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虚云老和尚说法-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他老人家去参六祖大彻大悟,六祖号之为“一宿觉”。
琳琅极乐新成寺杰阁层楼碧映红
檐卜花开香雾里菩提树在白云中
说来有法原无法参透非空却是空
最爱僧房闲坐处一窗明月半帘风虚云《题槟榔屿极乐寺妙莲师翁手建》
所以古人说:寻经讨论,是如入海算沙;宗门下的法子,是如金刚王宝剑,遇物即斩,碰锋者亡,是立地成佛的无上法门。且如神赞禅师,幼年行脚,亲近百丈祖师开悟后,回受业本师处。本师问曰:“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曰:“并无事业!”遂遣执役。一日本师澡浴。命赞去垢,神赞拊其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师未领其旨,回首视之。神赞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又一日本师在窗下看经,有一蜂子投向纸窗,外撞求出,赞见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并说偈曰:“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本师闻之,以为骂他,置经问曰:“汝出外行脚如许时间,遇到何人,学到些甚么,有这么多话说?”神赞曰:“徒自叩别,在百丈会下,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因念师父年老,今特回来欲报慈德耳!”本师于是告众,致斋请赞说法,赞即升座举唱百丈门风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本师于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于是遂将寺务交给神赞,反礼神赞为师。请看这样的容易,是何等洒脱!
你我今天打七打了十多天,何以不会悟道呢?只因都不肯死心踏地的用功,或视为儿戏,或者认为参禅用功,要在禅堂中静坐才好。其实这是不对的,真心用功的人,是不分动静营为和街头闹市,处处都好。昔日有一屠子和尚,在外参方,一日行至一市,经过屠户之门,有许多买肉的都要屠户割精肉给他们。屠户忽然发怒,将刀一放曰:“哪一块不是精肉呢?”屠子和尚闻之,顿然开悟。可见古人的用功,并不是坐在禅堂中方能用功的,今天你们一个也不说悟缘,是否辜负光阴,请应慈老法师与大和尚等再来考试考试!
解七法语
山泉清冷惠风丘
碧涧潺潺日夜流
何事匆匆人间去
惹他溪畔饮牵牛
一派溪声入耳幽
空山清冷恍如秋
有时似会禅心寂
流到阶前又伏流
一碧纡漱石来
源清何自著尘埃
爱渠有本堪蓄
好把青莲就水栽虚云《泰山碧涧清流三首》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开示》第一卷(14)
解七法语
才结七,又解七,解结忙忙了何日?一念亡缘诸境息,摩诃般若波罗蜜。心境寂,体用归,本自圆明无昼夜,哪分南北与东西。万象随缘观自在,鸟啼花笑月临溪。即今解七一句作么生道?钟板吼时钵盂跳,谛观般若波罗蜜。解!
(解七开示,3月8日)
虚云老和尚法相,1952年9月摄于武昌三佛寺
开示辑录
什么是佛
印度国“佛陀”二字,译即“觉者”。觉的意义包含有三点,第一是自觉,第二是觉他,第三是觉行圆满。自觉即自己觉悟,自己了解善、恶、苦、乐,概由因果演化而来。如果能够自己明明白白,彻悟这些道理,便能了却四相,即成觉者。觉他即一切宇宙万有之生物,无论是胎卵湿化,蜎飞蠕动,皆有佛性,只因迷而不觉,故曰众生,我们应该自重自爱,本着我佛慈悲普度的宏旨,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转教他人,去拯拔这苦海沉迷的众生,我们如果体会《楞严经》所说:“一切男人作是我父想,一切女人作是我母想”,自然对人深心敬爱,尤其对一般鳏寡孤独无靠之人,更能加以尊敬怜爱的情意,布施济恤而使觉之,这样才能达到真平等真大同的目的。觉行圆满者,即依佛法戒律而行,以至功德圆满。佛灭度后遗留下的经、律、论三藏,皆是我们的宝筏,所有一切规戒,都应切实奉行,行至充量完成的时候,那便叫做觉行圆满。所以,佛是觉者,众生是迷者,迷与觉即是众生与佛所由区别的界限,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佛。
(1947年在揭阳第一中学讲演词,林雨农、周百龄记)
立志学佛
云居山真如禅寺大雄宝殿
立志学佛
争名攘利处失足成千古万劫获此身
秦关楚汉骛如来难救度燃眉急须护
一枕熟黄粱好趁宿愿深法法皆我心
梦回空无与快将生死顾我心绝外务
斯世几英雄佛言如皎月生亦不曾来
倏忽卧草露照破无明路灭亦不曾去
况诸不遂者叮咛信愿者生灭幻去来
空把光阴误时时勤觉悟如如体常住虚云《赠何镜天宽仁居士》
人生在世,无论士农工商,欲求不虚生浪死作一有为人物,首要立志高尚。盖志高则趋向上,人格自高,志卑则趋向下,人格自卑。且死后神识升沉,亦由斯而判。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吾人立志,可不慎欤。旷观古往今来之人物,至高至上,无如佛者。佛为大觉王,圣中圣。首倡平等无我之旨,以解救一切众生痛苦为务,万德周圆,九界尊仰。然则立志,舍学佛其谁与归。况众生皆有佛性,本与佛同,立志学佛,终当成佛。倘若不负己灵,必以佛为趋向。故皈依佛为吾人第一当决定之志愿。但今末法,佛已过去,传佛心者唯法,奉佛传法者唯僧,故并称三宝。立志学佛,故必奉法奉僧,此三皈依所由设。皈者一心向往,依者顷刻不离,向往不离则我心即佛心,凡身即圣身,更何善不兴,何恶不去。增善灭恶,自然灾消福至。故知欲求世界和平,人人当以三皈为本也。
然三皈属立志,有志当有行,行以念佛为最简便,而以持戒为根基。若口念弥陀,身行恶行,或心中散乱者,亦属徒然。故初步学佛,当受持五戒。进一步当受持菩萨戒。五戒者: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其义即儒家之五常。特以五常乃空洞名词,故于其中各择一简要事实,以为下手。仁以戒杀为始,义以戒盗为始,礼以戒邪淫为始,信以戒妄语为始,智以戒饮酒为始,根本既固,自可日进有功矣。菩萨者,精进求佛道,慈悲救众生,谓之菩萨。行持以四弘誓愿为目标,事事以损己利人为趋向,虽粉骨碎身,不退不悔。若一念生二乘心,或作损人利己念者,即为破戒。菩萨戒首重戒心,受持者不可不慎也。
《开示》第一卷(15)
(在云门授皈戒开示)
佛法是家常便饭
观空入假易消融霜与雪佛我本无二
从有入无难大地悉逢春念兹是在兹
有无俱尽处无有众生度昔流生死海
切莫自颟顸何从觅我人历劫不归依
迎头击一棒念佛佛念我从今云雾尽
岂容多开口念他作什么何曾有一丝
此中微妙意唯心原净土住亦无所住
漫说无何有自性即弥陀无住复何为虚云《偶拈》
佛法是家常便饭
大众!今日人们闻着佛法两字,脑中便起奇特和神秘的幻想,至少亦以为是很深邃难解的一回事。其实诸佛的道法,皆是众生本分上的东西,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亦是众生本来具足,并非从外边跑进来的,亦非诸佛祖师替我们加得微尘许的。大众只须遵守佛门的戒律,着实行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久而久之,恶染渐渐捐除,身口意习气渐渐清净,智慧光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无师智、自然智皆能通利。所以《楞严经》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戒、定、慧名三无漏学。无漏者,谓这三种学问,不使烦恼渗入,不漏落六道轮回。大众能体会斯意,三学等持,或时触着碰着,顿见自家本来面目,原来与诸佛祖师一样都是鼻直眼横,别无奇特。
一册《佛遗教经》,不够两千字,公开流通,别无神秘,五戒十善人人可晓,人人可行,别无深邃难解地方,看来佛法简直是家常便饭。所以释迦牟尼在雪山苦行六年,于夜见明星时,忽然觉悟,便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这是释迦示现成正觉时的真语实语。大众!迷为众生,觉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在迷,妄想不停,如江流汹涌,动荡混浊,水的本明,不能映照;倘若息却妄想,心如澄潭止水,明净如镜,那么日月星辰,人物好丑,皆能鉴照。众生在迷,执着四相,执着我法,像穿袍衣入荆棘稠林,随处钩牵,不能走动。倘能将这执着成见,以智慧力,照破人、我、众生、寿者,任运随缘,不起爱憎,不落分别,历历孤明,如如不动,如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所欲从心,一切妙用神通,亦是家常便饭。大众!总要信得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无奇特,要先持戒修行,踏实地步,立稳脚跟,自然入妙。若说一念顿超,上齐诸佛,不假修持,这话是为最上根人,老朽愣一生,岂不能嘴漉漉地胡哼高调,可是阳春白雪,起而和者,能有几人。老朽今天不是牵高就矮,若是个汉,也许会得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三学等持。说有次第,即非次第,是名次第,渐修顿证,一道齐平,珍重!
(1947年在南华上堂法语,一还居士记)
诚心用功
诚心用功
今承众位居士邀请,略谈佛学。论到此事,老衲抱愧万分,盖缘自己毫无实行,虽然浮谈浅说,无非古人剩语,与我本没交涉。想我佛为一大事因缘降世,垂训八万四千法门,总皆对病开方,果若无病,药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则不可不服其药。其方在我华夏最灵验者,莫过于宗、律、教、净,以及诵持密咒。以上数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时,目下兴盛见称者,无越江浙,于台、贤、慈恩,东西密教,大展风光。诸法虽胜妙,唯于宗律二法,多不注意。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因甚人末?盖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轻视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仪,故有如此现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既然如是,你我真为生死学佛之人,不可不仔细,慎勿暴弃。
法门虽多,门门都是了生死的,故《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二十五圣各专一门,故云一门深入。若一圣贪习多门,犹恐不得圆通,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观音名号也。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工,何愁不到极乐?虚云法相若专参禅,此法实超诸法,如拈花微笑,遇缘###者,屈指难数,实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假若当下未能直下###之人,只要力参一句话头,莫将心待悟,空心坐忘,及贪玄妙公案神通等;扫尽知见,抱住一话头,离心意识外,一念未生前,直下看将去,久久不退;休管悟不悟,单以这个疑情现前,自有打成一片,动静一如的时候。触发机缘,坐断命根,瓜熟蒂落,始信与佛不异。沩山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岂欺我哉?每见时流不识宗旨,谬取邪信,以诸狂禅邪定,讥毁禅宗,不识好恶,便谓禅宗如是。焉知从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独推宗下,超越余学。若论今时,非但禅门,此外获实益作狮吼者,犹罕见之,其余诸法,亦不无弊病。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开示》第一卷(16)
山居意何远山居无客到山居春独早
放旷了无涯竹径锁烟霞甚处见梅花
松根聊作枕门前清浅水暗香侵鼻观
睡起自烹茶风飘几片花窗外一枝斜
山居道者家山居饶野兴
淡薄度岁华柱杖任横斜
灶底烧青菜闲情消未尽
铛内煮黄牙过岭采藤花虚云《山居》
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工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工,敢保人皆成佛,哪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今逢大士胜会,同心庆祝,各各须识自家观自在。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虚云一介山野之夫,智识浅薄,因承列位厚意邀来,略叙行持损益云尔。今朝九月正十九,共念观音塞却口,大士修从耳门入,眼、鼻、身、意失所守,绝所有,切忌有无处藏身,当下观心自在否?
(1911年在上海静安寺成立佛教总会上海居士林请普说)
贵在用心
贵在用心
你们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样,世法无心,尚且不可以,何况佛法呢?念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