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之1983-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在《上海日报》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钱谷荣老先生同样高度赞扬了戈文的这篇文章——
今天在看到《人民日报》刊登表了戈文同志的这篇文章,我深表赞同,我们不仅要在思想界提倡人道主义jīng神,在界同样要提倡人道主义jīng神。
我曾在1957年写过一篇《论是人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陈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就是人学,不能把当做政治服务的工具的!
所谓人学,就是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的文字。其实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人道主义假如没有雨果托尔斯泰式的人间关怀,那么其xiong怀其悲悯就没有了比大海比天空更广阔的博大和浩瀚。但人道主义假如没有以生命个体的自由为指归,那么就会丧失人道主义的jīng神地基,连同其深邃的心灵底蕴,从而很可能会流落到后来诸如大众,工农兵之类的听命和服务上去,致使对人间的关怀,变成了落草为寇和话语暴动的别一种说法。
而过去的特殊时期,让被用于话语暴动,然后再反过来成为权力话语的附庸,这是中国史上最为惨痛的一个教训。
……
诸多享誉国内的老学者、老专家们的言论都将《人民日报》上戈文的这篇文章评价为8o年代最具思想xìng的理论文章,为思想界、理论界解放了思路,是为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开路的第一篇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文章。
仅仅是依靠着《人民日报》上的这篇文章,一下子戈文就变身成为思想界理论界的热mén专家学者,很多媒体都将年纪轻轻的戈文称作思想界的启méng老师。
一下子获得这样的称赞以及面对文化领域里几个大家的如此赞誉,让戈文不禁一阵头皮麻。虽然他对于自己能博得如此大的名声感到高兴不已,可是自己真的当得起这样的称呼吗?自己之所以能写出来让所有人都佩服的文章,无非是自己接触过后世各种各样的学说,可以说自己的成名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可是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观念总有用完的一天,等那时自己又该怎么办呢?难道还整一出狗血的伤仲永吗?
想到这里,戈文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越来越迫切了。有时候压力未尝又不是动力呢!
而事情并不是到此为止,更加好玩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这一日《羊城晚报》的出版时间比以往晚了足足半天时间,而这份报纸一出来,就让无数人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只见这一期《羊城晚报》的头版赫然就是转载自《人民日报》的戈文的那篇文章,而接下来的版面又附上了戈文第一次表在《羊城晚报》的社论文章——《展的中国需要重视个人生命价值》。在这两篇文章的末尾,《羊城晚报》以编者按的方式,阐述了这两篇文章是如何的一脉相承、相互照应。
而最最要命的是编者按的最后一句话——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均为我报的特约评论员戈文同志。
仿佛沸火中又倒入了一桶汽油,又好像地震中突然刮起了龙卷风,原本就在热烈讨论《人民日报》上戈文文章的整个知识分子界也被如此凑巧的事情nong得神魂颠倒,有些无语凝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两篇文章竟然出自一人之手,而且这个作者还这么年轻!!!
难道不能一次将这两篇文章一起出来吗?
这是故意还是凑巧?没有人知道,不过据新闻媒体界流传的几个xiao道消息说,在看到这一期的《羊城晚报》后,好几个报纸的总编都摔坏了他们的水杯,这几个总编中也包括了《光明日报》的总编辑。
一时间关于戈文的讨论甚嚣尘上,那原本就已按在他身上的“思想界后起之秀的青年思想学者”,此刻也变为“思想界的青年学者”,什么后起之秀等等一开始将戈文归入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出茅庐之辈的说法早已被大家抛到九霄云外。
而对于戈文的身份讨论最热烈的就数大学生这个群体了。
早在《一代人》表之初,戈文就已经名声初起。此刻更是因为他所写的这两篇评论文章都是针对大学生救老农这个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所写,迎合了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们疯狂的吸收新鲜经验、试图打破过去十多年**的种种叛逆心理,一下子变成了所有大学生的偶像。
想象一下,一个人能写出《一代人》这样的诗歌来吐1ù了他们这代人的心声,接着又写了两篇符合他们心意的评论文章,号召所有人都尊重个人生命价值、提倡人xìng的解放,这样牛bī的人物怎么能不让大家敬佩呢?再加上这引起全社会所有知识分子层争论的两篇文章竟然是这个人一个人独自写出来的,如此有传奇sè彩的事情怎能不让大家疯狂?怎能不让大家崇拜呢!
偶像啊!
无数大学生盯着手中或者是阅报栏里的《羊城晚报》头版,在心中歇斯底里的狂叫道。
(这章写的我很嗨,希望大家看的也很嗨!)
………【第56章 余波】………
1983年2月4日,一位美国歌手死了。她叫卡伦·卡彭特,是全球知名的美国流行歌手。这位没有爱过专业训练的通俗歌手,以她独特的醇正音sè影响了世界。她演唱的歌曲《昔日重来》、《世界之巅》已成旷世经典。与全球各国报纸大肆惋惜的时候,中国的报纸仅在角落里登了一条短短的文化新闻,此时他们关注的是马克思逝世的1oo周年纪念日。
1983年3月8日,好莱坞演员出身的美国总统里根,公开称呼苏联为“邪恶帝国”。同月,里根总统又推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几个月后,苏联人用su-15战斗机的导弹击落了大韩航空oo7号民用航班作为反击,机上乘客及机组人员269人全数罹难。在全球新闻媒体好似饥饿的鲨鱼一般重新炒起冷战的新闻时,中国的报纸开始集中报道一个人,称这个人视“八十年代新雷锋”是中国的“当代保尔”,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张海迪,她是个残疾人。
1983年的中国已经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圳、珠海、汕头、厦mén已经成为经济特区。深圳“沙头角”这样xiaoxiao的地名,也能一夜间名闻全国。可是中国的传媒依然和外面的世界没有接轨,在美国人开始大肆的宣传TcP/IP协议即将要取代了旧的网络协议,成为互联网基石的时候,中国人正在讨论着个人生命价值观讨论着人道主义与**的差异。
十年动1uan,给一代人造成了深重的心灵创伤。当年的真诚和信仰,几乎在一夜之间,像雪崩一般被冲毁了。人生的困huo,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甚至到了无法摆脱的程度。这种痛苦,是一代人的痛苦。可是还没有等将着痛苦抚平,中国就开始改革开放了,太阳伞、尼龙袜、牛仔kù、蛤蟆镜、电子表、录音带,打火机,以及健牌、万宝路、骆驼香烟都突然闯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各种文化思chao的蜂拥而来,让所有人都陷入了mí茫。
如何把握政策的展方向,如何防止各种外界的干扰、让中国平稳地前进,已经成为了政fǔ的头等大事。而这或许就是国内媒体集中报道张海迪事迹的深层次原因吧。张海迪的最大价值,似乎就是她的一句话“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一坚定信念,正是回答此时中国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积极答案。
只是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吗?未必。不然又怎么有了大学生值不值得用自己的生命去救一个掏粪的老人的讨论呢?中国的政治家们,希望张海迪成为一种社会道德力量,像当年的雷锋、当年的赖宁一样影响此时大批大批因西风渐入而思想mí茫的中国青年人,可是他们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并没有成功。
而就在此时,戈文的两篇评论横空出世,不是灌输式的说教,不是强迫式的教育,而是从根本上让每一个人认清什么才是真理、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及社会道德……他提出的是每一个人中国青年人心底的反抗和挣扎,个人生命价值、个体的情绪、个人的命运……
于是他掀起了一场被后世评价为8o年代最重要的社会思netbsp;一场社会上的思想chao流绝对对政治文化经济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往往一场思chao,会影响到国家、影响到社会。而社会思chao一般是经过思想家倡导而在大众中持续流行,与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相关的较系统较集中的那些思想观点的运动。
这场由戈文所引的关于人道主义关于个人生命价值的社会思chao涉及思想界、理论界、教育界、界、新闻界……几乎将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卷入了进来,这无疑将戈文推到了一个光彩夺目的位置上,将其视为偶像、视为启méng教父的大学生何其多也,便是在那些知识分子界也不乏崇拜者。只是这真的就是好事吗?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对于戈文适用吗?
这些天生的这一切都好像是做梦一般,奇峰迭起、高chao不断,这让戈文在高兴之余也有些不知所措起来。为了梦想,他是想要成名、是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可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惊喜真的让他有些回不过神来。
仅仅两篇文章就让他成为了思想界的青年学者?!
仅仅两篇文章就让某些媒体评价说自己的这两篇评论与“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列为现代中国“四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而最让戈文喜出望外的是巴金老先生对于他的鼓励,一天巴金老先生正好在编辑部,看到戈文后,拍着他的肩膀亲切的说道:“戈文你很好!文人安身立命,靠的无非是才,学,识三个字。才是天生的,怎么教也教不出来的。学是后天努力的,只消勤奋一点就行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唯有识,是最为要紧的。做研究也罢,做任何其他思想学问也罢,没有见识,那就等于白做了。而你能有高于其他人的见识和自己的独特观点,很是难得!希望你不要骄傲,一定要扎下身子继续努力!你前面的路还很长呢!……”
不可思议,犹在梦中,这或许是戈文目前的状态吧。
所幸,戈文还没有完全得意忘形,他仍然牢牢记得自己的梦想,知道要完成自己的梦想就不得不夯实自己的基础。所以复旦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就能经常看到戈文的身影,而《收获》编辑部的报刊阅览室也是他充实学识的好地方。
尽管外界关于他那两篇评论的报道仍然无休无止,涉及面也在逐步的扩散之中,甚至连经济界、法律界也参合了进来。可是戈文的生活似乎已然转入了正轨。
只是事情真的就这样以美好的结局结束了吗?
*******************
ps1:今天上午丈母娘做了手术,很成功,剩下的就是静养了。
我已经回了老家,等明天回单位,就能正常码字了。这几天的更新不尽人意,还请大家见谅,大家看我接下来的表现吧。
ps2:感谢龙绍LL1等几位筒子每天的打赏,多谢!
………【第57章 惨遭围观】………
尽管外界关于戈文两篇评论的报道仍然无休无止,涉及面也在逐步的扩散之中,甚至连经济界、法律界也参合了进来,可是戈文的生活似乎已然转入了正轨。复旦大学、《收获》编辑部、家里三点一线,唯一例外的就是有时戈文会去复旦大学的专家楼去找妮可聊天。现在他和妮可的关系已经变得相当的协和融洽,两人的关系进展的如此快,这自然归功于戈文前些天心情郁闷时找了妮可这个外国人来排解心情,这样一来一往中两人已经无话不谈,无话不说,简直就是一对多年的挚友。
这天又不需要去《收获》编辑部上班,戈文在复旦大学的图书馆里呆了一会儿便打算去找妮可聊天去,这些天与妮可的jiao流,让戈文旁敲侧击出妮可在美国的人脉很广,竟然有一个同学正是出版社的编辑,这让他喜出望外,想要出版《达芬奇密码》的心思也更加的浓烈了。今天他就打算正式向妮可摊牌。
7月末的上海依然是阳光明媚,空气中充满了炽烈的因子,树木hua草都无jīng打采的低啦着脑袋,来来往往的学子们都脚步匆匆,躲闪着刺眼的阳光。
戈文低着头,手里举着一本薄薄的笔记本,遮掩着半个脑袋,这一方面是为了遮挡浓烈的阳光,另一方面却是担心被人认出来。现在社论风bo仍然在舆论界中广泛的宣扬,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介于现在自己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太高,而复旦大学认识自己的学生也不少,万一被人认出来绝对不会是一件让人爽快的事情。两天前,自己被复旦大学认出来后的拥挤景象实在是让他有点不堪回啊。
就在经过复旦大学主教学楼前,戈文突然现迎面走来一个俏丽的身影——是安可。
对面的安可先是有些奇怪的看着不远处这个拿笔记本遮挡着阳光的年轻人心想:这人怎么这么娇嫩?然后趁着戈文扇动报纸的间隙现了这个年轻人正是好几天没见的戈文,不由惊喜的喊了起来。
看着张口yù吐的安可,戈文赶紧往前赶了几步,试图制止安可打招呼,可惜还是动作有些慢,安可惊喜的叫声已经喊了出去:“戈文!”
戈文苦笑一声,有些无奈的放下了笔记本,站在那里看着安可。
经安可这么一喊,原本都步履匆匆的学子们突然都停下了脚步,有些狐疑的朝着声音的来源地看来,然后他们就注意到这个喊着“戈文”的nv同学站在了一个年轻人的面前。
“戈文,你这是去哪儿呀?”安可打量了一下戈文问道,这几天舆论界的大讨论,她自然不陌生,看到戈文如此的光明夺目,她的心中也是欢喜异常,替戈文高兴不已。
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