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岁月 >

第6部分

岁月-第6部分

小说: 岁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穷学生都没有相机。有人提议,我们五人凑钱买胶卷,再请有相机的人帮我们拍。这主意好,大家赶紧掏钱在路边买好胶卷,在公园寻找有相机的人。转了几圈,有相机的人不少,但没有人愿惹这种麻烦,为别人拍一整卷胶卷,那要耗费多少时间。我们无奈地离开湖滨公园,走上白堤,在断桥处,见一面善的中年人挎着相机迎面走来,我们围上去诉说苦衷,中年人欣然同意帮忙,将我们的胶卷装入相机,又返回湖滨公园为我们四处取景,逐个拍照。我在湖边拍了一张,在公园中央的军人塑像前拍了一张,胶卷拍完已到中午时分。

  在时局*的岁月里,居然有人肯用自己的相机为一群素不相识的外地穷学生拍照,耽误很长时间,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这让我想起20多年后在合肥包公墓前的那次经历,在摄影点交了钱,填了通讯地址,无比喜悦地拍照,满怀期望地等待,几个月过去了,什么也未收到。原来摄影点设了个骗局,用无胶卷的相机假装拍照。包青天九泉之下,也要感叹“人心不古”!

  印象深刻的景点还有灵隐寺。*中的灵隐寺一片萧瑟,游人寥寥,寺庙闭门谢客,一律不予接待。我沿飞来峰转了一圈,来到大雄宝殿前,攀上门前的铁栅栏,从木门的缝隙里望去,释迦牟尼的佛像在暗影中静默,相隔距离较远,看不清楚。我又来到大殿后门,攀上栅栏,点起脚尖,透过门上的缝隙窥看,眼前顿觉一亮。一尊我生平见到的最高大最壮观最完美的观音塑像立在眼前,观音菩萨慈眉善目,手持杨枝净瓶,脚踩鳌鱼,普渡众生。更让人惊奇的是,观音旁边上下左右,雕刻着大大小小上百个仙人,其中有那咤、二郎神、托塔天王等,好像还有孙大圣,仙人们动作不一、表情各异、神态逼真、栩栩如生、色彩艳丽、造型完美,可以称得上是古代雕塑艺术的*。在破四旧的喧嚣声中,灵隐寺因遭禁闭佛像们得以保存完好,应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20年后1986年9月的一天,我和母亲、妻子三人冒着大雨来到灵隐寺游览。此时的灵隐寺香烟缭绕,游人如织,一派兴旺。我夹在众多的游客中间来到大雄宝殿后殿,望着当年只能从缝隙中窥见的这一尊观音造像,观音还是那样慈眉善目,含笑远望,恒久不变,而我却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触电般的感觉。黑暗中看到的月亮,是那样圣洁明亮,晨光中看到的月亮,只能是淡淡的一个光影。

  在杭州住了几天,一位同学突然生病,要返回南昌。其他几个人有的想去上海,有的想到南京,意见不统一,最后决定自由行动,各奔前程。我独自一人,提一只行李袋,走进了大上海。

  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房子很高。在这之前,我见过的最高建筑是南昌13层的江西宾馆。在上海外滩上迈步,抬眼望去,高大的建筑鳞次栉比,一路排开,很是壮观,大饱眼福。走在南京路上,永安公司路旁突兀高耸七重天,驻足抬头仰望,想数一数有多少层,却眼花缭乱,数不胜数。

  上海的高房子让我惊奇,公共厕所却令我尴尬。厕所外墙边挖一条小沟,就成了男用小便池,无遮无栏的露天场所,男人们只要转过身去,面对墙壁,掏出家伙,就能方便,尽管身后行人不断,也无所顾忌。这可能是上海人多地少空间有限而造成的后果。有一次我内急不得不站在这种室外小便池方便时,不知为什么,怎么也出不来。

  在上海的那些个日子,孤独一人的我像一条从山野小溪进入汪洋大海中的鱼,自由地游动着,不停地张望着,贪婪地吮吸着。

  接待站安排我在徐家汇附近的一所中专学校住宿,这所学校专门组织来校外地小将们到工厂参观。我先后参观了上海胶片厂、上海缝纫机厂和上海重型机床厂,这些工厂里都还在正常生产。

  上海重型机床厂位于闵行,我们从徐家汇乘车前往,一路上人群不断,车流不断,都是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去看万吨水压机的。厂门口红旗招展,宣传牌林立。我们排队走进车间,一座20多米高的庞然大物矗立着,上百吨的通红的钢材在水压机的工作台上像揉面似的压制成各种不同的钢件。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台重2200多吨的水压机有四根立柱,每根立柱高18米,立柱上的一个螺帽就有5吨多重。经过这台水压机锻压的钢件,内部结构更加密实、均匀,更有韧性,不宜断裂。讲解员最后提高声调用朗诵腔说:“在一无资料、二五经验、三无设备的情况下,我国工人阶级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万吨水压机,填补了中国重型机械工业的一项空白,这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辉煌成果!”

  这是我当年看到过的最大的一台机器,40多年之后,它仍然是我看到过的最大的机器。

  全国学生免费大串联,使一些党政机构逐渐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扰乱了社会秩序,妨碍了正常的生产与交通。为此,中央发出《关于革命师生进行革命串联问题的通知》,决定从11月21日起到次年春暖季节一律暂停串联,并说领袖支持步行串联,希望大家作好徒步串联的准备。我在上海街头看到这则通知后,打消前往南京继续串联的念头,决定返回南昌。

  那天我在南京路附近闲逛,迎面碰得同学雷学锋,他是我的一位诗友,平日经常在一起交流。他被安排在附近的居民楼里住宿,我立即随他登上居民楼,上到6层楼,房东有两间房,一间自家住,另一间腾出来安排了四位学生住。见到老同学,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孤身一人在上海呆了这么多天,从未与人交谈过,现在终于可以畅谈一番了,我们交流着对上海的印象,谈论着对时局的看法,说得更多的还是今后的打算。

  夜色笼罩着大上海,站在6楼窗口远望,万家灯火亮了起来,楼下街道上的行人不断。此时,我打开行李袋,掏出里面的几大叠传单,一把一把地从窗口撒出去,传单在夜空中轻轻飘荡,飘得很远很远。这是我在南昌编印的批判反动血统论的传单,在踏上旅途的头一天晚上,我在学校油印室忙碌了半夜。从杭州到上海,一路上都没有合适的时机和场地散发。在我即将离开上海的时候,在人口稠密的南京路旁,终于我将所有的传单都撒向天空。

  上海,你还记得吗?曾经有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将他炽热的情感投进你的怀抱,作为告别你的宣言。

  (完)

登庐山
庐山是江西的一张名片,人们提起江西,自然就会想到庐山。尽管后来开发的张家界、九寨沟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但人文景观却无法与庐山相比。庐山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骚客留下了大量的文章诗赋,近代政治家们留下了叱咤风云的传奇故事。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是地地道道的江西人,到庐山去游玩应该不是一件难事。细细想来,我至今已经五上庐山了,每次去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因为那次是真正的“登山”,凭两条腿沿山路台阶一步一步攀登上山。

  那是1967年8月,江西不少红卫兵组织在庐山建立了联络站,我们服装班几位同学想利用这个机会上庐山去玩。当时已停止了串联,乘火车需要买票。同学们无票却大摇大摆上了车,我无票心虚迟迟不敢上,眼睁睁看着列车开动。站台上的列车员告诉我,凌晨三点有一趟货车开往九江,我只好坐货车。

  早晨7点左右,我从九江火车站出来,在路旁小店吃了10根油条、两碗豆浆,然后朝庐山方向前行。天空飘着云彩,太阳在云层中穿行,时隐时现。沿着九莲公路来到庐山脚下,感觉有点累了,望着云雾飘渺的山峰,我只能咬咬牙,上!

  从庐山脚下到山顶,有一条由青石铺成的台阶小路。这条小路地势险峻、林深谷幽、行人稀少。沿石阶一步一步攀登,但见两旁林立着笔直挺拔的杉树,枝繁叶茂,阳光从茂密的树枝缝隙中照射下来,一条条光线分外显眼;还有一大片一大片中的竹林,青翠欲滴,竹叶随风而动,沙沙作响。

  前面的路更加陡直了,石阶直上天穹,真像是从空中飘下的一道云梯,石阶几乎贴近人面,我减慢速度,手脚并用,一步一喘地向上爬。我想这应该就是人们说的好汉坡了。

  终于来到了半山亭,可以歇一歇了。我一面喘着气,一面环顾四周。山是那样宁静,树是那样青翠,水是那样清彻,风是那样凉爽,置身于这幽静和谐的大自然之中,我顿觉有一种禅意。

  我不敢多歇,我不知道前面路还有多远,还有多少级台阶等着我登攀。我怕一旦松弛下来,再也爬不动。小憩之后,继续前行,山路由陡变平,光线由暗变明,放眼回望,云雾飘绕着的起伏的山峦已经被我踩在脚下,我登上了好汉坡,牯岭街就在前方。我长舒一口气,在一家路旁小店看了钟,时间已是下午2点多,从九江火车站走到牯岭街上,将近五个小时不停步。

  人生是一种体验,生命是一个过程。从好汉坡徒步登上庐山,虽然有些累,但乐在体验里,悟在过程中。以后几次上庐山,都是乘车上山顶,游黄山、游天柱山、游三清山,也都是坐缆车上山。或许是现在交通设施完善了,不需要爬山,或许是年岁大了,体力不济只能望山兴叹,十八岁那年一往无前的勇气再也没有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乐趣也体验不到了。

  感谢前一天到达山顶的同学为我安排好住处,在离牯岭街不远的一处别墅里,我甜甜地睡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我被山中的鸟鸣声唤醒,急忙起床,匆匆上路。花径就在大路旁,门额上刻有花径二字,两边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诗人是指白居易,他在暮春时节见此处桃花依然烂漫,便挥笔作诗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千古绝唱描绘的是桃花,眼下是盛夏时节,桃花早已凋零,我无意久留,一心想去寻找心目中最向往的两处景点。

  童年时喜欢收集香烟盒叠成三角形纸片玩,南昌卷烟厂生产的庐山牌香烟盒上印有两处景观照,一处是庐山石松,一处是龙首崖。天长日久,这两处景点成了小时侯的梦幻之地,总盼望着有一天能亲眼见到。这一天终于有了,我能不抓紧时间吗?

  从大路拐进去不远,但见一圆形门洞,门洞上方刻有“仙人洞”三字。进入门洞,豁然开朗,早已在心目中定格了的庐山石松展现在眼前,巨石凌空伸出于乱云之上,一株苍劲的松树立于巨石之上,“纵览云飞”四个题勒苍劲有力、画龙点睛。我缓步走到巨石之上,向下看,是平川田畴、绿海一片;放眼远眺,天地悠悠、无边无涯,万里长江在烟雾中横陈逶逦,八里湖和赛湖像绿色的翡翠,与长江相接;密如蛛网般的水系在阡陌交错之间潇潇洒洒、纵横弯曲,像大地上闪光的琴弦。

  石头上怎么能长出松树?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是个问号。此刻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在巨石的缝隙中,藏着泥土,靠着这一点土壤,松树绽放出无限的生机,不屈不挠、顽强挺立。

  仙人洞传说是吕洞宾修炼成仙的地方,洞口高大宽敞,洞底有一块倾斜的岩石,阴润潮湿,斜壁上跌落一颗颗水滴。水滴缓慢积聚,定时“叮咚”落入泉池中。池用雕镂的石栏围壁砌成,两旁的石柱镌刻着一幅对联:

  山高水滴千秋不断,

  石上清泉万古长流。

  这渺小的一滴水,毫不自卑,不甘寂寞,顽强地滴下去,无休无止,千年不断。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执着的追求,与天地共存。

  出仙人洞小道西行,不远处就是大天池,池旁有一个半月形的朝天拜月台。从大天池再往右走一段路,只见一块奇石前伸数丈,孤悬于绝壑深涧之上,像一只巨龙昂首腾空,这便是我要寻找的龙首崖了。

  由于龙首的突出悬空地位,这里最适宜鸟瞰和远眺。极目远方,展现在眼前的是田野、房舍、河流、道路,飘荡着的云雾,令人心旷神怡;俯视下面,峭岩壁立、怪石无穷、深渊无底,让人怵目惊心。

  离开龙首崖往前走了数百米,我回头再看龙首崖时,突然,一团云雾弥漫过来,龙首崖不见了,苍松翠柏不见了,行走的道路也不见了。眼前是一片白茫茫,仿佛置身于仙境。我停下脚步,细品这云雾,飘飘如丝,绵绵似雪,漫漫如絮,千姿百态,无拘无束,任意挥洒,妙不可言。片刻,云雾渐渐飘远,眼前慢慢恢复了先前的景象。

  最让我惊奇的是三宝树,三棵大树鼎足而立,树身巨大,估计要七八个人才能合抱。我独自站在这三位巨人脚下,抬头仰视,树的枝叶互相交叉,形成一个巨大的遮阴伞盖,天空只剩下斑斑点点的亮光。我像瞻仰三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们是那样崇高而伟大,任何人站在他们面前,都显得无比渺小,都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我孤身只影,徒步云游,尽管知道前面还有壮观的含鄱口,还有神奇的三叠泉,景点还很多,但天色已晚,不敢再前行,只能留待下一次,再下一次了。我想,庐山应该是一本读不完的画册,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收获。

  (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路旁,有一盏灯亮着
那时候,胜利路是省城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一家家大型豪华的餐馆都设在这里,比如东方红餐厅、时鲜楼餐厅,都是全市一流的高档餐馆。尽管我每天上下班都要从那些挂着油光透亮卤鸭烧鸡的玻璃橱窗旁经过,但却从未进去过。那时上馆子是件很奢侈的事,一般人家一年也难得上一次。我刚参加工作,每月拿二十四元后又减为十六元工资,买饭吃都要精打细算勉强度日,那有钱上馆子享用美食。

  天寒地冻的日子夜幕降临得早,我在车间干了一天的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