076年),夏惠宗年满16岁,开始亲政,当然实权还是掌握在梁氏母党手中。熙宁十年,夏惠宗曾尝试改蕃礼为汉礼,但遭到母党反对没有成功,此事也成为夏惠宗和梁氏家族翻脸的导火索。

  元丰四年(夏大安七年,西元1081年),观文殿学士王韶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襄敏。他的死不是宋夏战争的结束,恰恰相反,是真正的开始。在经过多年的准备后,宋帝国终于彻底解决了各个方向的边患,也暂停了大乱朝纲的熙宁变法,并进行了“元丰改制”,整顿了很多军政制度,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很多官名和军制都有一些变化,只有西夏还在丝绸之路上继续收着关税,宋神宗不会再忍耐了。

  西夏有一位将军李清,本是陕西人,何时投奔西夏不可考,后成为夏惠宗的挚友。他向夏惠宗提议向宋廷献出黄河之南的土地,以争取宋帝国的支持,恢复汉礼,得到了夏惠宗的赞许。但在夏惠宗即将上表时被梁太后得知,派人以鸿门宴诱杀李清,将夏惠宗幽禁起来。鄜延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种谔很快得到消息说是夏惠宗已经被杀,于是点集兵马并奏请趁机伐夏。之前以兰州降夏的禹藏花麻素来与梁氏不合,现在觉得自身地位难保,于是暗中联系知熙州苗授,声称西夏母子不合,人情汹汹,请朝廷立即发兵来剿。宋廷觉得这个情报非常重要,而各方面说法不一,于是特召种谔入朝详细解释。种谔本人非常想出兵,对宋神宗说:“秉常(夏惠宗名)那个小孩儿,我去牵着他的手臂来见你。”神宗的壮志也被他所调动,于是决定出大兵*西夏。此事提交廷议时还是遇到不小的阻力,最高军事长官知枢密院事孙固就很不愿意大举出兵,表示“举兵易,解祸难”。但不少宰执却同意出兵,最后宋廷终于决议大举伐夏。

  正式出兵前,宋廷进行了大量的准备。首先是原泾原路副总管韩存宝带兵征讨四川泸州地区的酋长乞弟叛乱,由于韩存宝逗留不前导致进展很慢,朝廷将其处斩,另派环庆路副总管林广抽调环庆路精兵征讨。为弥补林广带走的兵力,朝廷在京师重新征发了12个将的新兵补充到陕西军中。以元丰兵制,一将大概八千到一万战兵,介于现在的军和师之间,相当于红军时代的纵队编制。宋神宗亲自主持总参会议制定方案,方案议定由熙河路经制使李宪率熙河、秦凤军约十万,进攻兰州,西平节度使董毡派大将洛施军笃乔阿公率蕃兵三万随同此路;环庆路都总管高遵裕率兵八万七千,会同蕃兵出庆州;泾原路副都总管刘昌祚率兵五万出原州,隶属于高遵裕,两路会攻灵州;签书泾原路经略司事王中正率河东路军六万余出麟州,并密诏注意防御辽帝国援军,内地增派的12将新兵大多随同此路;至于最初提议伐夏的种谔,率鄜延军九万余人出绥德军,进攻米脂,夺取银、夏,隶属于王中正,麟府折家军和一些蕃部约有数万兵马也附在此路;鄜延经略使沈括坐镇延州,为各路军提供总调度,并留有少量军队防守。

  枢密院下发了《五路对境图》,按计划,各路军最终目的都是要会攻灵州,只要攻克兴庆府的外围堡垒灵州,实际上也就攻克了西夏国都,西夏帝国就将灭亡。熙河、秦凤两路军统一归李宪指挥,环庆、泾原两路归高遵裕指挥,河东、鄜延两路归王中正指挥,会攻灵州时由王中正统一指挥,史称“元丰五路伐夏”。这一次伐夏,共调度作战部队四十万左右,由于地势艰难,又有民兵和后勤部队数十甚至上百万,总兵力必然在百万以上,堪称人类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军事作业。这在汉唐时代*蛮族部落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整个中国,甚至地球人类的冷兵器历史上,只有宋夏帝国之间的这一次倾国大战才可能达到这样的规模。

  西夏,你这个海关帝国,你流汗了吗!

  关于元丰伐夏的主帅,现在很多人认为是李宪,可能因为李宪本身官最大,而且他后来在兰州设立了帅府,但这个帅府应该是他本部人马的帅府,和其他几路无关。宦官王中正号称代替宋神宗出征,并且议定会攻灵州的战役由他统一指挥,应该才是真正的主帅。宋帝国五路出师,志在荡平,西夏也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梁太后任命梁永能为大元帅,总领全军。梁永能定下的策略是兵分三股,一股正面抵挡,一股设伏,一股趁宋军出击,袭扰内地,调集了大量物资,派兵扼守各处险要,准备与入境的宋军顽抗到底。

  正是:

  汉家旌旗三十万,一派军歌裂穹川。

  大漠高天云路遥,必摧敌虏化飞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纵横千里的宦将李宪
纵横千里的宦将李宪

  李宪精通兵法,深得神宗信任,曾协助王韶征战河湟,立下战功无数,但由于他的宦官身份遭到群臣的歧视,一开始就很反对他带兵,尤其是知枢密院孙固一直想杀他。本来李宪被任命为安南行营道副都总管,*交趾,但由于和赵焑不和,被孙固趁机撤掉了职务,还差点被杀。五路伐夏神宗派李宪带领熙河军,又遭到孙固等人的激烈反对。这或许是因为汉唐宦官执掌兵权的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