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心理学-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对人生期待得过多,或者是把高兴局限在成功后别人喝彩的时候……
如果遇到事情明明也会高兴或者痛苦,那就请你充分享受那一刻:抛开杂念和顾虑,尽情地笑,尽情地悲伤,尽情地哭泣。当然,基范所说的没错,一切都会在瞬间逝去,但生活的乐趣其实就在于那个瞬间,而人生的妙趣也就在于充分享受每一个这样的瞬间。
。。
3。不顺心的人们,不称心的世界
跟患者面谈时常会听他们说,“真是无法理解”“我不会那样的……”之类的话。他们希望世上所有人都合乎自己的心意,希望别人的想法都跟自己差不多,不用特意去解释什么就能够心灵相通。也正因为如此,对不顺自己心意的人们,他们会感到格外失望和愤怒。他们特别想读懂别人的心理,却又往往按照自己的逻辑去解读别人的内心和想法。
直到现在智友也无法理解自己的朋友。“我已经说过我遇到困难了,而且心情不好,她怎么还能在我面前这样兴高采烈地谈起自己的恋爱故事呢?我从来不会那样……”她暗中有种遭到背叛的感觉,感到十分愤慨。有时候她评价单位的上司也一样,“作为上司至少得起个模范带头作用吧。我搬着一大箱重物,他却抄着手,在一边轻闲地站着!”一想到这些,智友就变得更加恼火,连陈年往事也层出不穷地浮现在脑海里。“妈妈也一样。作为母亲至少应该在女儿累得连饭都咽不下去的时候,在旁边照顾才行啊。怎么可以把商店交给我,自己却跑出去旅行呢?而且为了看商店还要让我向公司请假!”她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愤慨——世界为什么会这样?人们为什么会这样?
仔细研究智友所说的话,就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作为……至少”或“换我的话就会……”。智友还有一种习惯,就是认为别人的情绪都跟自己有关。一旦公司的上司有点生气的话,她就会想“是不是我的缘故呢”“肯定是因为我发火”,自己把自己推进烦恼的旋涡之中。这种做法其实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来推理别人的想法,有时候并不适用。这世上到底能有多少人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呢?的确会有,但不管怎么相似,只要双方稍微加深一些了解就会发现彼此不相同的那一面。因此,用自己的喜好和逻辑去要求或者推理别人都是不合理的。
人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灵魂,各自脸庞上都刻着属于自己的经历与往事。我们会碰见许许多多不同的灵魂,相互观望对方的脸庞,我们可以从彼此的眼神和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读到曾经的故事。在这过程中,爱与恨,开心与伤心,幸福与不幸都会像染料一样混杂在一起,把我们的生活绘制成一幅意味深长的画作。
当然,可能我们也碰见过跟自己想法一样的人。比如,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那时,妈妈把我们抱在怀里。我们笑,妈妈也开心;我们生病,妈妈会为我们伤心、焦虑;我们哭,妈妈马上就会知道我们到底是肚子饿了还是尿了裤子。但很可惜,那种幸福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说到底,在无意识当中我们依然在留恋过去,固执地认为互相爱护就要完美一致、毫无差异。所以,恋人、夫妇、父母与子女之间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大吵大闹。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深爱着的人竟然和我如此不同,甚至因此感到愤怒,感到绝望。
此时,我们需要做一个逆向思考。假如世上的人都和自己一样,真的会那么好吗?不好。如果是那样,这世上的任何人都无法帮你矫正内心的矛盾与不和谐,你也无法发现只属于你自己的特点。当你无法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分别时,就会最终在生活中失去自己。
幸亏,这世上的人都是如此不同,我们才可以持续地从他人身上找到新鲜感;并在不断的新发现中享受幸福;还可以在互补与相互忠告中成长,与多样的人群建立变化不定的关系,并在此关系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当然,理解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在接受他人时会有种自己的领域被侵犯、被占领的不安,强求他人认同自己的想法时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反之,如果互不强求,而是互相认同、互相接受的话,我们的私人世界不但不会被侵犯,还会变得更加宽敞。承认、接受多样性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宽敞,更加富有弹性。
在理解别人之前,我们得先站在他人的立场想一下。这会让我们一直感到不安的因素全部消失。我们对对方的了解太少,所以才会感到不安和害怕。如果我们能够仔细观察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下的话,就会理解既不同又有些相似的他,就可以消除不安,享受彼此间的差异,建立沟通顺畅的人脉关系。
4。为什么我总感到莫名的不安?(1)
我一直认为自己过着极其正常、平凡的生活,但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有种毫无理由的不安向我袭来。忽然之间,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我得自己承担一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银周已经三十一岁了,家里人都为她的终身大事而心急如焚,但她却对结婚没什么太大的渴望,反倒是更想成为公司认可的女强人。当然,大方、积极的她已经在公司被视为前途无量的重点培养对象了。
可是不久前,一个新人的企划案赢得了公司领导的信任,而银周的企划案则榜上无名。以前也有过这样的事情,当时她虽然不高兴,也觉得有点伤自尊,但还可以坦然地向对方祝贺然后笑着离开。但这次不同,上司虽然也称赞银周的企划案非常不错,可是她一句都听不进去,反倒有一种无法抑制的不安涌上心头。
自从这件事发生以来,银周发现自己很难与别人对视,特别是在上司面前很容易脸红,而且一边心跳加快,一边冒冷汗。就连在他人面前发表意见时银周也会非常紧张,手心出汗,有时还会有一种想逃避的冲动。就像小孩子一样,她会被一句话弄得手足无措,异常焦虑,连坐地铁时也会感到非常憋气。她自己也不理解,为什么和朋友说话时也会窘怕,为什么对一丁点儿的事情都这么敏感,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这样子很傻。
和银周一样,成年后被一种毫无理由的不安感困扰的人非常多。其实,不安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从前,再苦再累的事情也能坚强地挺过去,现在却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感到焦躁和不安,而且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畏首畏尾,对生活越来越没有信心。更糟的是,明知道不该这样,但还是会像小孩做下丢人的事情一样,生怕别人知道,满脑子充斥着不安和害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生活中谁都会有感到不安的时候。在考试和面试时我们会感到不安,有时还会有毫无理由的不安。不安在精神分析学上大都是指“预期不安”,即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可怕的事情,是在无意识中油然而生的一种警告。理解了不安的原因,就应该在感到不安的同时学会适应这种不安、应对这种不安。想一想,考试前小孩子若感觉不到不安,他能好好学习吗?这种在我们可承受范围内的适当的不安,可以让我们有能力应对更大的事情发生。
问题是,某一天我们可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超出承受范围的不安。通常,这种不安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因为中老年人会在成长过程中解决很多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其精神构造会达到一定程度的相对稳定和均衡。
因为一直过着平坦的生活,银周通常都很自信。
不过,在儿时,她有一个非常伤心的记忆,在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次讨论课上,她做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发言。平日里就非常苛刻的老师当众之下对她说:“你是不是傻瓜啊?”她立即变得满脸通红,觉得无比丢脸。从那以后,孩子们一见到她就笑她是傻瓜。于是,上学对她而言,也就成了一件比死还难受的事情。家里人也批评她,“就是因为你连话都说不清楚才会这样的”。就像这样,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很小的事情受到伤害。到了读四年级时银周下定决心,再也不会让别人叫她傻瓜。
银周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会处理自己的事情,而且不喜欢输给别人,所以,在兄弟姐妹当中她的学习成绩是最好的。她能这么努力,一方面取决于她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儿时受到的心理冲击。十岁时所经受的侮辱、自己的丢脸以及别人的冷落,都深深地烙在她的心里。她下定决心再也不要重蹈覆辙,并一直为此努力,因而她的能力也得到了肯定。但这次企划案遭遇失败的经历,让她回想起了儿时的伤心记忆,大大刺激了她的羞耻心。
4。为什么我总感到莫名的不安?(2)
况且,银周最近一直都被危机感笼罩着,不光是家里人带给她的压力,跟她关系要好的同事们也一直追问她什么时候结婚,这在无形中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个女人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或没有可以结婚的对象,周围的人是不会放任你不管的。如果不是当事人,很难体会这种压力有多么可怕。到了这时,银周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该以怎样的姿态生活下去。就在她彷徨的时候,她的企划案又遭到了拒绝,真可谓雪上加霜啊。她坚持认为这件事情已经暴露出了自己的极限与无能。而且她还把问题归咎于自己能力欠缺,因而在竞争中输给了对手。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她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曾经受到侮辱的往事,再加上现今的压力,她重新陷入了深深的不安。
在集体意识浓厚的国家,担心在集体生活中出丑或被炒鱿鱼的恐惧心理极为普遍,恰恰是这种心理加重了银周的不安。她生怕自己又会像儿时那样,在出丑后被冷落,甚至被淘汰出局。她自己也意识到这是过度忧虑,很不正常,但就是无法抑制自己不安的感觉。当人们被莫名的强迫观念所控制时,比起渴望成功的意志,害怕被淘汰或失败的恐惧感会更强烈,抱着这样的心理,人们是很难在工作和人生中找到快乐和意义的。
其实,很多上班族都被慢性抑郁症折磨着。
从性质上来说,单位和公司都是有组织性的小社会,是不同年龄的人在一起追求各自利益的小集团,所以,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而且,单位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的集体,根据支付给员工的报酬的不同,它也不同程度地控制着个体的时间和能力。
三十岁的年轻人在单位里的处境比较尴尬,比起充满新鲜感的二十多岁的人,他们多了一些老成,比起拥有决定权的上司,他们的力量又比较弱小。所以,他们一边要引导和带领新职员,一边要辅佐和帮助管理经营者。与上述规则不相符的是,单位支付给他们的报酬不是最多的,但却最大程度地占有他们的时间和能力。所以,他们对单位而言,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群员工,付出最多,得到的却不是最多。根据“职位和压力相关关系研究”,压力最大的职位不是掌握最终决定权的决策层,而是处理实务最多,却没有最终决定权的中间职位,这些人夹在中间,压力是巨大的。所以,三十岁的人通常会很疲惫,常常有种无力感。
∴
人生第一次经历内心挣扎,大概是在青春期的时候。过了青春期,在成人后同样也会经历内心的挣扎。可能大人经历的挣扎会比小孩子更多。那是因为任何成年人都可能像银周一样,有很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再加上当下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他们的内心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挣扎和矛盾。
此外,成年人还多出了一种负担。那就是作为大人必须面对的命题——身为大人就一定要像大人一样坚定地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大人往往无法袒露自己内心的矛盾,由此也会错失释放伤感和解决矛盾的机会。这也是人们成年后,诸如预期不安等神经症状会增多的原因。
大人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能保持坚强,大人也很容易受伤,很容易伤感。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一点,必须得诚实地面对自己。银周认为对小事情感到不安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怀揣这样的心理,自然绝对无法消除不安。
∴
生活中谁都可能感到不安。这时,我们如果硬要阻止不安的话,不安感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当它膨胀到一定程度后,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退。大部分的不安感不会维持太久,也不会像预期的那样有大事发生。
谁都经历过一次以上的不安,所以千万不要害怕不安,其实不安的根源始终都在我们的心里。好好想一想,弄清自己为什么感到不安。银周之所以感到强烈的不安,是因为想起了儿时出丑、恐惧的经历,并把那段经历与现在的不安联系在了一起。认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每当不安袭来时,银周就会安慰自己说:“现在不是小时候了,那种丢人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与此同时,她的不安也就离她而去了。
所以,不惧怕不安,正视不安是驱散不安的第一步。
。。
5。爱,不可求的理由(1)
爱情是从将对方理想化开始的,每个人都拥有梦中情人。
我们先有初恋,初恋结束后会与很多人约会,然后与真正相爱的人相遇,这是慢慢放弃梦中情人和爱情幻想的过程。在与很多人相遇和分手的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到:我们都是受伤的灵魂,都是不完美的人,在承认并接受这一切的过程中,我们的爱情之路会越走越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梦中情人和完美爱人,往往是自己内心某一面的投射,是我们想要通过别的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在现实中这样的人往往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这种形象是很容易幻灭的。
朋友不是完美的人,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而且我们都能够容忍这些朋友,也会因为自己的这些现实感而自豪。但对于爱情,我们却固执地追求理想中的完美样子。而且越是自称对爱情没有幻想的人越是执著于完美的爱情。
阿兰?德波顿的小说《爱情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克罗伊就是这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