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迎头撞上心理学 >

第2部分

迎头撞上心理学-第2部分

小说: 迎头撞上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 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总倒霉:行为与心理(5)
张昭发难说:“早就听说先生自比管、乐,是真的吗?”将了诸葛亮一军。
  诸葛亮说:“管、乐不过如此,根本和我没得比!”
  张昭于是给诸葛亮“揭底”:“在你的‘帮助’下,曹操把刘备打得落花流水,又拿下荆州,看你怎么办?”
  诸葛亮于是主客观原因分析了一遍,说曹操的猖獗是因为主公的仁义和刘琮的无知,并且刘备还留了一手,别有良图。
  张昭开始对诸葛亮和刘备进行人身攻击,结果反被孔明嘲笑,认为张昭不过是一个文人,根本不懂战争,张昭哑口无言。解决了张昭这个最刁的辩士后,其他的人对于诸葛亮不过是小菜,三言两语就给打发了。
  正是因为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胜利,让孙权心中的天平偏向了主战,后来诸葛亮又联合周瑜、鲁肃等主战派,把孙权拉拢过来了。当然,生活中很少会有这样的说服形式,不过,那些“小说服”还是很多的:小到夫妻吵架、父母和孩子的争论,大到公司谈判、大型的辩论会,都是属于说服。
  其实,只要我们有了和别人不同的观点,就有了说服的基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不同意见都要去说服,一味地以说服别人为乐,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这样的人很少会赢得别人的好感,并且也很有可能会被对方反驳得哑口无言。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和别人的争论。林肯曾经对一位和别人争吵的青年军官说:“如果你们各自都有正确的一面,你不妨多让步些;即便是你完全正确,也不妨向对方做些让步,哪怕少让一点。与其同狗争道而被狗咬,还不如让狗先走。因为,即便将狗杀死,也治不好你被狗咬的伤口。”
  在说服过程中,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很多人都会用偏激和极端的语言去攻击对方,这时候已经失去了说服本身的意义,而成为没有原则的争吵。当然,如果没有说服成功的话,那么对方就可能会对说服产生过敏反应,即抵抗心理。比如,一个妻子去说服丈夫戒烟,不说清戒烟的好处,只是用刻薄的语言指责丈夫,丈夫几乎不可能戒烟成功。那么以后当妻子再去让丈夫戒烟的时候,丈夫戒烟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小,就像打了免疫针一样,丈夫已经对妻子劝其戒烟的说辞有了免疫心理。
  那么,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说服别人或者被别人说服的时候,要怎么去做呢?
  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这对于处于被说服位置的你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样做可以让一些存在侥幸心理的人知难而退。而如果没有表露自己的观点,那么可能以后在被说服的过程中,你就很难再去陈述出来了。比如,你在购买某种产品的时候,有自己的意见就要马上提出来,售货员自然会针对你的意见作出解释。但是,如果你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就会走进别人预设的思维之中,渐渐地就会被说服,购买了自己并不是很满意的东西。
  尊重别人的意见
  说服本身就是一个沟通过程。如果你正在接受别人的说服,不必针锋相对地去指责别人观点的错误,这只能让说服演变为激烈的争吵。当然,如果你在说服别人,不尊重别人的意见,也很难得到对方的尊重,自然,即使你的观点正确,别人也不会接受你的说辞。
  避免争吵,求同存异
  如果你不能说服对方,也不能让对方说服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说服,不妨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缓解双方“口水战”的激烈情绪,这可以让你免于因过激的言论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向对方提出一项有意义的挑战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说服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表现和竞争。一个被说服的人可能会选择逃避,或者勇敢地直面,说服对手。而对于说服者本身来说,只有第二种方式,不能逃避说服,因为没有了说服,自己肯定就是失败的,而一个好的挑战,可以让说服持续下去。比如,一个妈妈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和他打赌,激起他的斗志,可能会更好地说服儿子去学习。当然,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可能会成为说服的胜利者,儿子可能因为学习成绩提高成为打赌的胜利者,而妈妈也因为打赌,实现了自己的最初目的。
  总之,一个好的说服者和被说服者,应该避免不必要的说服,并在说服中防止说服演化成争吵。如果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也是可以的,当然,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恐吓、威胁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为什么你总是喜欢跟自己过不去:日常生活背后的心理常识(1)
人为什么要自虐
  如果和男朋友分手了,你是不是觉得因为自己不够善解人意?如果别人求你帮忙,但是你没有时间,当你解释时是不是觉得很愧疚?想过没有,你为什么会感到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为什么总把责任归到自己的身上?
  其实,这就是你的自虐心理在作怪。不要过于担心,自虐是很普遍的现象,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都有自虐倾向。
  有自虐心理的人,大多觉得自己全身都是缺点,没有别人优秀,即使他们本身条件很好,也不敢正视自己。他们希望能做好一些事情,却总在关键的时候丧失信心。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很难成功,因为他们还没有站起来,就把自己踩在脚下了。
  生活中,那些总是顺从别人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较强。这些“老实人”和“老好人”,很少得罪人,可以用“与世无争”来形容。当别人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哪怕是无理的,为了避免因为自己不同意而触怒别人,他们也总是表现得很愿意。即使在很多时候,他们心里并不是这样想。
  用一句话概括:自虐就是折磨自己。
  在心理学上,自虐可以分为两种:第一,心理上的自虐;第二,身体上的自虐。自虐和自残有很大的不同,自虐一般不带有什么目的性,而自残目的性很明显,比如,为了挽救失去的恋情割腕自杀。而自虐却不会这样,只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一个处于自虐状态的人,因为对自己不认同就对自己进行惩罚,以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发泄和释放。相对于精神的自虐,身体自虐更要明显一些,比如那些酗酒和嗜烟的人,都有一定的自虐倾向,在折磨自己的身体中,得到一些心灵的释放。另外,自虐也可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情结,一些原始土著人身上满是文身、穿孔,就是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表明自己是勇敢的,具有忍耐精神的。
  在一个男主人酗酒的家庭中,女主人如果为了让丈夫改过自新,总是采取和丈夫进行冷战或争吵的方式,却迟迟不肯离开,渐渐地因为“情感鸡肋”的折磨,很快就会耗掉自己的精力,而这种甘心被耗掉的心理就是自虐。通过自虐来达到折磨对方,达到玉石俱焚的目的,总归对自己是伤害,其实,自虐本身起不到任何作用。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摆脱自虐心理呢?
  勇敢地说出来
  大多数自虐的人,因为害怕别人对自己不满,而很少会表露自己的情绪。比如,一位同学的舍友很不讲卫生,他碍于面子,不提醒不反对,而是默默忍受日益恶化的宿舍环境,最终忍无可忍,只有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了。其实想要摆脱自虐心理,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敢于说“不”,情况就可以得到好转。
  一个总是不敢拒绝别人的人,如果感觉自己不满意,不妨坚定地拒绝别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无奈的承诺而烦恼;那些总是被欺负的老好人,只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争取自己的权利,那么就不会再出现因为没有成就感而自卑、自怨的状况了。
  摆脱不必要的责任
  很多自虐的人都把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比如,有个人母亲去世了,他责怪自己平时没有照顾好母亲,于是一味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并用酗酒来摆脱这种自责。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如果能放下过多的责任,不要总是自寻烦恼,那么,自虐就会很快好转。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为什么你总是喜欢跟自己过不去:日常生活背后的心理常识(2)
总之,如果想摆脱自虐,最好的做法就是“放自己一马”,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灵上,只有放开,幸福的指数才会大幅攀升。
  当一个人说“我太笨了”,其实他心里并非真的这样想
  当甲对乙说:“我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这个时候,如果乙傻乎乎地附和:“是啊,我觉得你也是。”我估计甲一定会记恨乙一辈子。因为甲虽然口头上说自己很笨,而内心多半不是这样想的,甚至还认为自己比较聪明,哪怕某件事没做好,也只是一次不小心的失误而已。
  类似的现象十分常见,比如:考完试的两个小孩子交流情况的时候,往往会这样说——
  “你感觉这次试卷难么?”
  “难,我觉得这次肯定考得不好,能及格就不错了!你平时学得那么好,肯定比我分数高。”
  “什么啊,我最近都没有好好学,这次肯定不行!”
  而在事实上,两个孩子在内心里都在暗暗较劲呢!他们的真实想法或许是:哼,这次我考场发挥不错,肯定要比你考得好!
  这样的对话跟中国人本身的内敛有很大关系,从孩提时就从大人那里学会如何去谦虚了。这也难怪,因为谦虚在我们的文化中,代表一种良好的品格。中国人喜欢见面客套,除了嘘寒问暖之外,就是自我谦虚。从小我们就被冠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思想。不过,很多时候,人们嘴上在谦虚,内心却根本不是这么想,更多时候,是为了掩饰自己比别人强的想法。
  在个人意识中,谁不想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个体呢?一个成功者的谦虚大多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感谢。我们总会看到各种公开场合的致谢词,其实,这些致谢很少会说出感谢者的真实想法。领奖台上表达自己对某某致谢的话,大多都是表面功夫,也许致谢者的心里正在念叨:“我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总算是有成果了。”所以,这时候听一个人的致谢,远不如看他脸上的表情来得实在,眼睛里的“朦胧”、声音的颤抖、脸上肌肉的颤动,都是他在为自己而喝彩。有人说,谦虚常常只是自负者的一种欲扬先抑的把戏,正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要问:为什么这些谦虚是假的,我们还要热衷呢?
  这要从社会文化说起,很难想象一个热衷于互相夸奖的集体,会做出一些什么实在的事情,谦虚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这种因为互相夸奖而出现的泡沫,但可以让人们变得实际一些,踏实一些。可以说,谦虚的作风对于社会还是有好处的。
  对于个人来说,虽然谦虚有些时候很“虚假”,但正是这种表面的虚假,可以让自己以后的路要走得顺畅一些。同样是才华横溢的人,谦虚的比起骄傲的给人的感觉要好得多。并且,这种谦虚可以很好地抚平别人的嫉妒和怨恨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谦虚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
  谦虚对于个人的好处不仅如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能否达成自己的意愿,不能排除一些运气的成分,而谦虚可以让自己避免因为那些“不幸”而陷入尴尬。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在去完成事情的时候,总会给自己留些余地,不把话说死,不把棋走绝,不然很可能因为意外,变成他人眼里言而无信的小人。这种类似自贬的行为,就像是定心丸,即使自己没有成功,也不会输掉面子和信誉。
  不过,虽然谦虚是一种好的品格,但是也不要过度,“过度的谦虚等于骄傲”。那些本来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如果你仍是在那里不住地谦虚,就会让人觉得做作了。
  

第四章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与记忆有关的心理学(1)
为什么失忆症患者忘记了父母,却忘记不了汉字
  有一位得了失忆症的人讲述自己的感受:“我是谁?我的家人是谁?在空白的大脑中,我多希望有一点点记忆的片段,但是奇迹没有出现。不过,有件事很奇怪,我竟然还认识汉字,看着这些奇怪的组合,我竟然能明白它们代表的意思!想不起过去,所以我开始用这些我不知道怎么学会的汉字来打发时光……”
  看到这里,你大概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这个失忆的人忘记了自己的一切身份,却还可以认识汉字,并且还能把这些汉字组合排列在一起,读懂它们呢?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就对失忆患者的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让失忆患者和正常人一起去做单词填表的测试。测试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先让受试者看一些词语,比如garden(花园)、table(桌子)等。
  阶段二:填写字母,比如_arden,_ab__等。
  阶段三:让受试者辨认哪些是阶段一曾经见过的,哪些不是。
  测试结果发现,在阶段二中,失忆患者与正常人相差无几,但是,在阶段三中,失忆患者要比正常人差很多。失忆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记住了这些学过的词,但是他们却像正常人一样,记住了它们。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记住了这些东西呢?
  经过研究,心理学家发现这是一种无意识记忆,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记忆,大脑就已经把它们储存了下来,就像我们学习母语一样,虽然我们并不是刻意学习要怎么去使用他们,怎么排列这些词语,却可以在耳濡目染中,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的想法。
  在生活中,有时候你也会看到无意识记忆露出马脚。比如,当你专心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旁边有人在聊天,因为正在做事,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聊些什么。但是一旦他们谈到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意识到。虽然你没有注意听他们说些什么,但是他们的话已经进入你的大脑进行加工了,而大脑也就像一个守门人一样,把那些没有用的消息排除掉,而像自己的名字等一些独特的信息,大脑就会放过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