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台上台下张火丁 >

第6部分

台上台下张火丁-第6部分

小说: 台上台下张火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过也无济于事。张火丁也被一次又一次的厄运“磨”得有点木然了。虽然内心十分凄苦,但为了不伤父亲的心,她反而去安慰父亲,表示以后还有机会,再去努力争取。父亲自然理解女儿的心意,他对女儿学京剧的事更加揪心了。
  第三次考戏校,又以失败告终。张火丁有些怨恨命运对自己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京剧这个门坎这么难进呢?张火丁满腹惆怅,茫然不知所措。
  一个冒险的抉择
  张火丁学京剧已成为父亲张一心中的块垒,女儿三次考戏校被拒之门外,令这位倔强的男子汉也感到命运对女儿太不公平。这样一位对京剧如此痴迷的人,为何就这么难以迈进这个门坎呢?张一是条硬汉子,他是不会轻易向命运屈服的。一天,张一对妻子说:“咱们属于工薪阶层,将来给儿女留不下什么财产,可帮助孩子实现她的梦想——唱京剧,应是可以办到的。咱们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帮助火丁实现从事京剧事业的梦想!”看来张一为了女儿的京剧梦,是要破釜沉舟了。张一就是这样一个倔人,一旦认准的事,非一干到底不可。但张一又不是一个盲目蛮干的人,他做事情都是按规律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当时张一提出一个“四年计划”。当然这个“四年计划”是围绕火丁的京剧梦进行的。当他将这个计划和盘托出之后,全家人以及亲属都吃惊不小。因为这个举动非同寻常,带有一定的风险性。那时张火丁在廊坊市评剧团已经转了正,成了国家正式职工。张一实施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让女儿辞去公职进京学艺。扔掉了“铁饭碗”,是很冒险的事,万一以后找不到工作咋办?母亲不免为女儿前景有些担忧。
  张一的“四年计划”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或突发奇想,而是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论证才做出的。张一认为火丁已经15岁了,老在评剧团唱戏,评剧味会越来越浓,对将来学习京剧有较大的影响。坐等机遇是不行了,必须创造机遇。否则火丁的年龄越来越大,会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岂不成为终生憾事!所以,张一断然作出决定,进京为火丁请老师学京剧。决心已定,张一便向廊坊市评剧团为女儿提出了辞职申请。这一举动顿时成为剧团的头号新闻,人们议论纷纷:“张一这是老糊涂了,竟然让女儿扔掉了‘铁饭碗’……”剧团领导一听张火丁要辞职,立马给她堵住了退路:张火丁辞职以后可不能再回来!张一既然下了决心让女儿去学京剧,自然也从未想过让女儿再回评剧团。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样更能激发张火丁去学好京剧。
   。。

六  京剧启蒙老师王兰香(1)
张火丁在评剧团学京剧,属于自学性质。真正入门京剧是在师承王兰香之后。王兰香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桐栅的弟子,戏路很宽。张火丁向她学习京剧艺术,经历了一段正规的学艺生活,这为她后来考天津戏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独特的学艺生活
  1986年春节前夕,张一由北京归来,脸上溢满了微笑,凭直觉,张火丁感到家里有喜事了。果不其然,父亲带来了喜讯:女儿进京学习京剧的事联系成功了。张火丁一听就乐了,自己终于可以去学京剧了。张一决定送女儿火丁进京学艺。这天晚上,他找来一辆车将张火丁送到了北京,来到老师王兰香家中。
  当时王兰香居住在北京骡马市大街果子巷内迎春街包头章一号。王兰香时年55岁,虽然年过五旬,但看上去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王老师性格温和,待人真诚。张火丁初见王兰香,感到她和蔼可亲,很快便消除了距离感,到这里就如同到了家一样,感到温馨惬意。
  王兰香当年曾在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任教,专攻青衣花旦,退休后回到了北京。她是张火千武生开蒙老师常长生的夫人。由于火千与常长生的师生关系,张一与常长生也十分熟悉,而且关系很好。常长生退休后回到了北京。当时火千仍在戏校学习。张火丁酷爱京剧,张一鼎力支持女儿学习京剧,令常长生夫妇十分感动。所以,当张一提出女儿来找王兰香学戏时,老两口不仅爽快地答应,而且决定让张火丁在其家中学戏,等她学上几出戏,再去报考戏校,并表示分文不取,义务教戏。这对于痴迷京剧艺术的张火丁是个极大的安慰,也成为她学戏的一种动力。
  王兰香,北京人,自幼入科班学戏,后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术家赵桐栅(艺名芙蓉草)为师。王兰香戏路很宽,嗓音和身上的功夫都很到家。当年在北京和平京剧团时,捧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来唱戏,后随毛世来来到长春,曾在吉林省京剧团从艺。王兰香还曾陪京剧名家王玉容、梁小兰同台演过多年戏。王兰香有时自谦地说:“我一直是二三路,净陪好角演戏了。”王兰香的教学也十分出色,她在吉林省戏校教的学生都是高材生,成才率特别高。她教戏认真,方法得当,而且要求又严格。对于这一点张火丁有切身体会。当时虽然在她家中学戏,但王兰香安排的课程和戏校一模一样。
  能跟王兰香学戏,张火丁真是太幸运了。那时张火丁每天早晨六点起床,王兰香便带她去陶然亭公园喊嗓子,每天必须坚持一个小时;然后在公园广场练基本功,跑圆场、马趟子等。基本功主要是由常长生先生教授。每天上课的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王兰香教给火丁的第一出戏是花旦戏《卖水》。上午两个小时学习唱腔,地点在王兰香的卧室。家里一旦来了客人,都是由常长生接待,从未打扰王兰香授课。王兰香说戏全用的是自己在戏校教学的语言,如上课下课等。她在教戏时也如正规课堂一样,气氛很严肃。王兰香当时这样给火丁授课,也多半是为火丁将来上戏校作准备的。让她早一点体验到戏校的氛围,将来一旦上戏校,她就会尽快适应那里的环境,看来王兰香真是用心良苦。

六  京剧启蒙老师王兰香(2)
上午十一时下课了,张火丁便与老师一起做午饭,自然是打个下手,帮助洗洗菜,淘淘米什么的,有时也出去买菜。老师叫自己去干啥,她就去干啥,很勤快,又很听话,深得老师的喜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看待。
  常长生夫妇每天有午睡的习惯。此时张火丁便在客厅背诵上午所学的内容。下午三时,王兰香开始授课。主要是说上午所学的唱词中所用的身段。因房间小,施展不开,王兰香便带她去院里上课。这是一所标准的北京四合院,院内其他住户此时都去上班了,很肃静。王兰香让火丁跑圆场,她坐在一旁加以指点,一下午不知要反复练习多少次,有时火丁感到腰酸背疼,但她硬是咬牙坚持,从不在老师面前表现出来。
  晚饭后,常长生夫妇在客厅里看电视,张火丁便在王老师的卧室复习一天中所学的内容。其实,作为一位15岁的少女,不是不愿看电视,也不是老师不让她看电视,主要是怕浪费时光,自己来学戏的时间十分宝贵,必须珍惜时间,严于律己,自我加压,尽快把戏学出来。
  常长生夫妇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每晚十点钟,他们便准时就寝。这时张火丁便睡在客厅里的沙发上,躺下后很快便进入梦乡。这一天的学戏和练功,使这位15岁的小姑娘感到身心俱疲。就这样,日复一日,在这种很有规律的学戏生活中,张火丁在向京剧艺术殿堂发起冲击。15岁,毕竟还是个孩子,尤其是个女孩子,难免会想家,有时想起父母来不免会偷偷地掉眼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火丁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尤其是常长生夫妇待她如同亲生女儿一般,使她在这里沐浴到了亲情和关爱。她将这里作为自己第二个家了。那时,张一每隔半个月来看望女儿一次,每次父亲走时,张火丁的心里都是酸酸的,勉强忍住了泪水,总是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其实父亲也十分理解女儿,每次来看望她时,都要说上一些安慰和鼓励的话,让女儿那颗略显孤独的心得以平和下来。
  4月初的京城乍暖还寒,气温仍然很低。有一次,张一来北京看望女儿,在常长生家吃了晚餐。常长生一看天晚了,就说:“老张,天已经黑了,你回去可能也没有车了,今晚你就睡这儿吧!我给你重支张沙发。”这时张一也知道没有回去的车了,但他这个人很自觉,总是为别人着想,心想,自己的女儿在这里吃住,就够麻烦人家的了。我说什么也不能再给人家添麻烦了。于是老张说道:“常老师,我回去还有火车,还是赶回去吧!明天我还有事情。”常长生看到张一执意要走,也不好再说什么。
  张一来到北京永定门火车站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他本想到候车室待一个晚上,但由于手里没有车票,服务人员不让进。因早六时才能售票,张一只好在车站周围徘徊。这时凛冽的寒风阵阵袭来,冻得老张浑身直打哆嗦。他只好不停地用小跑来缓解寒冷对自己的侵袭。此时风越刮越大,气温越来越低。张一实在撑不住了,就到小茶摊上喝碗热茶,然后再进行跑步运动。天气这么寒冷,张一为何不去找个旅馆?当时张一手头的钱是够住旅馆的,但他舍不得花。他知道将来女儿一旦去戏校学习,肯定要花钱,自己遭点罪没啥,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就这样,张一在永定门火车站整整挨了一夜冻。可怜天下父母心,张一为了女儿实现京剧梦,吃再多的苦也无怨无悔。

六  京剧启蒙老师王兰香(3)
当张火丁学完《卖水》的唱腔后,王兰香又给她请来琴师吊嗓。这位琴师是北京京剧院的李小明,他是王兰香的妹妹王兰苹二姨的儿子。王兰苹是一名京剧演员,而李小明的父亲是著名琴师李志良。有时李小明因演出不能为张火丁吊嗓子,李志良便亲自来给她吊嗓。父子俩都是尽义务,都是来帮助张火丁圆京剧梦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张火丁实在是太幸运了。在王兰香的精心传授和安排下,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她便学会了《卖水》和《起解》,这四五个月,张火丁对京剧艺术有了初步的体验,对国粹艺术有了更多的领悟,对京剧也更加痴迷了。同时,离开父母的这段时间里,张火丁的生活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真切地认识到人生之不易,认识到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要深入地掌握这门艺术,必须穷尽毕生精力才行。
  打开京剧之门的“金钥匙”
  俗话说,宁给二亩地,不教一出戏。王兰香义务为张火丁教戏,这份情谊,这种境界,令人感动不已。在张火丁跟王兰香学完《卖水》和《起解》后,父亲张一提出让火丁向王兰香举行一个拜师仪式。王兰香十分喜爱张火丁,这四五个月来她们情同母女,配合默契,教者认真,学者刻苦。王兰香从火丁身上看到了她的艺术潜质,自然喜欢收下火丁这个爱徒。但王兰香要求张一要节俭,场面不要太大。她知道张一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不让他太破费。
  王兰香在与火丁说起拜师一事时谦和地说:“我不是名家,不需要搞什么大排场,咱娘俩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我又很喜欢你,咱娘俩照张相作个纪念吧!”王兰香特意请了一位摄影师,师徒俩在陶然亭公园晨练的地方照了一张合影。张火丁十分珍惜这张合影,每当她看到这张照片,在王兰香家中学戏的一个个场景就像过电影一般,定格在她的脑海中。这一百多个日日夜夜,让张火丁终生难忘。正是在这里,王兰香为她打开了京剧之门,使她迈进了京剧的门坎。这里是她从事京剧艺术事业的奠基地。如果没有这宝贵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也不会有将来大红大紫的张火丁。“北京市骡马市大街果子巷内迎春街包头章1号”是张火丁的“艺术圣地”,在这里她找到了打开京剧艺术之门的“金钥匙”。
  一张合影,标志着王兰香与张火丁的师生关系,也象征着张火丁学戏的时间即将结束。王兰香有心脏病,四五个月来,她为了帮火丁圆京剧梦,付出了太多太多。
  1986年5月3日这一天,天空晴朗,阳光灿烂,天气特别好。这也许象征着张火丁的艺术生涯有了吉祥的兆头。在燕京饭店一楼右侧大厅中央的一席中,张火丁简朴的拜师仪式开始了。王兰香端坐在正席,张火丁坐在她身旁,其他人各就各位。这天的菜都是张一点的,比较丰盛。张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词,他说:“过去梨园界有句俗话,叫做‘宁给二亩地,不教一出戏’。王兰香老师为了帮助火丁圆京剧梦,无私地教了她两出戏。这对我们对火丁是多么大的情分,多么大的关爱啊!火丁又在王老师家久住,这又不仅仅是说戏的事了。这期间,在生活上给王老师一家添了太多的麻烦,这份情谊令火丁和我们全家终生难忘!”说完,张一的双眸湿润了。张一又向为火丁吊嗓的李先生一家表示了敬意,感谢他们父子为火丁圆京剧梦所给予的热情关照和帮助。王兰香也显得十分激动。她在席间也提出了对火丁艺术的见解和为人的看法。她说,火丁学戏勤奋刻苦,资质不错,接受能力强。更难能可贵的是火丁为人老实忠厚,人品很好。
  王兰香教了张火丁几个月的戏,张一自然想听听她对火丁未来的看法。说穿了,就是让王兰香这位行家谈一下火丁在京剧艺术上能否有所发展。王兰香自然不会有所保留。她语重心长地说:“火丁这孩子嗓子条件好,天赋也不错,应该去正规戏校去学习。”听到王老师对火丁的评价,一种兴奋之情涌向张一的心头。老张高兴地说:“您对火丁的评价,就是对她艺术素养的鉴定。对于火丁的艺术前景,我心里也就有底了,我一定想方设法将她送往戏校去深造。”
  这个拜师仪式没有什么大角名角参加,看起来简单了一些。但对于张火丁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她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中,找到了自信,进一步确立了叩开京剧艺术殿堂的目标。
  在拜师仪式结束的当天晚上,张火丁便同父母一起离京返回廊坊。当列车鸣响行进的汽笛时,张火丁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告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