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都市青春电子书 > 重生关云长 >

第169部分

重生关云长-第169部分

小说: 重生关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崇尚武功,不过连年战争使得汉朝的国力消耗巨大,百姓苦不堪言;再联想起这个时代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征讨魏国,原本国力弱小的蜀国最终承受不起这连年的征战为强大的魏国所灭亡。这都是惨痛的教训啊!不过换过来想想,生逢这乱世如果不进行征战就真的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了么?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更是一个杀伐兼并的时代,同样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即便是你不打别人也难觅和平,因为有野心的人不会让你和平,他会琢磨着吃掉你,对你发动战争,人家打你你不能被动挨打等着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战争就是这个时代的处世之道,所以必须征战,这是一个必须的选择,唯有战争才能实现大治,才能结束这无休止的杀伐,想到这关羽陷入了沉思。。。。。。。。。。。。。。。。。。。。

    关羽与众将策马在西凉的土地之上,百感交集,如何能将决策做得英明是摆在他身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身为决策者每一项决策都不仅关乎自己的命运还关乎手下的前途更关乎人民的福祉,这就是他作为一个掌权者的困惑,曾经作为单纯的军事主帅他的决策可以十分的单纯,出发点无非就是考虑战争的胜负,无需在乎其他,而现在就不一样了,作为一个领袖,他不只是单纯的考量军事上的事情,还要过问政务,作为主宰掌权者不过问政务那是不行的,不但要过问政务现在的当务之急还要过问经济,如果经济上不去直接影响政务,政务瘫痪直接制约军事建设,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要励精图治了,现在的形势总体上不错,这回拿下了西凉,整个西部与三辅连成一片,进而与整个中原连成一片,这样的地盘为关羽日后争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决了暂时的内忧外患,平定了局势,关羽决定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放在休养生息上,他决定让治下的黎民百姓休养生息一年,也就是说一年内免除各种税赋,让人民发展生产,这是在从征西凉之前他就琢磨过的,眼下的现实更是让他坚定了这一决策,不过这样的决策必须放在别人不敢进攻自己的前提下,也就是说没有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关羽不会选择主动征讨别人。

    当今的天下自己无疑成了实力最强的割据者,即便是盘踞河北的袁绍实力也不及自己,而盘踞兖州的曹操实力也是远远不及,自己在起点上赢了众人一步,眼下普天之下还没有可以与关羽匹敌的对手,所以如果关羽不是主动进攻别人,谁要是进攻关羽他还得好好琢磨琢磨,何况是自己还有一张王牌在手上那就是“拿天子以令诸侯”从这一点上判断一年之内不发生战争这样的条件还是具备的,这是关羽基于对当前形势的判断,现在的他已经崛起这一点变得更加的清晰明朗起来,32岁的年纪主宰了这么大片土地这可以说是众诸侯中的佼佼者,如果唤作现代这个年纪的他也不过就是个中校罢了,这还得混的好的情况下,或许能有机会荣升上校,也仅此而已,跟现在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现代那么发达,没有现代那么繁荣,但关羽在这个时代找到了另一种元素,什么呢?那就是军人的荣耀和自豪,还有在现代无法获得的尊重和地位,当然还有权力和女人,作为一个男人他拥有了在现代无法得到的东西,曾经有句话说得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曾经这句话也只是印在他脑海里的一个传说,遥不可及的梦想,不过在这个时代他仿佛找到了这句话的真谛。他用实践证明这句话原来真的是一个真理而存在。在这个时代他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种元素,这或许就是存在于他内心深处的东西曾经是个梦想的东西在这个时代一下子爆发了。而且是强势爆发。。。。。。。。。。。。。。。。。。。。。。。。。。。。。。。。。。。。。。。

    现在的关羽说白了那就是一领导人,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领导,领导人那是什么概念呢?那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者啊!何况现在的关羽上面没有任何人可以约束于他,更多的是他约束别人。可以说现在的他那就是一手遮天、呼风唤雨,说得每一句话,做得每一件事情都意义非凡,曾经的不过就是个军中的领袖,在军中具有绝对的权威,说一不二啊!当然也有着崇高的威信,在士兵眼里关羽那就是一“神”啊!关羽的智慧韬略关羽的武力关羽的军事素质以及关羽的军事作风。都让军中的官兵们钦佩不已,这也正是在洛阳时即便是关羽被架空的情况下他仍然能很快赢得军心召回士兵的缘故,这么多年来关羽不仅赢得了战争还赢得了军心,这也是他最大的成就!

    占据了底盘。赢得了军心,关羽下一步决定把重心转移到政务和经济上来,他要让手下这片土地变得富庶而又充满活力,这样做也许会让有的诸侯以喘息的机会,或许会延迟一统天下的时间,不过这短暂的修养生息也会会出现奇迹,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点也会是战争所达不到的,现在的他着力点放在民心上,他要争取民心,这是当务之急,曾经他跟着董卓混,董卓的人品如此恶劣,而作为他的手下,自己难免会让人有说辞,虽然他洁身自好,这一次关羽要彻底的洗清这些,他要得到治下黎民的充分认可,而不仅仅是上层社会,这一次他要角逐治下的黎民百姓,获得他们的支持。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曾经的三国是曹操占了天时,而孙权占了地利,刘备则占了人和,这就是所谓的“三足鼎立”,人和同样的重要,现在的关羽可以说是占了天时,自己出道比较早,成功运来的也比较早,这就是所谓的占了天时,也就是说现在的关羽相比较其他诸侯已经占了优势,下一步如果他在“人和”上占了先机的话,那么可以说他就成功了一半,意义不亚于夺了整个三辅,人心向背是这个时代鲜明的特点,获得了人民的支持,他关羽日后的征战就不再是孤军作战了,这个意义十分深远,深谙此道关羽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这也许就是他这个现代的过来人的高明之处。

    作为一个过来的现代人关羽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什么优势呢?那就是未卜先知,尤其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和物他再熟悉不过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趋利避害,就拿他收下的人来说吧要么是忠义骁勇的战将要么是忠义多谋的谋士,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忠义,这是关羽选拨人才的首要原则,才能是第二,正因为收下的多是忠义之人,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少走很多弯路,避免被自己的手下出卖,他的阵营也相对团结,这样一来在人才方面他具有很强的优势,走到现在一切都按计划中那般的进行着,下一步关羽还要继续完善各种制度健全各种机制,让他的部队更具战斗力。

    关羽策马在西凉的金城、张掖、酒泉等地进行了调研,这么多年的征战已使得这个曾经繁华一时的丝绸之路风光不在了,贸易冷冷清清,人更是略显的稀少,关羽实地走访了这里的市井街市,一切都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看来是到整顿的时候了,关羽暗下决心经过一年的努力要将这里焕发生机,再次繁荣起来,让曾经的丝绸之路再现,关羽短暂的调研仓促结束不过收获颇丰,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日后决策提供了可靠参考。回来凉州,关羽感慨万千,十年前就是在这西凉的点将台上他训练军队,那时的他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血气方刚。那样的憧憬未来。十年后当他再次踏上西凉这片熟悉的土地时,他已经是统领万军的领袖了。曾经的那个毛头小子一下子成了众军的统帅,往事并不如烟一切都历历在目,关羽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一条通向洛阳的坎坷崎岖之路。

    经过十年历练的关羽不仅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更是历练了胆识和心智,当然也更加的自信了。现在的他也更加喜欢伟人的那句话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血与火中一路走来将困难与挑战踩在脚下,正应了伟人的那句话: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确如此,无论是真刀真枪的对决还是暗中的权力之争,时刻都充满着血腥和暴力,不过关羽从容应对。走的坦坦荡荡。。。。。。。。。。。。。。。。。。。。。。。。。。

    关羽在西凉进行了暂短的调研之后便开始考虑西凉的防务问题,这么一大片土地必须得留下专人把守才行,所留下之人不仅要懂得防务还要努力拓展这里颓废的贸易努力发展经济,要振兴西凉迫切需要治理的能臣和得力的干将。也就是说迫切需要人才来领导这里的事务,西凉重地虽然偏远但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却非同小可,未来的西凉将肩负着为整个大军提供利器和战马的重任,也就是说大军的装备要考西凉来提供,与此同时西凉还担负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复兴,西域的好多东西都要经过这里转到中原;除此之外西凉还肩负着另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要为关羽的大军提供优质的后备力量,也就是说兵源,西凉的兵源那是相当的强悍作战勇猛十分的忠义,尤其是骑兵更是骁勇天下。

    作为这里的主政者要努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搞好防务,西凉的防务十分的紧迫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西面与羌族接壤西北与西域各族势力接壤,北面是匈奴东北是鲜卑,因为毗邻的皆是少数游牧民族这里的防务不容小觑,如果防务不行没有一个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还谈何发展?所以应拍一员得力的上将镇守西凉督导这里的防务为发展经济保驾护航;西凉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西凉的经济发展,这是西凉振兴的关键所在,经济上不去谈何发展?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振兴这里的商贸,尤其是重启丝绸之路,打造河西走廊这是当务之急,只有经济上去了,贸易才能繁荣,丝绸之路方能重启,双边贸易才能活跃,铁器与马匹的生意才能活跃起来,才能为大军的装备发展铺路,要振兴这些就需要一个治理的能手才行,也就是说急需一个有着经济头脑的文官;西凉的第三件事情就是人口的发展,要让这里再现昔日的辉煌,人口得到繁衍,是重中之重,要为将来提供可靠的兵源就必须让这里的人口得到繁衍生息,这同样需要一个文官胜任;

    如果西凉的这三件事情办好了,那么就为关羽未来争霸提供了重要之资,西凉相当于关羽的后大门,只有这里做到繁荣稳定了他才没了后顾之忧,当然关羽这也是执意要将西凉打造成自己的后方基地,天罡无常、命运多艰,人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假如自己将来真的遇到了坎坷和不幸,遭遇了惨败,那么西凉就可以成为自己最后的栖身之地,只要有退路就不愁东山再起,而自己将来的退路就是这西凉,曾经他在这里起步,自己曾经多次辗转在这里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这里适合他发展,基于这种种的考虑,关羽需要留下一些精兵强来治理这里。。。。。。。。

    关羽在凉州酝酿了许久,经历了几个不眠之夜,这虽然就是简单的用人,但鉴于西凉的重要性,所用之人绝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草率决定,“出主意,用干部”这是作为一个领导最基本的素质,不过对于决策者来说用人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尤其是任用领导干部更是关系一个地方命运的大事,关羽历来都重视对将领的任用,之前他一直担当军事统帅对于军队将领的任用他十分在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这是他用人的原则,只要你有才只要你能胜任关羽就会大力提拔,当然这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忠义二字,在忠义的基础上注重选拨优秀的人才,并且将他们提拔到领导岗位,这就是他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的用人观。
正文 第315章 西凉人事安排
    关羽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个人的努力自然分不开但也多赖于手下的这批人才,譬如张辽、陈宫、高顺、李严、周仓等,如果没有这么一批人肯为他卖命,关羽很难这么快崛起,能在众诸侯中脱颖而出人才是个关键,当然这么多人才能够发挥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关羽正确的用人观,关羽真正的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量才所用、唯才是举,将有用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便能充分发挥作用,反之则不仅耽误人才还要贻误事业,所以人才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考量一个决策者尤其是一个领导者素质高下的标准,在熟悉的军事领域用人选人关羽还是相当准确的,毕竟这是他熟悉的领域,他知道什么样的将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之上,不过对于这不甚了解的政务和经济领域,他确实知之有限。

    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胜任这样的重任,既忠于自己又懂得发展经济振兴西凉,关羽反复琢磨着对手下这些人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过滤,他还征求一些人的意见尤其是马腾等人,马腾作为这么多年有着军旅生涯的军阀,在这方面也有着不少经验,他也是同样熟悉西凉事务的老人,对于这个地方十分了解,关羽邀请马腾边喝酒边聊一些西凉的人和事,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什么目的呢?那就是想通过马腾挖掘一下西凉本地的人才,也就是挖掘一下本土的草根人才,这也属于一种提拔人才的形式,当然这也属于不拘一格降人才,关羽不想有能力的人才埋没人间,他也想寻找到一些草根人才也希望这样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结呢?这也许跟关羽的出身有关系因为他曾经也是一个草根甚至连草根都不如的**丝,曾经的他也是一贫如洗过着艰苦的日子,能有今日实属不易,作为布衣出身之人他深知出头太不容易了。所以现在的他极力推进这种人才成长机制目的只有一个让那些怀才不遇之人能有出头之日。让那些布衣之人能有机会晋级。

    不过通过与马腾攀谈,关羽的这一目的并未达到。现在的他急需文官来打理西凉,不过作为武将云集的西凉对于文官还是短板,这也是西凉目前急缺的,所以关羽在这里并未找到合适的人选。既然本土没有产生的人才就只能从自己的阵营中来选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