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去北京-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信此次复修的重点工程,府邸中路曾经最美轮美奂的银安殿,必定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前重新焕发王府昔日的鼎盛风采。
到达:乘坐13、42、111、107、701、118、810、823、850路公共汽车在北海北门下车,向北走5分钟就到了柳荫街的恭王府。
门票:恭王府票价分两种,一种为20元/人的散客票,另一种为60元/人的团体票,区别就是后者可以有机会在大戏园内喝一杯清茶,听上一出京戏。米以下儿童免票;持本人有效证件的离休人员免票。
开放时间:8:30~17:00
行程安排:游览恭王府花上一个半小时就足够了。恭王府花园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游览,从花园中路进门后,由后罩楼、雕花门一直向里走,穿过山洞门后,绕至“飞来峰”,峰东为流杯亭,峰北即是水池及一组厅堂。穿过厅堂进入中部庭园,这里就是为全园的主景了。山前为小池,池后是山洞。洞中有康熙手书的“福”字碑。花园西路是以一个长方形水池为主景,池中的岛,岛上的榭,相得益彰。花园东路是一组建筑庭院和戏楼,用爬山廊连接中路的厅堂。
作者手记:
1、恭王府花园门口常有人兜售纪念币、小印章、假古董以及“福字碑”的拓片等等,建议不要贪图便宜上当受骗。
2、恭王府花园的门票自带一张小巧的介绍光盘,有纪念收藏意义。
钟鼓楼——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
出了烟袋斜街东口,就是都城建制时曾讲究“前朝后市”的鼓楼前了。其中这“市”字用现今的话讲来就是能够疯狂Shopping的商业步行街。这宫城与集市的纽带由于临近京杭大运河漕运终点的积水潭,南来北往的丝绸锦缎、皮货药材、米面油粮都在这里靠岸、下水,逐年累月的交易市场也就让钟鼓楼和地安门一带,形成了人气极旺的商业闹市,鼓楼前的统称也就指于此。
而在这条热闹繁华的南北向大街上屹立着的古老钟鼓楼,就是京城中轴线上最北端高潮里的精华了。作家刘心武在《钟鼓楼》一书中,把这两座曾经“暮鼓晨钟”的报时大楼形象地总结为: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鼓楼胖,钟楼瘦。”
既然鼓楼在前,那么就先由鼓楼开始说起吧。这座位于景山正北,坐落在高达4米的台基之上,披着红墙朱栏与兽脊飞檐一袭华美之袍的高楼,便是始建于元代1723年,原名齐政楼,现今为明代重建后的鼓楼了。
午后两三点的冬日阳光,照在鼓楼墙根下,顶多也就是能维持个那么四十来分钟的暖意,两个趁这会儿短暂宝贵工夫儿出门,伸伸胳膊、活动活动腿脚儿的老大爷,正在鼓楼东墙根下说着老北京的土话。从旅游车上下来的金发碧眼旅游团,从人力三轮车上下来的异国情侣,叽叽喳喳的外地老乡们,都热热闹闹地打两位老大爷跟前经过。两位老人则是,这边泰然地瞧着眼前的世界,那边照旧还是该干吗就干吗地从头到脚活动着全身的关节。
主要景点(8)
而与两位老人相比,他们身边这几百年前的鼓楼,便可称之为真正的气定神闲了。由陡直的楼梯上得二层,眼前所见的即便是那一面主鼓和二十四面代表二十四节气的群鼓,全部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仿制品,即便是现在的鼓楼之上仅惟有一面伤痕累累的旧鼓,在诉说着“明耻楼”的大辱,即便是旧日里定时定点的声声暮鼓和曾经眺望的“半城宫墙半城树”的一切都已悄然不再,但极目处,仍依稀可见南面景山万春亭的清雅,北海白塔的巍巍,什刹海轻澜的微微,以及灰砖胡同上盘旋的鸽子。
毫无疑问,鼓楼身前的种种曾经悦目怡情的景色,今日已是变为了“热导效应”夹缝中的一景。可这历经劫难的鼓楼,依旧是一副气度非凡的派头,只是经过岁月洗礼后的鼓楼更多了一份温情中的安宁。
而红墙黄瓦的鼓楼身后不足100米距离,便是灰墙绿瓦的钟楼了。晨钟对暮鼓,这也正是美妙中的和谐。
钟楼之上悬挂着自然便是一口钟了,这口铸于永乐年间的特大铜钟,钟高5米多,直径3米有余,自重更是超过了40吨以上,只是这钟也如那鼓一样,均被现代的北京列为退休的过气物件了。
那么这钟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里,又是如何准确地完成报时工作的呢?原来中国古代的计时自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按古人的说法可将一夜划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那时京城每至起更时,便鼓声响,钟声起,城门闭,这会儿走街串巷的更夫们便拿上锣与梆,开始又一晚的上夜了,这个时间为现今的19时。其中二更天到五更天的睡眠时间,就只撞钟不击鼓了。到了5时的亮更天,便先行鼓,再撞钟,各击108响,同时这也意味着京城的一天从这时起,便重又开始往复了。当然古人为确保报时的准确,在钟楼、鼓楼上最早都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为:天地、平水、万分、收水,并智慧地想出在漏壶正中安装名为〃铙〃的乐器,从而以机械操纵,击铙报点。
但这钟楼的钟声早已在1924年后,和那鼓楼的鼓声一起消失不见了,现代的京城再无需用晨钟暮鼓来打破交更那一刻时空的寂寥了。目前钟楼二层外廊已是不再让人随意行走了,东西南北满眼比鼓楼高大了不知多少倍的“铁盒子”,冲淡了旧京气韵里的凭栏诗意。这会儿靠着现代的铁栏杆,恍惚能看到在华丽的鼓楼下,东边那一排的京味小吃店,其中有馄饨侯、炒肝儿店、爆肚店,另外夹杂在这一片灰色平房中的还有几间不起眼的小咖啡馆,以及钟楼后边那早已不为人知的铸钟娘娘庙。
伴着阵阵鸽哨和车铃儿,骑上自行车哼着何勇的歌:“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我的家就在这个大院的里边,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家就在这个地球的上边”。顺道拐个弯儿,钻进曾留下歌手童年记忆的小石桥胡同转上一圈儿,接着暗暗告别家在这边的钟鼓楼,然后晃晃悠悠地奔向返程的斜阳。
到达:乘5、60、107、124、734、824路公共汽车在鼓楼下车即可。
门票:10元。
开放时间:8:30~17:30
作者手记:
除夕夜到这里可以体验亲自撞钟和击鼓的乐趣,声音很响,要记得提前捂好耳朵哦!
钟楼、鼓楼的里的楼梯都比较陡,登楼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钟鼓楼酒吧
钟鼓咖啡馆
钟鼓楼下的温馨咖啡馆,是古老与现代结合的典型产物。咫尺的钟鼓楼再加上现代味十足的lounge,喝着名为“佛”的自调酒,身子陷入沙发,听着那头顶的鸽哨,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地址:钟楼湾胡同41号
床吧(Bed Tapas & Bar)
胡同里的小木门、红灯笼、四合院、中式老木床、大铜镜……这里透着的全是很中国、很传统的古香古韵,有些昏昏,有点靡靡。床吧,没有太多的奢华包裹,虽说这里没有榻,但有的却是厢房中的大木床和大厅里的土炕,它们在床吧替代了一般意义上的沙发、座椅。在这儿盘起腿,或是舒展个你喜欢的身体姿态与朋友天南海北地聊聊过往,绝对是种暧昧的享受。
主要景点(9)
地址:旧鼓楼大街张旺胡同17号其
南锣鼓巷——胡同巷里的历史与时尚
顺着北京中轴线的龙脉一直向北,走到红墙黄瓦的鼓楼前,再沿鼓楼东大街向东大概一二百米,很容易就会发现路南一条铺着整齐地砖的光鲜巷子。巷子口的红色标牌上挂着它的名字——南锣鼓巷。
这南北走向约800米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为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为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被这四条大街合围的这块地方,在东西两侧又各排列了8条方方整整的胡同。由南至北,西面的8条胡同依次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依次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里光是这16条胡同的名字,竟也是经历了从明到清的演变,更甭说这胡同里深藏着曾经显赫、气派的清朝王爷府,大学士的花园,婉容的后邸,民国的官宅等等,又是经受了怎样一番天翻地动的痛苦变迁了。
如今早已放下了那尊贵架子的旧宅故居,不由得它不淹没在五光十色的现实行进中。大宅院门前描绘精细的竹林七贤与从旧宅中走出的白发老者,院里柿树上的喳喳喜鹊与巷子里名叫“喜鹊”的安静酒吧,民宅老屋瓦顶上一只守护自家地盘的黄猫与沙漏咖啡吧窗边一个守望人群的八十年代塑料娃娃,深藏大院中精致繁复的拱门砖雕与拱形窗口铁丝上晾着的袜子背心,北兵马司上演的先锋戏剧与胡同里出门倒土老票友的一嗓子京韵。南锣鼓巷制造了太多的时空错觉,一切古老的、舶来的就在这胡同里交叉、错位、往复。
南锣鼓巷里有三条以“儿”字为后缀命名,好叫好认,听起来又脆又亲切的胡同名,它们就是雨儿胡同、帽儿胡同、菊儿胡同。其中在东棉花胡同对过儿路西的是雨儿胡同,进胡同路北不远,挂着“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牌子的13号院,是以画“墨虾”等写意小品闻名画坛的齐白石老人曾住过的院子,老人在此没住多久后便搬去西城的跨车胡同。白石老人笔下的虾透明、灵动、弹性十足,寥寥几笔画出的五段虾,便超越了真实生活中的美学。现在雨儿胡同的13号院因被单位占据,所以收拾得也就比较规整,宅门、鱼缸都透着不少当年的原汁原味。
出雨儿胡同向北走不远,路西就是帽儿胡同。在胡同口的介绍牌上清楚地写明了,7号至15号院为旧宅院“可园”,35号、37号院为末代皇后婉容故居。或许是与末代皇后有关,在帽儿胡同遇见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旅行者比例明显比其他胡同要高不少,无论是三三两两步行的,还是单独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这些来北京寻找胡同往事的外国旅行者,看那脸上的表情显然是对胡同进行了一番好奇的探索与穿梭后,接着又产生了不少浪漫的遐想。
现在帽儿胡同的“可园”被某个法律事务所占据,矮矮的带檐粉墙在南边开了个红漆小门,透过半扇敞着的小门,可以望见里面的建筑没有进行重新油彩或其他修缮。“可园”的一组建筑群,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积累了大量财富,精心修筑多年而成的规模宏大的并联五院和花园,其中的花园虽不大,却是极为小巧精致,疏密有致。当然,这座宅院与其他精美的宅院一样也无法避免几易其主的命运。但最令人遗憾的是,总体格局保存完好的“可园”至今一直没有对外开放,而这被众多文物专家以及胡同研究者所期待的“可园”,被给予的是比恭王府花园更具艺术价值的清末京城私家园林的厚望。
由“可园”再向西边走,路北的35号、37号院就是末代皇后婉容郭布罗氏的家。今日的宅院前只有个“旧宅院”的石牌标记,晒着太阳的修车摊师傅眼皮子都没抬地说“这里现在可住着不少人”,那一句外地口音让人顿时失去了继续搭讪、探询的兴趣。但在来之前,就知道作为皇后少女时代的住所,在婉容被“册后”了的几年内,曾花了不少钱按府第规格大加修缮。听说这后院里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叠石亭榭,还有一面放置在正房的华丽穿衣镜,据说那可是慈禧太后花了500万两白银从德国购来送给婉容的聘礼。只是这些支离破碎的房屋与记忆,如今同样是不再轻易示人了,倒是世代住在院里的老人们时常坐在一块聊聊,这位“长的还行,人也时尚”仿佛是自己那多年前的老街坊佳人。只是与宣统在大婚后直到吸食鸦片的最后日子里,这位柔情的、活泼的、端庄的、受西方思想影响的末代皇后婉容,再也没有回过她在帽儿胡同里的娘家。
主要景点(10)
再说这菊儿胡同,此胡同是北京首批危旧房改造的对象,在经过了吴良镛教授设计改良后的古典式四合院,在1992年便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菊儿胡同由此,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外所认知,住在这“类四合院”里,一是接地气,二是私密性较强,三是宽敞舒适。这些年不少迷恋京味儿文化的各国老外,更是拉家带口地在散发着浓浓京味儿特色的平民区里安下了异国的家。只是这条胡同曾经显赫的历史背景,总是像尘埃一样飞起、落下、再被人抹去。菊儿胡同口的介绍牌上清清楚楚写道:“菊儿胡同在乾隆年间称橘儿胡同,后在宣统时期改称为菊儿胡同,当年菊儿胡同3号、5号、7号和寿比胡同6号,为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其中3号为祠堂,5号为住宅,7号为花园,此后7号还曾为阿富汗大使馆。”这位曾高呼“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政客荣禄,据说当年所住的宅邸很大,分为西部的西式楼房,中部的花园,东部的五进四合院,共三部分,其中有意思的是,荣禄的宅邸大部分为小楼别墅式的西洋景。而目前在宅院东南角的“原装门”上赫然贴着房管所的通知和联系电话,里院三间正房以及东、四厢房和倒座房倒是都还齐全,只是如今的暗淡到底是让曾经的雕梁画栋失了气派。
沿着南锣鼓巷满是小酒吧、小咖啡馆的巷子一直向南,从东边数第三条的东棉花胡同就是中央戏剧学院所在了。校园里边练声的学生正怀揣与戏剧结缘的梦想,或许梦想中还有一份与青春有关的纠葛。只是旧宅主人段祺瑞以及靳云鹏的故事,在今日绝少被人提起了。中戏北边的那条叫做北兵马司胡同,这小小的一截胡同在几年前那会儿火起来,还是因为北兵马司的北剧场是上演先锋话剧的主要阵地,近两年来北剧场因经营不善,也就把剧场名字改成了中戏实验剧场,可名字一改总感觉似乎是缺了点什么,就像是这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