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重生之大总统 >

第62部分

重生之大总统-第62部分

小说: 重生之大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见:“房子还没有完全坍塌,可以修补。”大多数乡绅的意见却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决不能动。”

    在经历了种种困惑之后,李鸿章总统决定亲自去美国访问,看看北美大陆上那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联邦共和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外交总长伍廷芳、内务总长张佩纶陪同,宋骁飞和容蓉也跟着一起前往。

    1893年九月,李鸿章总统一行乘坐的“圣路易号”邮轮抵达纽约港,邮轮呼呼放出不少白色的蒸汽。宋骁飞也是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国土,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感觉一切都很新鲜。

    这一天,天气晴朗,水面上浮动着几丝雾气,蔚蓝的天空飘荡着几朵云彩。美国人如潮水一般涌向邮轮停靠的河边,争睹中国第一任大总统的风采,因为此时中国四万万人口,比欧洲所有人口还多,他们吵吵嚷嚷,人声鼎沸。

    宋骁飞和容蓉一起站在“圣路易号”船首的甲板上,放眼远眺,容蓉指着前方介绍说,“周围是斯坦特岛、长岛的绿色山丘和新泽西海岸,它们在天蓝色的海水衬托下,多美呀!”

    宋骁飞点点头,问身边的容蓉:“岸上的人也很多呀,你猜这些人在议论什么呢?这么热闹。”

    蓉蓉说:“他们呀,肯定是在议论李总统的财产和权势,美国人对这样的东西特别有兴趣。”

    大约半个小时后,“圣路易号”邮轮缓缓驶过戈登隧道,港湾内迎接李鸿章的军舰和轮船,同时鸣响了不同音调和高分贝的鸣号,大约五十艘汽船、游艇还有美国的“共和号”邮轮护卫着“圣路易号”邮轮缓慢前行,形成了一道壮观的水上表演阵势,在“圣路易号”的第二根桅杆上,悬挂着中华第一共和国的五色旗,高高飘扬!

    “圣路易号”邮轮将前来欢迎李鸿章的卢杰将军和手下接上船后,又往前行驶了几海里,到了一个军港,美国的“迈阿密”号、“纽瓦克”号、“哥伦比亚”号、“纽约”号等四艘钢铁巡洋舰一字排开,奏响了十九响的欢迎礼炮。

    然后,“圣路易号”邮轮准备靠岸,李鸿章总统和宋骁飞等人准备下船上岸,这时,纽约港港口检疫官多特博士带着几名穿着白大褂的检疫人员登船,要求“圣路易号”邮轮上的所有人员都接受检疫检查,张佩纶很生气,上前交涉,“你们知道我们是谁吗?我们李总统晚上就要和你们克利夫兰总统见面,你们竟然敢如此无礼?”

    卢杰将军用生硬的中国话解释:“不好意思,这是例行检查,多特博士拥有美国联邦政府授予的法定检查权,就是美国总统从国外回来,他也要检查的!”

    李鸿章对这样的规定还有法律感到很好奇。

    他们一行经过检疫上岸后,卢杰将军代表克利夫兰总统对李鸿章一行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欢迎仪式,“我受美国总统的派遣,来此迎接总统阁下,接下来将带你访问这个自由的国家。欢迎你的来访!”

    李鸿章问:“克利夫兰总统是否回来纽约?我听说这是他第二次担任美国总统。”

    卢杰将军回答道:“是的。总统阁下,他今天下午会赶到纽约和您会面。”

    李鸿章问:“具体什么时候我和克利夫兰总统见面?”

    卢杰将军回答说:“非常抱歉,这个得下午才能告知你。”
第十四章 李鸿章访美(下)
    ps:

    特别感谢读者“非凡风少” ;“海风0625”的打赏;求订阅正版支持

    当李鸿章一行上岸后,美国第六骑兵旅的二百骑兵先行开道,这些骑兵个个身材高大,精神抖擞,身穿佩有穗带的蓝色制服,帽子上的黄色羽毛随风飘荡,腰挎精致的军刀,胯下那些膘肥的马儿,也十分惹人关注。

    李鸿章从“圣路易斯”号邮轮走下来,中华第一共和国驻美国公使容晖赶来迎接。李鸿章坐上驻美公使安排的铺着虎皮的软轿,由四名水手抬着,上了一辆敞篷的四轮马车。两匹栗色的马精神抖擞,李鸿章由他的嗣子李经方扶着上了马车。他们经过纽约第五大道的华盛顿拱门,当地华侨挥着小彩旗热烈欢迎,几万人沿街夹道欢呼。

    美国第二十四任总统克利夫兰在美国国务卿惠尼特的豪宅为李鸿章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午宴。在宴会厅,一个巨大的镀金的美国鹰饰国徽挂于壁炉之上,旁边是美国的星条旗和中华第一共和国的五色旗。宴会厅里还布置了一些棕榈树标本,都是从中国引进的。

    下午,李鸿章和克利夫兰总统进行了会谈。会谈前,李鸿章作了充分准备,那天他特意戴着一幅老式的硬框眼镜,颧骨高而不瘦,黝黑的皮肤看上去显得很健康。李鸿章的面庞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双眼明亮,闪烁着睿智的光彩,目光里包含了幽默和机智。

    两位总统谈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后,李鸿章谈起了美国国会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格力法》,他情绪有点激动,握紧右手的拳头,微微举起来,不满地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中国驻美大使告诉我,《格力法》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华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如果我们中国也抵制美国产品,拒绝购买美国产品,取消美国产品销往中国的特许权,试问总统阁下将作何感想?我想问问总统先生,你们把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廉价劳工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就能买到高质量的商品。你们的国会怎么能通过那样愚蠢的法案呢?”

    克利夫兰耸了耸肩,道:“总统李阁下,抱歉,虽然我作为美利坚合纵国的总统,但我无权干涉国会制定并通过法律的权力。”

    李鸿章有点疑惑不解。道:“作为国家元首。你怎么会没有权力去废除这样明显不合理的法律?”

    克利夫兰耐心跟李鸿章解释了一下美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立法大权在国会,总统履行行政权”。

    听到这,李鸿章心里对这种三权分立制度产生不满,道:“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而自豪吗。你们说美国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也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因为你们禁止使用廉价劳工生产的产品,你们现在竞争不过英国,因为美国的产品比英国的贵。这都是因为你们的劳动力太贵,以致商品因价格太高而难以与英国人竞争。劳动力太贵,是因为你们排除华工。这是你们的失误。如果让劳动力自由竞争,你们就能够获得廉价的劳力。华人比爱尔兰人和美国其他劳动力都更勤俭,更能吃苦耐劳。所以其他族裔的劳工才仇视华人。”

    克利夫兰点点头道:“我可以把总统阁下的话,转达给一些国会议员,让他们好好考虑是否应该废除《格力法》,我没有直接废除国会通过的法案的权力。”

    李鸿章道:“我相信总统阁下,能够助华人一臂之力。以取消不合理的排华法案。”

    美国的外交一向重视经济利益,克利夫兰问李鸿章:“美国资本到中国投资,会有什么优惠权吗?”

    李鸿章很快回答道:“只有将资本、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中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邀请美国资本进入中国以建立工业,帮助中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工厂的管理权,应掌握在中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美国商人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中国神圣的主权。”

    克利夫兰原以为李鸿章是昏聩颟顸、满嘴“之乎者也”的总统,没想到李鸿章对外部世界和经济有相当清楚的了解,还对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有所了解,同时具有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敏,他不禁对李鸿章和中国第一共和国刮目相看。《纽约时报》第二天也报道称,李鸿章总统“既是著名军事将领,又是政治家、金融家和外交家”。

    在美国纽约,李鸿章后来还访问了唐人街,参观了美国工厂、学校。但李鸿章去美国的时间不巧,美国正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是美国人过度投资铁路的苦果。19世纪后半叶,为了向人烟稀少的西部拓展,美国兴起了修铁路的狂潮,过剩的铁路投资,最终形成了泡沫,1893年费城雷丁铁路公司的破产,引起了美国长期而惨重的大萧条,在整个危机期间,美国四家主要铁路公司,500多家银行,以及15000多家企业倒闭。在危机的最高峰,失业率高达17…19%,而那时美国才7500万人口。随之而来的,是美国黄金储备缩减、工业生产过剩、农产品欠收。克利夫兰总统和李鸿章见面后,就忙于四处救火,但最终,也没有把美国从这个巨大的经济灾难中解救出来,最终不得不引咎辞职。

    所以,1893年访问美国,李鸿章并没有看到一个繁荣稳定的美国,满目苍夷,最终失望而归,加上在国内的改革也困难重重,李鸿章对美国联邦共和制度彻底失去了信心,于是他解除了容闳的总统府秘书长职务,由他的嗣子李经方接任。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和女婿张佩纶联起手来,趁机向李鸿章鼓吹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李鸿章此时已经七十一岁,他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他想在临死前,能为中国找到一条开“万世之太平”的道路,加上李鸿章本来就认为,中国政府不可能脱离家族和儒家文化体系而存在,于是,李鸿章决定尝试君主立宪制!

    这时,一个流亡在日本的幽灵,漂洋过海,急切赶回北京,来拜访李鸿章,请求帮助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的建国伟业,这个幽灵,就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
第一章 民主乱象(求订阅支持正版)
    ps:

    今日三更,二更送到,求月票、求打赏

    宋骁飞从美国回天津后,就又全身心忙着操练十万新军,这支军队一年就耗费第一共和国海关全年的收入,也就是二千二百万两白银,购置了克虏伯重炮,马克沁重机枪等时最先进的武器。为了将这支军队训练成铁军,宋骁飞、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将领在天津小站设置了练兵处,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吃住都在军营里。他精选将弁,严定饷额、赏罚至公,号令严明,一举足则万足齐发,一举枪则万枪同声,行若奔涛,立如植木,新军面貌日新。

    宋骁飞根据德国陆军军制,将全军分为步、炮、马、工程、辎重五个兵种,步军分左右两翼,左翼4营,右翼6营;炮队分右翼快炮队,左翼重炮队、接应马炮队6队;马队分为8队,工程营则分修械、桥梁、地垒、雷电、电报、测绘6司。

    宋骁飞给他们统一换了德国式的军装,军装上用杠、星来区分军衔。他自己任陆军大元帅,但他还兼着北洋军官学校的校长,通常,他还是喜欢军官和士兵们叫他“校长”。宋骁飞参照现代成法,制定北洋练兵营制饷章,将军队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等,常备军实行新编制,下辖十二镇,分步队四镇,炮兵、骑兵、工程、辎重各两镇,每镇分两协,每协分两标,每标分三营。每营分四队,每队分三排,每排计兵三棚,每棚28名士兵,全军约200营左右,八万人左右。

    宋骁飞规定常备兵支给全饷,每月饷银4两;在营3年退为续备兵,月支饷银1两;又3年。退为后备兵,月饷减半;再3年退伍为民,遇有战事,可征调续备、后备兵入伍。所以,实际上,从1892年到1894年,宋骁飞练就的能战之现代化陆军有十二万,是日本六万陆军的两倍。

    刚开始,李鸿章筹建中华第一共和国。听从容闳的建议,选择联邦共和,制定宪法。一是形势所迫。满洲国和各地督抚无法在短时间内武力统一,二是急于得到列强的承认,以为日本是君主立宪,中国就联邦共和,比日本人更接近西方的制度,但是他没想到。有了国会和宪法,不等于有了民主和宪政。任何与乡绅和官僚利益相抵触的法案,在国会都通不过。比如,容闳曾提出要平均地权,给农民平分土地。一位乡绅议员脱了鞋子站在桌子上破口大骂,凭什么分土地。人家地主三代之前也是贫农,人家辛苦几辈子积攒下来的家业,你说分就分,社会不是乱套了吗?

    让李鸿章更为头疼的是,言论自由带来了的思想混论,各地报纸如雨后春笋,北京和上海两地就有五百多家报纸出现。这些个被压抑了几千年的书生,看不惯的就骂,凡是政府做的事,他们就反对,有时李鸿章总统推动的事,报纸照样骂得他狗血淋头,北京联邦政府什么事都干不成。比如,北京联邦政府成立之后,各省的税收收不上来,宋骁飞在天津练兵就是烧钱,所以李鸿章指示财政总长盛宣怀将他先前创办的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三家国有煤矿场合并成兴广煤矿公司,招商引资,与日本三井财团合作,改成中日合办,日方支付1500万两白银,这件事被捅出去后,各地报纸纷纷斥责李鸿章总统偷卖国有煤矿,最后迫于舆论压力,国会否决了这项合作。

    更让李鸿章难以接受的是,结社自由让各地会党迅速滋生,以广东最为兴盛,他就任两广总督时,在广东剿匪砍头近万人,好不容易压制下去的会党,如星星之火燎原了。每天几乎都会新党产生,以天地会、青帮、哥老会的势力最大,他们联合成立了最大的在野党:复明党,成员还包括很多以前义和团的成员,复明党的党魁叫朱象帝,自称是朱元璋的后裔,此人是安徽人,出生于1860年,是留美回来的洋学生,原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