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台上台下张火丁 >

第14部分

台上台下张火丁-第14部分

小说: 台上台下张火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火丁出生在革命现代戏最红火的时代,她是听着现代戏长大的。但是张火丁自从事京剧艺术以来,还未曾涉足过现代戏。在天津戏校上学时,孟宪嵘老师曾想教授张火丁几个现代戏的唱段,后来因为张火丁准备考战友京剧团未能学成。因此,她虽然听过不少现代戏,但对如何演唱现代戏还是比较陌生的。
  张火丁在战友京剧团时,曾参演过现代戏《刘胡兰》,她在剧中饰演一个群众,对于如何表演现代戏,尚处在懵懂之中。张火丁来到中国京剧院后,她参演的第二出戏就是现代戏《北国红菇娘》。她在剧中饰演三号人物杨贵珍,这出戏是根据《八女投江》改编的。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赶排的这出戏,带有一些政治色彩。剧中的杨贵珍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妇女,到抗日联军后找到了意中人。全剧只有第四场戏最重,共有8名旦角担纲,其身世各不相同。为了强化全剧的艺术特色,8个旦角分别唱不同流派,张火丁自然是唱程派。
  张火丁首次涉足现代戏就获得了圆满成功,她饰演的杨贵珍得到戏迷的好评。《北国红菇娘》的成功出演,不仅使张火丁结束了从未演过现代戏的历史,而且从中悟到了不少艺术真谛。
   。。

十二  痛别恩师赵荣琛(1)
1996年2月18日,张火丁的恩师、中国京剧界的巨星赵荣琛陨落。噩耗传来,张火丁悲痛欲绝,赵荣琛不仅教给张火丁精妙的艺术,而且教给她如何做人。如今张火丁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得益于恩师赵荣琛的谆谆教诲。
  先师风范永留心间
  赵荣琛,这位对程派艺术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将永远载于中国京剧艺术的史册。张火丁在拜赵荣琛为师后,觅得程派艺术的真谛,才使自己的艺术发生了质的变化,赵荣琛在这位关门弟子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而浇灌出这棵枝繁叶茂的“程派艺术之树”。
  1996年2月18日,赵荣琛这颗程派艺术的巨星陨落了。这一天是农历的大年三十,这位蜚声中外的大艺术家未能过上新年,便撒手人寰,实在是令人悲之!痛之!惜之!
  赵荣琛在接近八旬高龄时,能收张火丁为徒,除了师徒的缘分之外,更重要的是赵荣琛慧眼识才,他以一位艺术大师的眼光,看到了张火丁的艺术潜质,感到“孺子可教”。赵荣琛就为何收张火丁为徒,写过一段文字,感人之深。他在文中说:
  她(火丁)虽年轻,却无一般小女儿崇尚浮华安逸之习,甘于清苦求艺,且嗓音、禀赋较好。她虽有意拜师,我却无意收徒。且她是我弟子的学生,我适当予以指点也是责无旁贷的,何必拘此名分?然而,我却之不能,多人前来说项,一拖再拖,终于在1993年7月酷暑中于北京饭店贵宾楼举行了收张火丁为徒的拜师典礼。是日贵客极多,老舍夫人胡絜青、我的堂兄赵朴初、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中国京剧程派研究会会长冯牧以及张君秋等多人到会祝贺。我即席致词中曾有这是我收的最后一个弟子的意思,这确实是我的真意。高占祥却悄言:“不能关山门呀!”不过这山门确要关了,火丁之后,我没有再收徒。火丁很用功,常往西山,往返数十里来我家求教。1994年秋,她以《荒山泪》、《锁麟囊》、《文姬归汉》的选场,举行个人专场演出,有意问鼎梅花奖,颇受各界赞扬。在京剧式微、多人他就的困难之际,难得她小小年纪不为所动,志坚行果,这一点就很难得。
  从赵荣琛这篇短文中不难看出,老人家本无心收徒,但又不得不收下这位弟子。原因是张火丁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天赋,打动了这位艺术大家,使他改变了初衷,收下了这位比自己小56岁的弟子。
  “要搞艺术,不要搞权术;要搞流派,不要搞宗派。”赵荣琛在张火丁拜师仪式上的谆谆教诲,时常在张火丁的耳边响起。他首先将自己在艺海几十年的经验传授给张火丁,让她定好位。文艺界关系复杂人尽皆知,一名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把精力用在艺术上,方能有所造诣。张火丁始终铭记恩师的教诲,她在艺术上倾心追求,而在一些与艺术无关的事情上,尤其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方面,自觉退避三舍。人生有限,艺海无涯。一名演员只有珍惜生命,遨游艺海,痴心不改,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赵荣琛的这18个字,可谓是一名艺人的警言。

十二  痛别恩师赵荣琛(2)
赵荣琛在传授艺术上精益求精,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京剧艺术需要言传身授,但这门艺术又十分严谨,丁是丁,卯是卯,必须严格按照程式进行传授。赵荣琛在教授张火丁《荒山泪》和《锁麟囊》时,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只要张火丁有一点达不到艺术上的要求,他就百教不厌,直到自己感到满意为止。有时他亲自操琴为火丁试唱,别忘了,赵荣琛已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为此他要耗费多少精力和心血啊!这才是大艺术家的风范。
  在四大名旦的唱腔中,程派唱腔风格独具,特色鲜明,程腔的最大特点是柔中见刚,刚中有柔;腔从字来,以字行腔。虽然以低回婉转、缠绵悱恻见长,但唱起来却是刚柔相济,内劲十足,有一种犀利苍劲、扣人心弦的力量。赵荣琛对于程派唱腔研究颇有心得,而且在研究中形成了自己对程腔的独特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因此,赵荣琛在对程腔的继承研究和发展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在教火丁唱腔时,首先要求她在悟透程腔特色和神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去吸收和消化程腔中的艺术元素。赵荣琛的嗓音条件和程砚秋有所不同,他的亮音条件较好。当年在程砚秋的指点下,他在逐步掌握了四声音韵、行腔吐字以及“嗽”音、“脑后音”等运用方法后,注意挖掘自己在亮音上的优势。因此,赵荣琛在张火丁掌握了程腔的基本要素后,让她在音亮的使用上下点功夫,同时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在继承、融合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唱腔元素。赵荣琛还让张火丁在行腔中注重用气。因为厚重的亮音,是用丹田气自下往上托出来的,而不是扯着嗓子喊出来的。他特别要求张火丁要学会运用丹田气,认为女演员唱小嗓虽然比男演员有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会感到中气不足。如果在青年时期就注重对丹田气的运用,就会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张火丁铭记恩师的教诲,在继承、学习和运用程腔艺术中,有意识地去寻找个性艺术元素,并将个性艺术元素有机地融合在程派唱腔中,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赵荣琛在为张火丁说程派名剧《荒山泪》时,对于剧中的每句唱腔,都细细地“抠”。有时张火丁感到自己做得已经很到位了,但赵荣琛却仍要细抠,因为他要用这出戏来为张火丁继承程派艺术作“奠基”。既然是“奠基”,就需要坚实的基础,基础打不牢,是难以建成“艺术大厦”的。赵荣琛说过,我们学习继承流派艺术,开始要有个“像”的过程,我们不反对“像”,如果一点也不“像”,与某个流派毫不沾边,那还算什么继承流派呢?问题在于是满足于表面形式的“像”,还是追求精神实质的“像”。因此,他主张学习继承流派艺术,不能满足于“形似”,更不可只求“貌似”,重要的在于“神似”。赵荣琛在教火丁戏时,不仅教她唱腔规整,动作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悟到神韵,做到“神似”。张火丁在传承程派艺术上之所以能走红梨园,在于她悟到了程派艺术之神韵,在表演中做到了“神似”。这显然与赵荣琛良好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二  痛别恩师赵荣琛(3)
1981年,赵荣琛曾应美国方面邀请,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到美国10所名牌大学讲学,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传播国粹艺术作出了贡献。他在美国的讲学是成功的,其高超的演技更是产生了轰动效应。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戏迷慕名纷至沓来,争先恐后地到美国观看赵荣琛的表演。赵荣琛在国内把弘扬国粹艺术视为己任,对国内的弟子关怀有加。1994年,赵荣琛在回到美国后,仍然关心着张火丁的艺术。他特意不远万里寄给张火丁一盒录音带。通过录音带传授张火丁程派剧《三娘教子》,并在录音带后面说:我不给你写信了,在音带里说几句话。他告诉火丁,在艺术上要加倍努力,珍惜时间,不可蹉跎岁月。更令张火丁难忘的是,赵荣琛还在音带里指出火丁给他的信中有个错别字,借此希望她要努力提高文化素养。事情看起来不大,但它反映了老艺术家对后辈的亲切关怀,说明他在各个方面都在关心张火丁的成长。
  在生活中,赵荣琛时常给张火丁讲些梨园轶事和各流派的特色等。对于先师爷程砚秋的为人,他讲得更多。尤其是先师爷程砚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在遭受到生命威胁时,他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忠贞爱国的情怀,令张火丁敬佩不已。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日本人找北平梨园公益会出面组织京剧界演唱捐献飞机的义务戏。程砚秋坚决不唱,并对劝说的人讲:“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当来人表示恐怕对北京剧团不利时,程砚秋气愤地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让大家受连累。献机义务戏的事,我程某人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1943年9月初,程砚秋结束沪上演出后,只身返回北平,于北平前门东车站遭到铁路警察的盘查群殴,以报复其屡次拒演献机义务戏。程砚秋面对挑衅,毫不畏惧,并愤怒地斥责道:“士可杀不可辱,你们要干什么?”并挥拳还击,脱身而去。从此,程砚秋采取“三闭主义”,隐居于北平郊区青龙桥务农,自耕自食,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退隐生活。当赵荣琛说起先师爷这些经历后,张火丁顿时热血沸腾,一种凛然之气扑面而来。作为一名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艺术家,为了祖国和人民,居然告别舞台三年多。艺术家一旦离开了艺术,心中的痛苦是不言而喻了。但为了民族的利益,他宁肯牺牲自己的艺术。程砚秋不仅艺术上精妙绝伦,其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其高山景行,令人叹为观止。张火丁从先师爷程砚秋的为人处事中得到了教益。现在时代不同了,但一名演员仍然要具备高洁的人品和爱国的情怀。张火丁的人品和艺品在梨园有口皆碑,说明她不仅继承了先师的艺品,而且也继承了他们的人品。

十二  痛别恩师赵荣琛(4)
为恩师举办专场演出
  1995年12月10日,中国京剧院青年团为张火丁举行了《锁麟囊》的专场演出,赵荣琛得到信息后,数次提出要看录像。为了满足老师的要求。1996年1月12日,张火丁和哥哥张火千带着录放机专程到病房给老师播放。当时已病入膏肓的赵荣琛以惊人的毅力看完了张火丁演出的全部《锁麟囊》。当张火丁征求老师的意见时,赵荣琛摆手让火丁来到他的跟前,赵荣琛用微弱的声音对火丁说道:“我很满意。”对于张火丁表演欠火候的地方,赵荣琛让她在病床边一遍又一遍地复述有关表演程式。身体极度虚弱的赵荣琛勉强支撑着病体,强打着精神,认真观看弟子的表演,看完后用时断时续的声音对张火丁进行指点。此时赵荣琛很想给弟子来个亲身示范,但已是有心无力了。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仍在为弟子传艺,而且一丝不苟。这就是大家的风范!当时现场目睹者无不对京剧大师这种精神肃然起敬。张火丁走出病房后,已是潸然泪下。“老师啊!您对我的成长太关切了!上天保佑我的恩师吧!”张火丁在心中默念道。未曾想赵荣琛在看完弟子录像后的第28天便驾鹤西去。张火丁不仅失去了一位恩师,而且对于京剧艺术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2006年是张火丁的恩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逝世十周年。张火丁回首恩师对自己的关爱,内心涌动着一种难以遏止的思念之情。往事历历在目,不时地浮现在张火丁的面前。然而,无情的时光却走过了近十个春秋,对恩师的思念无时无刻地萦绕在她的心头。为了缅怀恩师,张火丁决定于2005年6月为恩师举办专场演出。
  在说起为何要为恩师举办专场演出时,张火丁说了一段情深意重的话:
  我的恩师赵荣琛先生离开我们已近十年。
  十载风风雨雨,十载冬去春来,恩师的音容笑貌常常在我脑海中出现,始终与我的艺术之路相伴。
  恩师赵荣琛先生不仅是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同时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
  我作为先生的弟子,能够有幸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感悟恩师的教导,体味恩师的艺术人生,是我的荣幸,也是我毕生为京剧艺术事业,为弘扬程派艺术倾力而为的重要支点。
  今天,为缅怀恩师,我们举办“怀念恩师赵荣琛先生逝世十周年专场演出”。演出剧目是《荒山泪》和《白蛇传》。《荒山泪》是恩师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白蛇传》是我运用程派艺术特点表演的剧目。选择这两个剧目,一是继承恩师的艺术精神,二是在恩师精神指引下,丰富程派剧目和程派艺术的表演领域。
  我这样想,是在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同时也感谢关爱京剧艺术,关心帮助我的观众朋友。
  2005年6月4日至5日,张火丁缅怀恩师专场演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首演剧目是经典剧目《白蛇传》,这出戏自张火丁改成程派之后,成为她近年来演出较多的剧目之一。张火丁塑造的程派白素贞将一些细节进行了独特的加工处理,如在“断桥”一场中,幽咽、低回、婉转的程派唱腔使人物感情更加深沉、丰富,充分刻画了白素贞多层次的内心变化与个性特征。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白素贞展现在舞台上。观众为之唏嘘、为之感叹。本剧演出阵容鼎盛,著名叶派小生、张火丁的老搭档宋小川饰许仙,徐畅饰小青,同时力邀寇春华,陈真治等名家助阵。为了确保演出的高质量,工作室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