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愚配-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
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包不起饺子。可家堂得供,诸神得请,年夜饭这顿饺子是无论如何也得有地。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白面,又胡乱弄了点萝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对所包的饺子就格外珍惜。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摆列,非常整齐,也很美观。
刚刚从天庭回来地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当他了解了情况以后,很为这户人家的孝心和虔诚感动。决心暗中帮助他。
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猪肉包成了一个肉丸儿的饺子。并胡乱放在盖帘上。
不料,饺子煮熟后,两家的味道全变了样:包一个肉丸儿猪肉馅的这家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一个肉丸儿的猪肉馅。
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地饺子给暗中调了包。
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也有的不把饺子摆成圆圈,而是横着排成行。说这样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至于为什么非要摆满盖帘,这里也有一个传说:
说狐老仙为了增强自己的仙道,年年三十晚上到老百姓家里鼓捣饺子。鼓捣得越多,仙道增长越快。
灶王爷是家中的保护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哪能容老狐仙胡来。于是,两个便斗起法来。斗来斗去,灶王爷有些法力不足。便对狐老仙妥协说:“你鼓捣可以,但不能鼓捣摆满盖帘的。就是摆的有缺口的盖帘,也不能全鼓捣完。被人家看出来我不好交差。”
狐老仙觉得这是个两全其美地法:自己既有饺子鼓捣,还不让灶王爷为难,也就答应了。于是,便潜入到各户,看哪户有没摆满盖帘的饺子,就鼓捣一部分走,再留一部分。家人煮饺子时,知道这盖帘不满,少不少也就不去注意了。老狐仙很是得逞了一阵子。
有一户人家的主妇心比较细。煮饺子前,发现摆放了多半盖帘的饺子只剩了少半盖帘。心里别扭,就点燃了三炷香,在灶王爷前诉说此事,央求灶王爷把少的饺子给找回来。
灶王爷一看被人看破了,赶紧找到老狐仙说明此事,埋怨它下手太狠,一致露出破绽。让老狐仙再把饺子给这家送回去。
老狐仙也不愿把事情闹僵了不好收拾,便打算送回去一部分。可是,它把从各家鼓捣来的饺子都掺成一堆了,根本分不出哪是这家的。只好从大堆上随便抓了几把送了回去。
这家煮出饺子来一吃,什么馅的都有。一家人觉得奇怪,主妇又把这事祷告给了灶王爷。
夜里,灶王爷给这家主妇托了一个梦,把老狐仙鼓捣饺子的来龙去脉都对其说了。最后说:“是你没把盖帘摆满,留了缺口,才让老狐仙有机可乘。我也只能帮你这一次。下次如果还因为没摆满让老狐仙鼓捣了去,我也就无能为力了。”
主妇醒来以后,把梦说给了全家。因为确实吃到过和自己家不一样地饺子馅,都信以为真。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事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从此,人们为了图个圆圆满满,也为了不给老狐仙可乘之机,年三十包饺子,都把盖帘放满了。实在放不满,也要把饺子散开来摆,占住四个边儿。
正文 194 第五卷 第二十章 包饺子(二) 字数:2675
饺子煮吃的讲究:
俗话说:“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炫|书|网】。
这天的饺子,还必须要在除夕交子之时吃,取辞旧之义。
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煮熟捞出后要先供诸神、列宗,然后伴着其它食品吃饺子。
年三十夜煮饺子也有讲究。首先,烧火用的柴草不能乱用。要用豆楷杆或芝麻楷杆,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转,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义相同。
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挣”了或“涨”了。因饺子内有菜,菜谐音“财”,故说饺子“挣”了“涨”了,是“挣财”“涨财”的寓意,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
饺子煮熟了,还要分拨按序往碗里盛。第一拨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诸神。上供也有俗规,有“神三鬼四”的说法。就是给诸神上供3碗,每碗盛3个饺子;给列祖列宗上供4碗,每碗盛4个饺子;唯有灶王爷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饺子,碗里只盛1个,但有的人家过意不去,就随便盛几个。天地爷和全神却例外,上供五碗,每碗五个饺子,象征【炫|书|网】五谷丰登。
饺子端到供桌之后,家里老人便给诸神发钱粮——燃烧冥纸。一边烧还要一边祷告,祷告词根据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大多都是祈财祈福祈求平安的话。在观音像前还要祈求儿孙满堂。天地爷和全神保佑一年的收成和家里家外的平安,是被特别重视的神位。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式的顺口溜,如:
饺子肚大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见了心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拨饺子要端给牲畜。以表示对牲畜地爱惜。因为大牲畜如牛、马等是农家地主要劳动工具。人们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样迎来平安顺利地一年。
第三拨家人才开始食用。除夕地年夜饭。本来种类很多。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饺子必须要吃。吃时还要记清。以吃偶数为佳。不能吃单数。有地家里老人边吃边口中念念有词说:“菜(财)多。菜多”等古语。饭后盛饺子地盘、碗。乃至煮饺子地锅。摆放生饺子地盖帘上。都必须故意留下几个(偶数)。谓之“年年有余”。甚至连包饺子用地莱馅、面团也要有“余头”:剩下菜馅了意味着来年有钱花;剩下面团了意味着来年有衣穿、有粮吃。
饺子自西汉末起,在华夏大地上已经流传里一千四百多年。二十世纪末期与十六世纪末期虽然相隔了三百来年,其讲究和忌讳并没多大区别。这很让梅兰花感到心安。
商润萍擀皮的技艺很娴熟。一点儿也不在梅兰花之下。二人连做剂儿带擀皮,供包饺子地兄弟俩和妯娌俩绰绰有余。当然,王仕峰包的速度很慢,与包得快的刁藿改比起来,充其量也就是三分之一的进度。不过,饺子的形状已经大有好转,虽然还仰面朝天,总算站住了。
王仕峰的饺子是一趟趟横着摆放的。与传统的从中间往外一圈圈摆放意味着“圈福”和“圆圆满满”大相径庭。梅兰花曾提醒他让他改过来,他却说:“你们那样摆是把自己家里的福圈住不往外流。是女人地作为;我这样摆是让外面的福从四面八方滚滚地涌进来。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志在四方。”依然我行我素,摆他的条形状。
王仕峰地话很让梅兰花感动:前世的他们,无论过年还是平时包饺子,盖帘上摆的全是条形状的。只有上岁数的老年人,偶尔摆成圆圈形。不过,那时她还不知道这些讲究。
“给。包进个福钱儿去。”王施氏走过来,把一枚制钱放到案板上。
刁藿改捡起来,麻利地包进手里正包了一半的饺子里。然后嚷道:“喂。这盖帘里有福钱,记着,年夜里煮了一家人吃。”
原来,包福钱也是一个民俗。而且,无论家里人口多少,每家只能包进一枚去。谁吃到这枚硬币,谁便是这个家里这一年最有福气的人。
包硬币的饺子不能做记号,放这只饺子的盖帘却能。目地是让一家人吃出来,防止福气外流。因为年夜饭特别丰盛。所包的饺子不一定全吃完。剩饺子是要用来招待亲戚朋友的。福钱如果被别人吃出来,一来显得自己家里一个有福的人也没有。二来也是寓意着自家的福流入了别人家,是会大煞风景的。
“知道包福钱是怎么回事吗?”王仕峰忽然来了谈兴,首先挑起话题。
“不知道。你给说说吧。”刁藿改快言快语接过话茬。
“有这么一个传说。”王仕峰边包饺子边说了起来:
“传说,天上的财神爷,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推着一车财宝来到人间撒给各家各户。人们都很尊敬他,都拿出好吃的给他吃。慢慢儿地,财神爷就分得不均了,他见谁家给他的东西多、好吃,他就把财宝给谁家的多点,谁家拿出的少,又不好吃,他就少给谁家。
“人世间也有不信神的,就不给财神爷准备东西和吃食。财神爷见了以后,大发脾气,不但没给这些家庭财宝,还没收他们过年的东西,闹得这些人怨声载道。
“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狠狠地批评了财神爷。对他说:你是我派去散财的,为什么还要收受人间的贿赂?如要不改,就撤了你散财的职务。
“这事传到了人间。人们为了让财神爷多给自家些财宝,就把要送地东西用面包起来,瞒过玉皇大帝地眼儿,然后再送给财神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往饺子里包钱的习俗。其寓意就是用小钱去换财神爷地大钱。
“饺子里包进了钱,自然要有人吃出来。于是,人们就把吃到钱的人视为这个家里的福星,不但自己有福,还能给这个家里带来福气。
“因为财神爷只有一个,各家的福星也只能出一个。又因为一的可变性最大,可以变十、变百、变千、变万,充分体现了以少变多的性能。所以,每年每家只能在除夕包一个一枚硬币的饺子。”
“哎呀,原来是这样啊!咱看今年谁吃出福钱来?我得好好地让他犒劳犒劳我。因为,这个福钱饺子是我包的。”
又一片笑声在堂屋里响了起来。
正文 194 第五卷 第二十一章 福钱 字数:3111
关于福钱,在梅兰花的脑子里有一段温馨而美好的记忆。
前世的王仕峰曾经给她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过去我们家很穷。奶奶是在腊月下旬结的婚。第二天便下了没膝深的大雪,年里不便回门。一家人自是把她看成上上宾。那年的福钱,竟被她在年夜饭里吃了出来。人们欣喜地称她是“福星降临”。奶奶更是高兴,操持起家务来格外勤快,还不断从娘家捎些东西来周济。
穷日子不禁添补,我家的生活果然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以后每年的福钱虽然各有易主,奶奶因是在新婚还未回门就吃到了的,则被视为我家永恒的福星。
母亲结婚那年,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家中没有白面,只好用红高粱面掺上榆树皮面包辞旧迎新的年夜饺子。尽管如此,奶奶还是在饺子里放了一枚福钱,以试探新媳妇的福气。
结果,福钱被父亲吃着了。他大概是想再在家里树起一颗福星吧,便把福钱偷偷塞到母亲碗里的饺子里。不承想却被眼尖的大姑看到,此事便成了整个年节的家庭笑料。
哥哥和嫂子自中学时就相识,两情甚笃。高考时,哥哥名落孙山,嫂子却考上了农业大学。她从学校给哥哥寄科技书,邮参考资料,鼓励他在广阔天地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却没有一句相爱的话。我们一家人都认为他们俩的缘分完了,母亲甚至给哥哥张罗起对象来。
哥哥也把嫂子给的书籍看成是同学之间的友谊,不曾有过丝毫的非分之想。不过,每有媒人给他介绍对象时,他总是说:“我还年轻,不忙不忙。”一点儿也不搭茬儿。我们知道哥哥不死心。
四年过去了,嫂子成了县农业技术站的技术员,哥哥成了农村种植专业户。当嫂子提出要在年前和哥哥结婚时,哥哥高兴得无以复加——种植专业户娶一个青梅竹马的本科大学生,那心情。不用上他的心里看去,也知道比三伏天蘸着蜂蜜吃西瓜还甜!
他们是腊月二十二结的婚。为了把哥哥地冬培香菇赶在春节前出售,嫂子主动提出春节前不回门。
嫂子的到来给我们家添了光彩,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就连躺在床上的奶奶也精神了很多。
这年过春节。我们家预备地年货比哪一年都丰盛。在吃年夜饭地时候。不知怎么地。我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希望那枚福钱——一分崭新地钢崩儿从嫂子地嘴里吐出来。再演绎一次没回门地新媳妇成为家庭福星地喜剧。
一家人都沉浸在庆新春地爆竹声中。喜气洋洋地吃着一年一次地辞旧迎新饭。每夹起一个饺子。就像夹起一个希望。全神贯注地看、吃、笑。
因为我地心里有想头。不免对嫂子地碗多看了两眼。当嫂子碗里地饺子只剩下两个时。她用筷子在饺子上点了点。端起碗来走了出去。我发现嫂子地脸上有一丝儿紧张。心中暗想:难道她知道了奶奶在新婚未回门前吃出福钱地故事而有了思想压力?
嫂子转回来时。碗里地饺子已盛满。脸上地表情也恢复自然。和蔼地对还未起炕地奶奶说:“这是家堂上供地。有灵气呢!奶奶无论如何要吃两个。”也不顾奶奶地阻拦。硬给奶奶拨了两。又依次给父亲、母亲、哥哥和我各拨了几个。她自己也留了几个。
家堂上供地饺子也是三十下午包地。说不定福钱就在这几个里头哩。于是。每个人又都兴致勃勃满怀希望地吃起来。
“啊。噢!”奶奶轻轻叫了一声。
我扭头一看,一枚银光闪闪的钢崩儿从奶奶那没有牙齿的嘴里吐了出来。
“奶奶又吃着福钱了。”全家人都放了碗筷,欢笑起来,向奶奶祝福。
嫂子笑得最甜,最美,声音柔柔地说:“奶奶在古稀之年又吃到了福钱,真是福大寿高啊”!
“啊。嗬,我一生吃到福钱也有十来回了,可怎么也没想到今年还会吃到。常言说,躲过了七十三,闯不过八十四,我认定今年是闯不过去了。看来,我还真地走不了呢!”。奶奶久病的脸上爬满笑容,铺了一冬地被褥从这一天拾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