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总统-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在一帮警卫的保护下,走到门口,他一出现。很多记者就冲了过来,于是他发表了即兴演说:“亲爱的朋友,先生们,女士们,我们一定会尽力解救帝国的勇士。帝国不会抛弃他们的,但是现在欧洲的情况,不允许我们出兵,我南亚,我们一定会和中国政府谈判,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南亚的问题!”说完,不顾记者的提问。他就快速钻进了一辆黑色专车离开了现场,赶赴白金汉宫,请国王爱德华七世出面安抚民众的情绪。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恳求爱德华七世道:“陛下,现在的情况对帝国非常不利,希望陛下能够出面安抚一下国民的情绪,中国崛起已经影响到了整个远东。为了避免中国加入德国的同盟阵营,我们不能派欧洲舰队去远东,希望陛下谅解。”
爱德华七世闭上眼睛想了一会儿,拒绝了阿斯奎斯的请求,说:“根据英国宪法。英国国王应该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这是我们民主的既有原则,王室地位超越政治,政界人士有责任确保这个传统。所以我不会发表任何讲话。首相大人还是在谈判桌上争取大英帝国的利益吧。”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又找了几条其他的理由,邀请国王出门,但是爱德华七世还是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他起身告辞: ;“陛下放心,接下来我们绝对不会再辜负陛下的重托。”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出了白金汉宫,马上给驻华大使朱尔典发电报,让他邀请琅威理一起,去和中国政府谈判,要求朱尔典一定要保障英国在南亚的利益。
在北京的朱尔典收到伦敦的电报,心里也很无奈,当初他力阻英国和中国交战,但是现在,英国战败了,还要他出面谈判,外交工作太难做了。
谈判的大臣其实最吃亏了,打了败仗去谈判,他很可能就会成为帝国的罪人,他终于明白了,以前清国李鸿章那些外交人员的痛苦。
朱尔典寻思了半天,决定联系法国、美国驻华大使,希望他们帮忙,能够做谈判中间调解人。中国也早就准备好了,邀请德国、意大利驻华大使来做公证方。
朱尔典去总统府找老朋友宋骁飞,宋骁飞没有直接见他,派人出来传话:“如果你今天来,是出于私情,那我热情接待。如果是公事,就去找伍廷芳,这次中英谈判由外交部全权处理。”
朱尔典没有办法,只好去外交部找外交总长伍廷芳。
伍廷芳决定在“共和”号上进行谈判,至于为什么在军舰上谈判,这是以牙还牙,当年中英屈辱的《南京条约》,就是在英国的“康华丽”号军舰上签订的。
在“共和”号的甲板上,那天风和日丽,海风阵阵,一个用五六张桌子连在一起组成的长桌,中国和英国的谈判人员面对面地坐下,另外两侧坐的是美德意法四国的驻华大使。邀请的各国记者拿着巨大的照相机器在“嘭…嘭”地对着各国代表拍照。
都是熟人,朱尔典先入为主,拿出一份文件,然后递给伍廷芳,也给了双方的调解员各一份复制品。
伍廷芳看了文件,哈哈大笑,对朱尔典说:“朱先生是在开玩笑吧,这就是英国人谈判的诚意吗?中**队退回到麦克马洪线?你们这是妄想!”
各国公使看完了,也都皱起了眉头,上面写着:
一: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队退回到麦克马洪线;
二:英国承认不丹和锡金、尼泊尔是中国的地盘,中国无条件释放英国被俘士兵和战舰;
三:保持英国在中国的投资和利益不变,
伍廷芳很生气,说:“英国实在是没有诚意。你们觉得,世界上有这么傻的国家——打了胜仗还不要领土?如果真是这样,那怎么对得起牺牲的官兵呢?这是不可能的。请你们想清楚,现在是我们中国胜利,中国再也不会军事上胜利,外交却失败,也就是说,不败而败的时代已经成了历史。”
朱尔典说:“大总统的意思怎么样?”
伍廷芳扔给朱尔典文件,说这是我们的条件,朱尔典翻开后,只见上面写着:
一、英国承认战败;
二、英国必须承认西藏、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地是中国的领土;
三、英国必须用钱来赎回自己的士兵,英国海军撤出中国海域,不经中国同意不得进入中国海域。
朱尔典看完后立即站了起来,英国丢脸丢到太平洋了,于是大喊道:“这不可能,绝不可能。我军三十万大军已经印度和西藏边境。只要大英帝国愿意,随时都可能进攻。”
伍廷芳摇摇头,道:“我刚提的,是中国谈判的条件,也是底线。既然双方都认为对方没有诚意,我们下次再谈。”
中英谈判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第十四章 中德结盟?
ps:
订阅支持正版光荣
中英谈判陷入僵局之后,北京、上海等地英国人开的工厂工会开始自发组织罢工,上街游行,英国老板用炒鱿鱼来威胁,或加工资诱惑,让这些工人去恢复工作,工会就是不答应,以至于英国人怀疑这是中国政府在背后支持。中国政府也一点也没有要阻止的意思,报纸上还发表文章说,罢工是工人合法的基本权利,也是爱国主义的行径。
中国城市里到处都是扯着横幅游行的民众和学生,他们不知疲惫地走着,喊着“抵制英国货”“英国人滚出大西藏”等口号,锣鼓喧天,抵制英货的运动波及全国,就连东北三省都影响到了。最后罢工和抵制英货也席卷香港,香港的工人开始响应罢工,当地的英资工厂、店铺的工人逐渐罢工,码头的和自来水厂的工人也在罢工。
广州、天津、北京、南京、杭州和福建等地闻风兴起,声势浩大。一个月内,各地举行集会达两百余次。上海、广州成为运动的中心,群众斗争浪潮更为汹涌澎湃。上海先后建立了二十四个团体,参与的行业达七十六个。妇女组织了“中国妇女会”,少年儿童成立了“中国童子抵制英约会”。英办学校的师生纷纷离校,只得停课或解散。上海耶稣会也发出传单,对运动表示“同情”。广州地区在6月成立了“拒约会”,旋又改称“抵制条约不用英货公所”。商、学各界等百余单位参与,展开了广泛的活动。反英爱国的宣传深入人心,报刊、演说会、演唱会造成了强烈的社会舆论。家家户户的门前,几乎都贴上了“不买英货”的纸揭。海外侨胞也采取汇款、声援、抵制英货等各种斗争形式,积极配合了国内的反英爱国运动,“义声所播,震动全球”。
朱尔典去总统府紧急求见宋骁飞。见了面,宋骁飞哈哈大笑。说:“老朋友,这件事我可无能为力。其实你是知道的,如果你懂点经济,理性分析。你也会知道,两国间开展全面的贸易,各取所长是符合大家的利益的。抵制英货对于中国人民来讲,是没有好处的,自由交易能够达成的第一条件就是交易双方都获益,单方面获益,交易是不能达成的。抵制进口也好,抵制出口也罢,都是自讨苦吃,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生活上的不便。毕竟自由买卖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国民没有只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自发走上街头,这种爱国行径我不会也无法阻止。”
朱尔典无功而返,只好给国内发电报。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收到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的电报,一阵沉默。在中国的英国商人疯狂地往伦敦发电报。他们快被中国的民众给弄破产了,大量的商品被愤怒的中国人点燃销毁,跟林则徐在虎门硝烟一样。
宋骁飞还签署大总统令,让大西藏军区的二十万新军在孟加拉和萨德基拉附近集中,作跨过恒河的趋势,这让印度的英军非常震惊。
那天下午,在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英国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正在和海军大臣丘吉尔商量着德国可能在比利时的军事行动,他的秘书汉娜小姐。她穿着一身黑色性感的职业西装走了进来,道:“首相大人,印度总督发来紧急电报,您看!”说万,把电报从文件夹里取出。递给了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听到是紧急电报,马上接过来一看,然后脸色突变,阴沉得像是要下雨,迅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在会议室里来回跺着脚步,喃喃自语:“可恶的中国人,他们竟然敢大量屯兵印度边境,真是太放肆了!”
其他的几位大臣也立即拿来看,看了之后和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的脸色一样铁青,他们也没想到中国竟然如此强硬,只有海军大臣丘吉尔手里握着一只结实的石楠根烟斗, ;面色平静,问道:“首相大人,看来我们屯兵印度的策略没有吓倒中国人?”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点点头,说:“是的,现在事态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意料,或许会对我们非常不利。”
就在此时,首相府的门外,还有游行的英国民众,人群多达数千人,他们和上百的防爆警察对峙。在泰西国家,游行示威不是闹事,是很多国家宪法所明确规定的最基本公民政治权利,作用主要是对政府施加压力,是绕开议会直接主张个人权利的原始途径,不用向政府申请,在去抗议政府的时候没有任何恐惧,不需要勇敢,不需要担心牺牲或失去什么。当然,游行示威必须是和平的,那样防爆警察也就是在维持秩序,一旦演变成骚乱或暴力的,或者趁游行示威打砸抢,就会被警察逮起来。他们此时游行示威的目的是见首相。
丘吉尔听着屋外游行示威的口号声,用烟斗猛抽了一口烟,说道:“看来不只中国人,我们的民众也在给我们添乱呀。我建议还是先出去和民众对话。要让民众们明白,眼下,我们最大的敌人是德国。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压制德国在欧洲的扩张,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全国人民已立誓要负起这一任务:在欧洲扫清德国这个幽灵的毒害,把世界从新的黑暗时代中拯救出来。”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表示同意,便出去和民众对话。英国经过数百年的民主训练,民众的民主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见到首相后,大家都坐在地上,等候首相的演讲。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整理了一下西装上黑色的燕尾领结,大声对着人群说:“如果是平常时期,我们随时可以派遣欧洲战舰去歼灭中国的海军,但是现在,欧洲大陆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一旦把帝国的舰队派去远东,那么本土的防御,会降到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步,想一想你们的家人。你们的孩子,你们不会愿意看到他们在德军的铁蹄下生活吧?中华帝国现在不比六十年前了,现在中华帝国已经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军队超过150万人。他们拥有的先进大炮和战舰,而且,你们要知道,中国的人口超过五万万人,这时如果中英发生全面战争,我相信战争的时间将会非常长,一年,二年,十年都有可能。而且中国在亚洲本土和我们作战,帝国的损失会非常大。我们现在的策略。就是扶持日本,总有一天,两国会有一次大战,等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帝国就会强势介入。到时候。就是中国乞求我们的时候。”
听了首相的话,人群中的骚动渐渐平息了下来。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召来国会的议员,进行投票。就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投票,很多议员都是大资本家,他们的产业在中国受到了打击,同意英国当局对中国做出必要的妥协,但是要求政府必须保住印度。
印度的历史悠久。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
印度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有大约2000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有各自文学宝库的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的每个宗教在次大陆都有它的信徒。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漂亮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很多人还有多神的信仰。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式政权是孔雀王朝。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
历史上,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所以伊斯兰教也对印度有很大影响。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
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
到了殖民时期,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