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犬-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到这个时代之后,宋庆还是头一次收到信,上辈子上高中时因为网络还不发达,倒是专门找过几个笔友,与人家往来通信,有那么一段时间甚至沉溺其中,天天去学校传达室看有没有自己的信寄来,如今回了这靠通信传递信息的大明朝,这么长时间了还真没有遇到过一次,因此他对这封信的来历非常感兴趣,并且隐隐有几分朦胧期待。
这种朦胧期待,自然是觉得信很有可能是李婧儿姑娘寄来的,说不定是姑娘半年不见,对自己颇为思念,因此羞羞答答的写了这封信来,想到上面可能隐约表达的情意,宋庆就觉得自己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仿佛回到了自己读初一那一年,头一次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当时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这叫做恋爱,只觉得生活如此煎熬,却又分外美好。
可当他见到送信人,亲手拿到信的时候,所有的朦胧和爱意都在一瞬间被无情打碎了,来信的倒是跟他关系比较亲密,但却不是李婧儿姑娘,而是他那位在京城结下交情,后来的结拜三哥,关宁军著名青年将领,白马银枪吴三桂……
这位三哥宋庆自然是有印象的,而且印象比起大哥魏勇,二哥田英都要深刻的多,毕竟这人名气太大,某些不知道崇祯和李自成的可能都知道他,遗臭万年真心不是说说而已,宋庆想忘记都难。
可他实在没有想到,这位三哥能大老远给他写封信,看意思还是派手下亲兵送过来的,那位亲兵也很有素质,来了连口水都没喝就走人了,回信的时候必然要好生夸奖一番,好歹让人家回去也能受个赏。
吴三桂这封信很多,足足写了快二十页纸,让宋庆怀疑这厮是不是也想做什么儒将,打算从文事上头跟自己比比看,这信绝大多数内容都只是些寻常问候,无非是京城一别,兄弟多日不见,甚是思念云云。
不过能够在这个时代,收到这么一封充满了关怀,热情洋溢的信件,宋庆还是很高兴的,哪怕这人未来很有可能是个大汉奸,但好歹如今还是抵抗后金的好汉,又是自己结拜兄长,能够想着给自己写封信来,足见其还是很有心的。
要知道结拜之后,宋庆自己都没当回事,当时也只是胡乱磕个头罢了,回了徐州诸事缠身,哪里还能记得当日在京城还结拜了三个兄弟,可吴三桂同样也是忙人,还能想到这一点,哪怕就是有意为之,也能看出他很会做人。
人家这么会做人,宋庆当然不会等闲处之,一面看着信,一面开始打点腹稿,准备也回一封同样充满热情的。
但当他打开最后几页来,仔细看上几行之后,立刻将其他心思都抛之脑后,因为信上内容叫他忽然想起来,有件影响力不亚于入卫京师,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的大事件,已经紧锣密鼓的拉开了帷幕。
那就是大凌河之战。
第二百五十二章 重铸坚城
大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七月二十七到十一月初九日,由后金皇太极率领的五万军队,进攻明军辽西大凌河城的战争,就是明末非常有名的大凌河之战。
在这场战争之中,后金将围城、和谈、攻坚、打援相结合,获得战略性的胜利,大明则遭到战略性的失败,战后明军在关外的精锐已不复存在,加速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围城打援、亦战亦款的成功战例。
这就是宋庆对于大凌河之战的了解,他只知道这一仗打的非常惨烈,关宁军损失惨重,赶去赴援的川军更是全军覆没,哪怕是打赢了的后金损失同样不小,算是个名副其实的绞肉机战役。
虽说这仗还没有真正开打,吴三桂信中也只是提到说孙承宗要重铸大凌河城,现在还都在筹备阶段,可宋庆却很敏锐的想到了这事,因为大凌河之战就是从孙承宗筑城开始的,跟着就是一连串的大动作。
孙承宗其人,宋庆自然是熟悉的,毕竟入京勤王最后俩月基本上就跟着人家混,对这位老督师也非常尊重,同样知道他在之后不久就回了辽东,再任蓟辽督师,基本上把袁崇焕留下的烂摊子重新捡了起来。
再任蓟辽督师后,孙承宗被迫重筑大凌河城,毕竟这地方太过要命,既是桥头堡,又是防御重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几乎就是辽东,北直隶和蒙古交汇之处,离着沈阳八百多里,离着京城七百多里,可以说对两边都有极大作用和极大危害。这种地方皇太极根本不可能任凭明军筑起城池来,明军同样也是不会轻易放弃,袁崇焕时代其实就试过几次,但最终都没能成行,此时孙承宗重新把差事捡起来。其本意无非是想巩固一下。估计自己最初时候都没想到会出那么大事。
到了七月份的时候,各项准备工作完全,明军开始动工。没多久后金便杀了过来,此时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
孙承宗得到消息,立刻跑去锦州,让吴襄和宗伟前往营救,偏偏宁远巡抚邱禾嘉不知是个什么意思。屡次拖延出证日期,吴襄跟宗伟俩人关系还特别差,几乎到了当面争执,就差拔刀子动手的地步,在长山被人家打得大败。
围城三月之后,祖大寿诈降逃回锦州。大凌河失守,御史言官们带足了茶水狂喷一通,孙承宗也只好托病辞职。
这些仗具体怎么打的,宋庆印象不太深刻,毕竟他当时只是当故事看。大概其知道这么回事,因此也只能将自己知道的,再加上些想象凑到一起,连夜奋笔疾书,给吴三桂回信,第二天便又让那人送了出去。
可宋庆写回信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多了,等他这封信寄回去,估计已经开始筑城,他信上交代的这些东西很有可能因为时间关系起不到作用,可他还是想要做些什么,他不知道自己这次会不会依然被征调,如果没这个机会的话,他好歹应该做些什么,毕竟那些关宁军也都是同袍,况且他如今势力还不算强,哪怕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大事,如今也应该多保住一些。
只不过这种事从来都是尽人事听天命,回信寄出去后,他也只能暗自祈祷,盼着吴三桂真能收到信,也真的当回事,同样还能有点建议权什么的,尽量少受些损失,这也就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他不知道的是,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同样很苦恼,或者说从打接到筑城命令之后,他的情绪就没有好过,因为他觉得这事没那么容易,他虽说不像宋庆那样后知五百年,可凭着自己对危险的敏锐嗅觉,还是觉得这事很不靠谱。
大凌河的重要性他当然知道,整个关宁军,或者对辽事稍有研究的人都很清楚,可他们这边清楚,难道人家皇太极那边就不清楚吗?他在关宁军服役时间也不短了,跟后金更是多次交战,可越是打越是觉得皇太极这人厉害,按照曾经听宋庆所说的名词,那就是具备战略眼光,平时看着可能没什么,可一旦动起来就不好对付,你之前想好那些东西,几乎都被人家算计在内了,加上明军战斗力实在是比不过后金,若是这次真有什么动作,恐怕讨不到好去。
可心中打鼓归打鼓,上头的命令下来了,该做的还要去做,原本他是该和父亲吴襄在一起的,可这次却阴错阳差跟了祖大寿,专门负责督造筑城事宜,设身处地的做起这件事,心里头不踏实倒也正常。
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当然也兼职当姑父,因为祖大寿娶了吴三桂的姑姑,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那么祖大寿就是吴三桂的舅舅兼职姑父,吴襄则是祖大寿的大舅子,同样祖大寿也是吴襄的大舅子,吴三桂将来有了儿子,要管祖大寿叫舅姥爷和姑姥爷,祖大寿的孙子要管吴三桂叫舅舅和堂叔,过年磕头压岁钱都是两份……
这么亲密到令人崩溃的关系,吴三桂自然很得重用,他与父亲吴襄不同,吴襄与其说是个军人,不如说是个商人,从来都讲究和气生财,在军功上头进取心不强,大半心思全都放在如何发财上面。
可吴三桂却是不同,他更像是个纯粹的军人,对于军功上面的野心极强,从前还不太觉得,自打在京城见过宋庆之后,这份功名利禄的情绪就更加热烈,加上他自己本身也有本事,回到辽东之后很快又升了官。
祖大寿确实非常喜欢他,程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甚至马上就要想办法给吴三桂升宁远总兵,比起偏爱商业的父亲,吴三桂自然喜欢跟舅父姑父混在一起,只不过这一趟的差事实在是太难为人,他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甚至觉得如果再这么下去,自己很可能会死的稀里糊涂,若非祖大寿也在这里,他几乎都想找个借口先离开,等局势明朗之后再回来。
给宋庆写信,其实也只是出于一种莫名无聊而已,他现在其实挺羡慕这个兄弟,徐州地处江北,离着九边都很遥远,虽说没仗可打,升官估计不会太快,可宋庆的本事他见到过,没事都能整出事来,想必就算没得升官,也会混的非常滋润。
当初结拜的时候,他其实对田英和魏勇并不如何看重,但对宋庆却是另眼看待,只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自己生平从未见过,尤其是宋庆许多奇思妙想,更是让他大开眼界,因此这一次筑城,他第一时间就给宋庆写了信,也是想听听对方的意见如何,只是这也只是种自我慰藉的心理,宋庆远在徐州,连大凌河在哪里都未必知道,又能给他什么建议?
没奈何,白马银枪再如何英勇,也只能老老实实筑城,好在这活计不用他亲自动手,每日只是领着亲兵护卫,骑着高头大马,在工地附近溜达就行,虽然没什么意思,但也说不上辛苦,只是随着修筑日子逐渐增加,他内心之中那种惶恐也是与日俱增,虽然依旧没有任何迹象证明后金会来攻打,但他却就是有种预感,大战似乎已经迫在眉睫。
二十天之后,吴三桂依然骑着自己的白马绕工地,没来由忽然想到宋庆,随即想到了自己的那封信,也不知宋庆究竟看到了没有,更不知看到之后会作何反应,是否真的会给自己写些什么,如果写了的话,究竟又会是什么观点。
想着想着,他忽然觉得有些犯困,最近这些日子他仿佛得了焦虑症似的,晚上总是睡不踏实,白天犯困倒是正常,正寻思再转悠几圈,便带人回去休息,却见远处跑来一匹快马,马上那骑士正是自己派去的信使,顿时便来了精神,正要催马上前时,却突然感到地面有些颤动,他下意识觉得是对面的信使跑得太快,可马上发现这几乎是扯淡,能有这么大动静的,好歹也该是上千匹马在疯狂奔驰,大凌河这边倒是有两三万人,马军却凑不出这许多,能有这么多骑兵的只能是后金。
“不好!”吴三桂顿时失声大叫,却见那信使也是满脸惶急,朝这边大声喊道:“大人快走,建奴攻过来了!”
果然来了!
吴三桂瞬间陷入恍惚,麾下亲兵却容不得主将如此,赶忙冲了上来,拉缰绳的拉缰绳,踢马腹的踢马腹,好歹先将人给拽走,不过眨眼的工夫,黑压压的后金兵便已经出现在众人视线之内,城内城外都慌了神,祖大寿总算有几分急智,立刻下令叫所有人都退入城中,自己却带着亲兵冲到城外,正好见到吴三桂被亲卫带回来,一把将人拽住,厉声道:“你还回来作甚,还不快逃!”
第二百五十三章 东虏来袭
自从得知后金兵攻来的消息之后,吴三桂一直都处在恍惚之中,哪怕被亲兵拽进城来的时候,也都是懵懵懂懂的,一点自己料中大事的喜悦感都没有,也没心情去问信使究竟为何耽误了那么久,不过倒是还知道拿过宋庆的回信。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他被祖大寿拽住,总算才回过劲来,眼神却依旧有些迷茫。
“长伯,你他娘傻了吗?”祖大寿脾气暴烈,见外甥发懵,毫不客气的赏了个大巴掌,拽着吴三桂脖领道:“平日挺机灵的人,怎么到这时候犯傻了?谁让你回来的?不知道回到城里面就出不去了吗?你现在赶紧带着人走,皇太极志在攻城,主力也还没到,暂时不会派人去追,你赶紧回锦州,叫姓邱的派援兵过来,总好过在这里等死!”
宁远巡抚邱禾嘉与祖大寿素来不睦,哥儿俩互相泼脏水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些吴三桂都是知道的,却没想到到了这个时候,祖大寿还能想到此人,多少有些意外,忙问道:“姓邱的能发兵吗?”
“你真傻啦?不是还有你爹呢!不是还有孙督师呢!”祖大寿厉声道:“你当我指望那老匹夫吗?”
“那舅父如何走脱?”
“我是主将,走不得!”祖大寿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却也带着一丝决绝,叹口气道:“况且我若是走了,城内必定大乱,后金兵只要这么一冲,到时候咱爷儿俩谁都走不掉,好歹先在这里顶一阵子,让你小子出去再说!”
“舅父,你……”吴三桂眼眶顿时红润起来,想要再劝时,却见到祖大寿眼神中的决绝,也只得重重叹了口气。拱拱手道:“舅父保重,孩儿定会带着援兵回来,您老人家千万要撑住!”
“别废话了,赶紧走!”祖大寿一把将吴三桂的马头拨转,顺势在屁股上踹了一脚,对那几个亲兵道:“你们几个好生护着少将军,若是少将军少了一个汗毛,我杀你们全家!”
目送吴三桂离开,祖大寿似乎泄了气似的,可就像他所说的。他是这里的主将。自然就该有主将的气度。很快便重新调整过来,开始召集部将布置防御,其实根本不用他布置,祖大寿自己是宿将。手下也都是百战之身,在辽东跟后金打了多少年,无论攻守都已经熟稔无比,早就知道该如何做,从打军民退入城中开始,便已经着手布置起来,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