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小说巨匠-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计41——45集,每周一集。”
“天气、重要节假日因素。”
……
“九年七月结局,毕业。”
虽然都是只言片语,但是徐晴却不会有阅读障碍,一路看下来,心情却变得越来越复杂,随即又释然,最后貌似恍然,认真地把纸折好,重新夹进书里。
“这么密集的工作日程,怎么可能还有精力去理会那些风波?”
徐晴心中暗暗想着,走出柳敬亭的休息屋。
“原来他还准备把这部电视剧当做自己的毕业纪念。”
重新回到拍摄现场的徐晴,站在不远处看着全神贯注盯着监视器的柳敬亭,自言自语了一句。
“卡!”
正当徐晴一个人想得出神,突然被副导演一声喊声打断,然后看到柳敬亭起身鼓掌。
“今晚剧组连夜转移,明早可以开始新一集的拍摄。”
收场的时候,柳敬亭简单地跟宫承品说了一下后续的拍摄计划。
“不用休息?”宫承品问。
“路上可以休息。”
“那没问题。”
徐晴本来想上前劝一下柳敬亭,不过想到那张纸,自嘲一笑,终于没有抬脚。
……
仅仅一周之后,剧组所有人都意识到现在的拍摄节奏在加快,大多数人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是私下聊天,都猜测可能是电视台档期调整的原因。
不过,既然导演柳敬亭和和出品人宫承品都那么不辞辛苦,大家也没什么怨言,毕竟随着剧集的播出,电视剧人气和名气的日益增长,“为《西游记》工作”水涨船高地成为一件值得到处炫耀的事情。
换景,拍摄,后期制作,播放,这种循环已经成为柳敬亭的一种惯性生活模式,《匠录》十月刊刊登的徐晴的《片场日记》有一段话提到“柳敬亭的胡须”,让所有编辑都惊愕不已,而文章的结尾写到“他时刻把自己拧成一根绷紧的发条,随时可以高速运转,那阵势好像,在圆满完成这项工作之后,需要跟大家告别好长一段时间一样。”
第三百四十二章 诺贝尔文学奖风波
对广大网民来说,网络时代的一个好处是信息的日益透明化,随着人们获取资讯渠道的不断拓展,信息资源掌握的不平衡得到微小程度的改善,不论是娱乐圈、科技林、商业群、教育坛还是政治界,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最常玩耍的那个网络世界,或者是微型博客,或者是社交网络或者是聊天群。
一般来说,那些在人群中最能侃侃而谈的焦点人物,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骨灰级网虫,他们逛各种论坛,看各种观点,即便是同一条新闻,也能解读出若干种意思,表现在现实世界的交谈中,就是博学、就是百晓生。
当然,由此造成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最显著的一个现象就是观点的抄袭,面的某个公共事件,大家第一反应不是自己应该怎么判断,而是立即去网上看别人怎么说,接着就进入复制粘贴模式,把在网上看到的评论当做自己的观点进行兜售;
第二个就是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自以为是和自作聪明,以为自己接触到的网络世界就是真正的世界,以为自己已然洞悉了所有网络上的伎俩和把戏,与人交谈的时候,总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常常以“你们知道什么”做开头第一句话;
第三个负面现象是造成人心浮躁,具体表现在所有人都在感叹“人心浮躁”。
尽管如此,网络终究让大家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深刻,让追星和监督都变得相对容易,有时候甚至连偶像今天吃什么、去了哪里都能关注到。
对古庸生的读者来说,古庸生在拍摄《西游记》早就不是什么秘闻,许多读者还根据剧组某些人透露出来的信息推测柳敬亭此时此刻的方位,组团去探班。
直到《匠录》宣布开始连载丽阳的全新专栏——《导演日记》的时候,关于柳敬亭日常的官方版本终于正式出炉。
至少现在所有人都知道,目前《匠录》里只有丽阳在跟着柳敬亭东奔西走,也就是说,只有她给出的信息才最可靠。
惟其如此,当大家看到那句“跟大家告别好长一段时间一样”才会觉得惊慌失措,柳敬亭隐退的消息再次被提起。
“丽阳作为目前跟古大最近的人,说出来的话绝对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我认为,那是古大对大家的一个试探或者说是给我们一个心理准备。”
“早就觉得奇怪,为什么会一下发那么多书,越来越感觉传闻可能就是真的,不安中……”
“如果古大真的隐退,以后还有什么书可以看,新出的五本书我已经全部买了,但是现在还是不舍得看。”
“我说他怎么敢突然那么高调地向蓝图斯发出挑战,原来是准备顺杆子下,不愧是足智多谋的柳敬亭。”
“整天写那些无营养的东西,荼毒青少年,早该退了。”
……
正当网上猜疑不定,嘲讽、担忧混杂的时候,另外一个消息让古庸生陷入更为不利的境地。
10月9日晚上七点半,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宣布,来自德国的女作家C赫斯塔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以冰冷和直率的笔锋,敏锐和悲悯的情怀,对底层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最彻底的呈现”。
赫斯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个消息传到中国,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因为常年的挂空和“热门入围”使得诺奖在中国所受关注度逐年下降,但是经过前段时间古庸生摆出的那场赌约,让诺贝尔奖特别是文学奖再次获得高度关注,结果万万没料到,得奖者竟然是古庸生的另外一个大对头。
至此,跟赫斯塔比诺奖变得跟蓝图斯比销量、改编一样艰难。
对此,国内的反应一如既往的多极分化,古庸生的读者自然是由担忧陷入进一步的担忧,古庸生的对手们则搬好板凳,备好瓜果,排排坐,看好戏;另外就是“有利有弊”的客观分析者,上纲上线的卫道者……
结果,赫斯塔获诺奖,古庸生却登上当日热门,排名甚至在那位翻译之上。
“诺贝尔把奖颁给赫斯塔说明了一件事,他们是在刻意地表明立场,这几乎等于说,古庸生想染指诺奖,没门!”
“不同意大家关于‘诺奖针对柳敬亭’的论断,很明显的一件事,不论是古庸生还是柳敬亭,风格上就跟诺奖完全不搭,至于赫斯塔获奖,我认为是实至名归,实际上,我三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位作家,她的诗、散文以及短篇小说我都很喜欢,天才般的比喻和天马行空的意向组合,都给人以妙不可言的阅读体验,那篇《玫瑰招手狮子》是我最爱,具体请移步我个人博客,有详细书评。”
“我是觉得,柳敬亭不能总是以拍摄电视剧为借口,对这些新闻完全不闻不问,躲避始终不是个办法,是男人要当正面,勇敢面对嘛。”
“请柳敬亭出面回应,给大家一个交代,我们读者丢不起这个脸,我们国家更丢不起这个脸,同意请转发,不转不是中国人。”
这种呐喊当然不可能获得柳敬亭方面的任何回应,柳敬亭最近的一条微型博客留言都已经超过五万,他也没有出面回应的意思。
于是,《匠录》众成为大家关注的下个对象,不论是执行主编常有道还是其他几位编辑,不论是在网络世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随时要面对相关的提问。
“柳敬亭现在躲到哪里了?”
“他私下跟你们说过什么吗?”
“你们是不是在连夜开会商讨对策?”
……
不胜其扰的几位编辑现在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聚在一起吐槽发泄,他们的经历也是各有各的奇葩,青椒被合租的室友盘问了一个晚上,苏瑾则大方承认了黄河文艺那边的前同事私下也在问自己柳敬亭的动向,康令月除了要跟父母正常汇报之外,也有一批国内外的朋友要应付,常有道更不用说,现在已经不愿意回学园公寓。
“把这事跟柳……总汇报一下吧,已经影响到工作了。”
康令月提议道。
“行,我来说。”常有道接道。
常有道说完把这个情况简述到工作群,然后所有人都静静地等着老板的回应,边工作边一心二用地等待。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柳敬亭终于出现:“再有人来烦你们,就胡扯给他们听,不用顾忌,辛苦了。”
随后,柳敬亭发了一条微博:“为什么大家讨论一条旧闻还那么津津有味,不是说好三年之后咩?另外,有问题直接在本条微博下留言,我会统一整理回答,千万不要骚扰我那几位正在为读者做杂志的同事,不然,我们真要报警啦。”
≡¨炫‖
≡
≡¨书‖
≡¨网‖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三百四十三章 盛大毕业季,西游记结局(上)
看了柳敬亭在群里的留言,大家都被“胡扯”两个字浇了一头雾水,按理说,作为一个团队,整体形象还是很重要的,如果真像柳敬亭说得那样,《匠录》编辑部诸位遇到问题,就大家统一放嘴炮,实在有损杂志格调。
那么,胡扯的喻意到底是什么呢?
正当大家暗暗揣测柳老板这个指示而不得其解时,柳敬亭及时亲自为大家做了一个示范。
“柳总的意思是卖萌?”青椒看到柳敬亭的微型博客后,试探性地问大家。
老网精常有道最快领会柳敬亭的精神,听到青椒的问题时,他正在开帖,头也不抬,双手敲字速度不变,答道:“卖萌是其中之一,要有礼有节、要郑重其事、要正儿八经地卖萌。”
青椒微笑点头,康令月也是脸带笑意,听完常有道的解释,点了点头。
苏瑾说:“我就统一用‘事涉高层,接触不到’作为万金油回应吧。”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才智吧,回头可能还会有奖励。”
苏瑾会心一笑,毕竟在《匠录》工作过一段时间,对柳敬亭的“危机公关”那是印象深刻,一般的言语攻击在柳敬亭那里完全没用,对杂志或者编辑的工作有影响时,他才会组织大家进行回应,回应的整体风格就是“所有人都义愤填膺地假装不知情”或者“极为认真严肃地东拉西扯”,比如苏瑾那句“事涉高层”就是具体体现,映日文化哪里有什么高层?
熟悉柳敬亭的人,对这种风格并不陌生,当初他出道的时候,就以“呵呵”两字应付了铺天盖地的谩骂和攻击,引一时风潮。
刚入职不久的王见山(笔名开门见山)有些措手不及,坐在肖庆宇旁边的他,茫然地看着大家,然后侧身问常有道:“奖励,具体是什么意思?”
常有道这才意识到办公室还有个新人,停了一下,说:“你等下先看我的帖子,然后我再跟你细说。”
半个小时之后,常有道的回应贴正式出炉。
【震惊!委屈!以及相关解释!】
最近在忙新刊,可谓昏天暗地,审稿审得两眼冒金星,但是又不能对作者们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不负责任,只好喝一杯咖啡,振作疲惫的精神,然后继续审稿,老板其实一直不赞成我们编辑喝咖啡提神,他说咖啡因对人的精神力有很大副作用,经常喝咖啡对身体还出很大,他给我们的建议是多锻炼,为此,他甚至想过把‘不准喝咖啡’作为公司一大纪律。
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不喝咖啡,那股文艺气质提不起来就不说了,总是打瞌睡的情况无法有效缓解啊,再说锻炼,这话其实说着简单,实行起来并不容易,比如我们编辑部开会,商量锻炼的方式,女孩子们就说做瑜伽,男孩子们说打篮球、或者摔跤,意见始终不能统一,最后柳总提议说不如打太极或者练五禽戏。
这个提议立即引起大家的一致认同,倒不是说这个提议如何统一了男女双方的分歧,也不是说太极和五禽戏如何适合大家,我们没有反对的原因是,他是老板。
然后大家开始在工作之余,奉命打五禽戏的打五禽戏,打太极的打太极,然后坚持了三天,差点没累成五禽……
后来我把这种情况汇报给老板,他思考好几分钟,为难地说,喝咖啡这事终究显得太小资,而且对身体不好云云。
这里,我其实特别想冒死吐槽一下我的老板,他这个人各方面都好,做领导也开明,就是有时候有些地方略显古板,喝咖啡有什么问题,你情我愿的,对不对,再说,嗯,我一女神也是一个咖啡控……”
帖子接下来又写了一个两百字左右的“咖啡之恋”,最后得出“喝咖啡没有错”的结论。
整个帖子洋洋洒洒地写了近千字,到倒数第二段都没提为什么震惊,为什么委屈以及解释了什么,收尾的时候,十分突兀地写道:“至于有人问老板的去向,和诺贝尔文学奖的事情,我只能说,绝对不是你们想的那样,我跟老板生活过一段时间,我了解他的为人。”
帖子结束。
这个帖子发出去之后,下面立即有人留言质问:“这特么都扯得什么淡?”
接着,其他网友开始排队,眼尖的网友甚至看到《匠录》其他几个编辑的大号ID,截图发出去之后,大家更是云里雾里,有人甚至猜测是《匠录》内讧,最后,万剑归宗地被归类到炒作上面。
“回应就是炒作,不回应就是逃避,我们只是想安静地做本杂志而已,为什么弄成这样?”
常有道边跟同事将水贴经验,边又茫然地发了一贴。
办公室是一片欢声笑语。
……
“小常花时间发这个贴,不如多审几个稿。”
徐晴对柳敬亭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
“如果他们的心态都能像晴姨您这样,我有必要去搭理他们,做《匠录》编辑,有名气,但是压力也不小,就当是活跃一下气氛,不然整天编辑编辑的,会工作疲劳。”
“哪次不都是你引起来的?”
听了柳敬亭解释之后,徐晴立即明白过来,但是当然不能在晚辈面前流露出恍然大悟的样子。
柳敬亭招牌式的笑笑,点头承认。
“这事终究要面对的,那位赫斯塔得奖后肯定有采访,如果她也提到你,会更麻烦,你确定,你还要跟我一起去旅游?”
柳敬亭想了想,说:“还是先把电视剧拍完吧。”
……
周播电视剧进程很快超过月连载的小说,柳敬亭也没有刻意加快小说进程,或者放慢电视剧拍摄节奏,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