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铁血强宋 >

第11部分

铁血强宋-第11部分

小说: 铁血强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场和机动空间,汉民族一旦失去可靠的马源,不能组建一支更强悍的骑兵军团与之抗衡的话,仅靠步兵,正面作战很难取胜,即使战胜也很难追击以扩大战果,只能坐等游牧骑兵重新集结再次反击,直到力竭而败为止。历史上的游牧部落匈奴、鲜卑、突厥都是趁汉民族衰弱或者内乱的时机,依靠强大的骑兵团突入中原。

  然而因为地理和生产方式的原因,也因为汉民族的“华夷之辨”,一直将他们排斥在文明体系之外,草原民族一直停留在部落时代,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国家体系,既没有完善的组织结构,也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游牧民族强大的时刻总是很短,往往是伴随着某一个标志性人物的出现而出现,这个人一死就分崩离析。在历史上,曾经在汉唐两代给中华帝国带来过重大威胁的匈奴和突厥,实际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只是草原上的部落联盟。随着冒顿大单于的崛起,草原上的各个部落便都聚集在他的部落周围,并听命于他。汉帝国将其称之为“匈奴”,并通过持续的打击使其衰落,一部分逃到了欧洲,一部分淹没在“五胡乱华”的大潮之中。而随着阿史那氏的崛起,草原上的各个部落又都聚集在突厥部的周围,最终被唐帝国所打击,步匈奴的后尘逃到了欧洲。然而这两个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的民族,在汉帝国和唐帝国面前,除了偶尔的爆发,并没有显示出多么强大的实力。一方面是因为汉唐帝国本身的强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他们自身组织结构的松散,没有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草原上的部落联盟,而不是国家。这种部落只能欺负一下彼时尚未开化的欧洲人,面对汉唐帝国则只有挨打的份儿。

  然而,随着历史的持续发展,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大唐帝国由盛转衰,蒙古草原上的各个游牧部落开始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这其中就有契丹部落。晚唐的衰世和五代十国的乱世让汉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并且在血雨腥风中看不到出路,而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却即将迎来一位伟大的领袖,他将为这片草原带来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时代,他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汉名耶律亿)。

  契丹传说是东胡的后裔鲜卑的后裔柔然的一支,隋唐时期曾是突厥汗国的臣属,生活在今辽宁省阜新市一带,先后经历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联盟时期,逐渐形成八个比较成熟的部落。由于唐帝国的强势崛起,联盟首领阻午可汗脱离了突厥联盟,转而向唐帝国称臣,曾被赐命李怀秀(也作李怀节),封为松漠总督,迎娶唐朝静乐公主,但之后又杀掉公主归附回鹘。唐末,阿保机任迭刺部首领,他首先统一了契丹八部,继而击败了草原上的奚、室韦、乌古、回鹘、女真等部落和渤海、高句丽等国,将整个蒙古草原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西元907年,伟大的大唐帝国终于走完了他289年的漫长生命,后梁太祖朱温建立了后梁,结束了中华帝国的一个时代,开启了中原五代十国的序幕。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宿命,同一年,阿保机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契丹汗国。按照这片草原上千百年来的习俗,胜利者会将部众分封给兄弟子嗣和功臣,让他们成立独立自主的部落,使这片草原上的部落形态持续下去。而阿保机却没有这样做,他虽然延用“可汗”的称号,却开始刻意学习和模仿汉族的帝国体制。他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等汉臣,逐步废除契丹部落体制,设置宰相、省、部、院、寺、监等构成的府台官僚体制和州、郡、县等行政单位,建立了一套类似于汉唐帝国的国家系统,并大力招纳汉民,鼓励农耕和工商,引进汉文明,兴建孔庙。契丹帝国仿汉制,设立了枢密院,总揽军权,在取缔了游牧民族传统的军事化部落体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上,组建现代意义上的集团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枢密院统一签发军事调令,废除了部族首领私有军队,实现了军队国有化,仅御帐亲军便有五十余万骑。这一点优势尤其重要,在未来的宋辽战争中,契丹诸路军拥有统一指挥,协同作战非常优秀,而完全不必担心汉唐时代,某些怀有异心的部族领主背叛大汗投向汉人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契丹帝国不再从汉区劫掠人口充当奴隶,而是给予了各个民族基本平等的人身地位,走出了匈奴、突厥的奴隶制部落模式。北宋是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组织结构学开始成型的时代,契丹帝国努力吸收宋帝国的先进文明,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科学,使自身的组织结构愈发完善。这使得契丹帝国拥有了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性,可以多次承受宋帝国的强势打击而屹立不倒,通过自身的组织结构补充能量,修复损失,而不会像匈奴、突厥那样遭到一次沉重打击后就一蹶不振。事实上,这正是契丹、西夏、女真等强大帝国在日后能够超越前代游牧部族,成为汉民族最强对手的最关键因素。

  虽然众多契丹贵族包括他的弟弟、子侄们没有按常理得到分封成为独立自主的部落领主,非常不满,纷纷反抗,却都被他所*,草原上第一个文明帝国的建立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后梁贞明二年(西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废弃“可汗”称号,即皇帝位,契丹帝国正式诞生了!契丹帝国废除了其传统的夷离堇制度(即部落领主议会制),继而打破了门阀家族的隔阂。我们现在读史会看到契丹帝国的官员中耶律和萧这两个姓的人特别多,但他们并不是亲戚,整个帝国的契丹人都姓耶律,奚人都姓萧,只是同民族关系而已。这是蒙古草原上第一个不实施分封领主制度的中央集权帝国,是第一个全民共属于同一位皇帝而不分属于各自部族领主的政权结构。或许当时的汉民族还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即将面对的不再是未开化的游牧部落,而将是一个和自己的国家体制、社会形态几乎一模一样的强大帝国!

  很快,塞外的草原上开始出现农田,继而出现了城市,当中原还处于混乱纷争的血海之中时,一个类似于汉唐帝国的文明国度已经在蒙古草原上悄然兴起。相比之下,中原汉区仍处于五代十国的水深火热之中,实力武将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幕幕篡位称帝的悲喜剧交迭上演,人民在战火中痛苦的呻吟,却又找不到方向。汉唐帝国的天威似乎正在淡去,而北方草原、西域、*世界甚至欧洲都感受到了契丹帝国的文明影响力,以至于很多西方民族都将契丹帝国误认为就是传说中的中华帝国,俄语等斯拉夫语系至今还将中国称之为“Kitaia”,很显然这正是将契丹当作了正统中华的一个佐证。

  是的,这个悄然崛起的帝国确实已经隐隐有取代传统汉唐帝国的趋势。

  辽太宗收取幽云十六州后,汉文明中的先进成分更以极快的速度输入到契丹帝国的体内。为了治理汉区,辽太宗仿汉制设立了枢密院,随后又扩展到契丹本部,最后形成了南北两府制度。南北两府本不是地理概念,契丹帝国的皇位坐东朝西,群臣分列南北,所以称南北两面,这和汉族的东西班、左右丞是一个意思。两府设立宰相、枢密使、直学士、都承旨、林牙等官员分别管理。随后又将最大的迭剌部分为五院、六院两部,亦称北大王院和南大王院,与奚、乙室两个大部落一同设置了王府,即所谓的契丹四大王府。又为品、乌古等49个小部落设置了节度使司,并以朝廷委派的祥稳作为最高领导,各部落军政大权均归口于南北两府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南北两府的最高领导是皇帝直接委任的宰相,而不由草原上传统的世袭和选举产生,宰相不再是部落首领,而只是国家委派的官员。而南北两府分权,也避免了汉、晋的丞相总揽大权,容易架空皇帝的弊端。

  顺便说一下,“宰相”这个词是中国历史上用于对高级文官的尊称,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享用这个称呼的可以是秦、汉、晋的丞相、大司徒;隋、唐的中书令、尚书令、纳言;宋、元的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清代的军机大臣。总之从来没有一个名叫“宰相”的正式官职,恰恰只有契丹帝国,才有这么几个名叫“宰相”的官职。在朝堂上,皇帝和南面官身穿汉服,皇后和北面官身穿胡服(皇帝似乎更汉化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是四时捺钵制,即皇帝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在四个气候适宜的行宫居住,顺便打点猎。宋人对此非常理解,认为这和我们春耕秋收一样,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并不是游牧习气的残余。

  通过这套官制,契丹帝国牢牢掌握了契丹本部、奚部、乙室部和汉族、渤海族的军政大权,这几个民族都成为了融入契丹帝国的本部,而不再是独立的部落。

  辽太宗会同十年(西元947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辽太宗(耶律德光)和自己的“儿皇帝”后晋翻了脸,出兵击败了后晋军,进驻开封,将契丹帝国改制为大辽帝国,改元“大同”(此说据《辽史》,《新五代史》称会同元年便已改制为大辽,这一次只是把石晋纳入辽帝国的范畴。以后这个帝国还会在“契丹”和“辽”两个名字间反复改换,我们用两种名称都是同样意义)。辽太宗身穿汉服,在大殿举行登基仪式,宣布即中国皇帝位。这一点是以前的匈奴、突厥没有做到的,既使是后来的蒙古和满洲入关后,也没有穿着汉服即位,可见契丹对中华正统的认同感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虽然由于统治经验的缺乏,契丹很快被百姓赶出了中原,辽太宗以天气炎热不适合契丹人居住为由退兵。但是请注意,契丹人是被中原百姓而不是军队赶走的,试想如果不是契丹而其他游牧部落,会主动撤离吗?而抗拒淫威的百姓又会遭到什么下场?总之,从制度、精神、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全面转化为汉式帝国已经成为了契丹民族的一个共识,而同时中原又开启了第四代——后汉,仍然处于混乱的纷争之中。

  辽世宗(耶律阮)的即位对于契丹民族也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这位在汉制下继位(也不完全是继位,半抢夺半继承)的皇帝更加旗帜鲜明的改用汉式帝国体制。在他之前辽帝国的仿汉官制并不规范,既有秦汉的太宰、太尉、大司马,又有隋唐的中书、门下,也有五代以来的枢密使,机构重叠,职能不明,到世宗朝一律改组规范。辽帝国终于彻底走出了不成熟的部族体制,走过了过渡阶段,成为一个完全规范的现代化帝国。更重要的是辽世宗彻底废止了游牧民族千百年来传统的分封体制,取缔了全部贵族的所有独立主权,更取缔了契丹本部唯一的一个分封国——东丹国,并且制定了各民族基本平等的法律体系,使汉人、渤海人都成为辽帝国的合法公民而不再是异族奴隶。他还效仿后梁,解除了契丹贵族及其家奴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事实上按西方人的观点,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终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标志),使帝国领土上的各族人民都成为帝国的公民,这就彻底废除了古代贵族形成家族独立政权的社会基础。虽然由于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更由于他取缔贵族特权,触犯了既得利益,所以他的下场和商鞅一样:被本国贵族所仇杀,但是他的改革制度已经成为辽帝国的基本制度不可回改。当然,这时的契丹帝国还不能算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因为第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是直到西元1804年,才由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所建立。但是,辽帝国已经废除了部落制和分封制,并且基本消除了内部民族压迫,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军队国有化的、公民化的规范单一制帝国。他的政治文明不亚于伟大的汉、唐帝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堪比后来的宋、明帝国,更不用说南面那些已经完全丧失了伦常,打得头破血流的诸多小国了。

  而直至西元960年,当这个堪称伟大的帝国建国44年,正值极盛之时,我们的宋帝国才刚刚建立。而且一方面面对着强敌环伺的局面;一方面几乎被所有人看好,将要步五代的后尘,被军阀篡位,顺理成章的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代。难道汉民族的强盛已经走到了尽头?难道孔孟先师为我们创造的伟大文明、汉武唐宗为我们带来的傲然自信就要在公元的第二个千年交给契丹民族了吗?

  是啊,抉择摆在了汉民族的面前:要么承接第五代,开启第七代;要么脱胎换骨,用更新的文明形态去除五代之殇!宋太祖、宋太宗在这个历史的转折路口带领汉民族走向了正确的方向,也使契丹人和世人认识到:宋帝国,已经走出了五代的桎梏,以一种比汉唐帝国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崛起于神州大地之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宋辽争雄,力拔头筹
宋辽争雄,力拔头筹

  一山不容二虎,天下虽大,却容不下一个雄心勃勃欲引领天下正统的辽帝国和率领汉民族欲重光汉唐天威的宋帝国并行于世,无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宋辽两国必须有一个了断。而以双方的实力对比而言,没有谁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像汉帝国驱逐匈奴、唐帝国驱逐突厥那样将对方直接赶走,数十年的惨烈战争即将上演。

  双方的最初交锋是宋太祖在伐北汉的过程中与契丹援军之间的战斗,双方互有胜负。但由于宋太祖攻克北汉的意图不够坚决,所以在遇到契丹援军后就较快撤军,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会战,双方真正较量还是发生在宋太宗攻灭北汉的大战之中。

  太平兴国四年(辽景宗乾亨元年,西元979年),宋太宗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商定了*北汉的大计。在这里发生一段比较有意思的对话,首先是宋太宗向众人提问:“为什么周世宗和太祖都是英雄盖世,却在伐北汉的战争中屡次失败?太原是不是一座根本无可能攻克的坚城?”作为一名领导,问这种问题本身就不是很合适,因为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您当时是参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