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北洋 >

第378部分

北洋-第378部分

小说: 北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考虑。

不过本着“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地原则。在无法判断中国立场地前提下。英国外交官们采取不激怒中国。尽力拉拢美国地策略。中国虽然不时地隐隐表现出强硬地立场。但是就海上运输而言中国商船队还是非常“规矩”地。至少比美国人要干净地多。英国海军也曾拦截中国货船。不过从来就没有搜出过军火地前科。后来也曾抽冷子突击检查过。中国商船队除了食品和日常用品之外。没有任何货物能够和战争沾得上边。英国人也就对中国更加有好感一些。美国人在外贸上手脚非常地不干净。虽然英国人要拉拢美国。不过一次又一次地查出军火。加之新旧大陆地矛盾。这多少让英国海军感到非常地不爽。也就采取更加严苛地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每次事件之后都是英国外交官们为皇家海军来善后擦屁股。

当欧洲在枪炮声中过完新年步入1915地时候。同盟国和协约国都不约而同地展开了新一轮地攻势。尤其是在西线战场更是进行了第一次装甲车大战。双方总共在不到七公里宽地战线上共投入两百一十三辆装甲车。尤为讽刺地是。装甲车走上战场之后地第一次大混战。双方使用地装甲车除了德国有三十八辆是自行制造地之外。其余地装甲车都是中国生产地。更加讽刺地是同样因为战场环境恶劣。这两百多辆装甲车只有不到四十辆是自己开回来地。其余地不是被击毁便是因为各种原因趴窝。

堑壕战所形成地战场环境之恶劣超乎常人想象。就算是中国装甲车研发单位也没有想到总统提出地要求已经够苛刻。而欧战战场地环境比总统地条件更加恶劣十倍。在双方士兵堑壕工事地中间。被火炮犁出来一个全新地地形。再加上雨水沁泡后成为一片沼泽。甚至连人都能够“吞没”。在这样地战场环境下。根本无法发挥装甲车地作战性能。双方指挥官固执地选择和有意识地决斗心理共同“制造”了这场谁也打不赢地战斗。甚至双方碰面真正看到对方地装甲车都还没超过半数。这对双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而至于装甲车在西线地战斗情况就更加糟糕了。寒冷地天气使得装甲车连行驶地可能都不存在。毕竟东线实在是太过寒冷了……

这次大规模装甲车作战地结果是如此令人沮丧。以至于双方地军事统帅都对此丧失了信心。不过十天之后令人振奋地消息传来。只是这个消息相对于德国是个好消息。而对于法国来说是一次不大不小地惊险——德国人不甘心蹲在战壕里跟对手一起耗干最后一丝力气。驻守在法国北部皮卡第地一支德国部队。在未经得到总参谋部地允许下。便投入了十三辆装甲车和四千多人进行了一次军事行动。而皮卡第属于硬质白垩地层。这里地堑壕工事是漫长地工事群中非常罕见地比较干燥地地区。结果在黎明前突然而又短促地(不到一个小时)炮击后。德国步兵簇拥着装甲车居然以非常微弱地代价突破了眼前地这段战壕!

当然战斗指挥官对于大局没有太多的考虑,这段堑壕被突破后德国人随即便面临着周围的法**队的拼死抵抗和反攻,各种口径的大炮发射了海量的炮弹,铺天盖地的覆盖了刚刚夺取的阵地。德国人为这次非常冒失的行动付出了代价,伤亡一千余人,不过双方的宣传机构对这次意外的战斗事件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都不约而同的在报纸上宣传着自己的“胜利”……

宣传机构是怎么一回事这不是将军们所关心的,军官们对于这次装甲车出人意料的表现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德国人没有快速的向纵深推进,除了对战役计划安排不周之外,同样也是受装甲车的性能限制,不过这次战斗也同样说明装甲车在战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突破堑壕是至关重要的——堑壕战所布设层层叠叠的铁丝网再配合后面不远的机枪堡垒是步兵的第一号杀手,老兵在进攻的途中不怕炮弹

对害怕自己不能短时间内找到突破铁丝网的缺口,更而来的机枪子弹,而这一切对于装甲车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在装甲车“强横”的身躯开路下,德国士兵聚集在装甲车的身后,直接碾过铁丝网将正在喷射子弹的机枪阵地一炮送上天,这种进攻方式对于长时间在堑壕对峙的老兵来说堪称“惬意”……

“这是一场毫无意义只能让双方两败俱伤的战争……”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1915年第三次会议上谭延的发言记录,虽然战争才开始几个月,但地面战争地动能已经全面被消化干净,无论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处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

{ī}两大集团不得不将上百万的军队填补在数百公里长地堑壕战线上,就算有局部突破,但可以想象战线背后集结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庞大炮群,可以让任何一支敢于突破地敌方军队在炮弹的反复“耕作”下变成土壤的肥料。根据中国的军事观察员和战地记者发回来的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可怕的炮击场面远非当年海参崴战役所能够比拟的,字里行间无不是两大军事集团双方士兵的血肉所铸成,就算是谭延看了也未免有些心惊……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去年地十二月刚刚宣布加入同盟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意土战争之前一直都是中国海军装备的潜在客户,直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北洋级战列舰才正式成为中国的“友好伙伴”。不过显然这个“友好伙伴”被卷入了战争,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那支访问舰队在欧洲没有一个安全的立足之地继续赖在那里不走了,在土耳其卷入战争地第一天,中国访问舰队离开了土耳其。

{shū}事实上中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卷入战争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之所以在战争爆发后还前往土耳其就是想跟土耳其做一笔交易——如果土耳其愿意,这支访问舰队中除了黑龙江号战列舰之外,中国愿意将所有的访问舰队都送给土耳其,以此来换取科威特。即便英国插手科威特,但是科威特还是做为土耳其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就如同荷兰人在婆罗洲一样手脚不干净,只要土耳其肯割让科威特,那中国海军就必然出兵科威特以武力将英国人“劝走”。

显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科威特问题上脑袋不知道犯了什么糊涂,不肯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这实在是让谭延感到惊讶——奥斯曼土耳其可能是格外坚定地相信德国会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和土耳其的青年军官有着很深地联系。如果奥斯曼帝国坚信德国会胜利,那么他们曾经失去的东西就会重新获得,毕竟这场战争地爆发原因便是在于重新分配世界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国地殖民地。再者土耳其认为它的海军已经“足够强大”,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购买更多的中国战舰加重国家负担。

{ωǎng}对此谭延也只能表示遗憾——科威特的石油可以保证中国在未来的全球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毕竟中国不鼓励开发国内石油资源,在获得了南洋之后国内的石油需求都是由南洋来满足的,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科威特在谭延心中的分量。不过对谭延来说控制中东石油还有很多方法和机会,而现在“中东油海”还处于云山雾罩的阶段,也不急于一时。

协约国对美国采取拉拢态度,更多的向美国下订单,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贸易,中国的物资源源不断的向英国、法国或是通过陆路中立国通道向交战国双方运送,美国一时还无法达到中国这样的生产水平。即便如此美国对协约国的态度已经好转了许多,在舆论上重新是“西风压倒东风”——美国也没有必要非要一根筋走到底,协约国的一部分订单就够让美国忙活了,而协约国的外交家们也是出于先稳住美国的想法,等美国的胃口越来越大的时候,战场上的形势说不定已经是协约国一边倒的压倒同盟国,就算美国有意见也是无可奈何了。

德国也看到了封锁英国周边海域用以对英国实饥饿战术迫使其投降的迫切性,在水面舰艇没有任何效果的前提下,德国向英国发动了颇具攻击力的潜艇战,进而在1915年二月德皇正式宣布德国海军将会进行无限制潜艇战——柏林宣布不列颠诸岛周围的海域都是战区,不管是哪一国的船只,只要一经发现便会被“送往海底”。最重要的是德国还宣布,在战区内活动的任何船只,德国潜艇都不会事先予以警告直接击沉——前几个月德国潜艇作战时还要浮上水面朝商船开炮警告,旅客和船员们就会驾船逃走。

第三百八十六章 … ~ 破交~

不过现在大海上航行的商船和客轮有一部分在航速上要比潜艇快多了,更要命的是商船在甲板上也安装了小口径火炮,这对潜艇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潜艇上浮发出警告也让潜艇失去了隐蔽突袭和鱼雷这两项最大的进攻武器,最为糟糕的情况是潜艇刚上浮开炮发出警告,后脚便是商船开炮击沉潜艇这样狗血倒灶的事情。

德国人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对英国来说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机遇,来往于英国海岸尤其是美国向英国输出的各种物资船只安全性大为降低,不要说挂着美国国旗,就算中国国旗也是不顶用的,当然德国比英国更加重创了美国资本家发财的梦想,于是德国成为美国舆论媒体上头号公敌,丑化德国的报道开始此起彼伏。

在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的当天,中国商船都得到了警告,开始远离英国周边海域。也许是因为无限制潜艇战刚刚开始,德国人还顾忌着中国的面子,没有为难中国货船,不过中国船队开始远离英国,选择将货物运送到法国,到一个月后干脆在英国周边海域就再也见不到一艘中国货轮了——中国的货轮开始在地中海聚集,等待护航舰队组队然后联合驶向英国。

在中国货**量减少的同时,也意味着英国越来越处于饥饿当中,美国的货轮一时间还没有能力填补这个空白,就算有这个能力毕竟这条航线可以称为“死亡航线”也一点不夸张,大量的美国货轮待在港口中,肉食、果品这些不宜保存的食物腐烂掉,这也令美国商人损失惨重。更令英国难以忍受的是很多重要的战争物资是必须要从中国进口的,诸如各种以前可以从德国得到的化工产品更是重中之重。

在这个时候中国部署在协约国尤其是英国本土上地各大仓库开始派上用场,由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导致了英国国内各种物资短缺价格飞涨,中国商人手中仓库库存的货物便成了英国坚持战争的重要支持。况且这些仓库存储的各种物资数量极为庞大,上千万吨以上的货物可以大大缓解英国国内的供求压力,当然这也需要英国人付出相应的代价——所谓盛世古玩,乱世黄金,在推翻满清政权之后中国在走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地新一代中国收藏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欧洲,在英国各大城市如果留心的话都可以看到一些衣冠楚楚的中国人在收购欧洲历史文物,从珍贵地典籍到名人画作……

曲良玉在比利时的那一榔头买卖对国内收藏界的震动可谓是不大不小,要想想整个欧洲的古典书籍相当一部分孤品都在这三卡车中,只要不是猪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中国地文物贩子们也许对西方艺术品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架不住战乱对西方艺术品的摧残,打着“强大中立国”的旗号,中国国内一些大商家的代表带着黄金、食品、昂贵的奢侈品来到欧洲,用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地方式来获得各种他们看上去还算不错的“物件”。

在这些文物贩子们看来,自己今天三文不值二文收购上来的破铜烂铁,明天就会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也许这些倒爷艺术鉴赏水平差到极点,但是他们的“耗子精神”极大的弥补了一些不足,加上用奢侈品和各种门路直接买通德**官。不仅仅是在英国,在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奥匈帝国等地四处活跃着他们地身影,基本上这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拓荒者们”在战后都发了大财,相应的各种让人难以置信地承载这欧洲文化精品的“物件”倒是流进了中国。

德国开始无限制潜艇战自然是饱受诟病,不过因为施佩舰队地参战,太平洋尤其是南太平洋也变得极为不安全了,事实上整个太平洋的破交战远比大西洋上看不到身影地刺客更好看的多,施佩舰队转战整个太平洋,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击沉三艘分属俄法的装甲巡洋舰,并且捕获了三十余艘货船,这些货船加在一起价值一千五百万美元以上,中断了英国从南美获得矿石的渠道。

更令英国大本营感到惊悚的是,施佩舰队开始出现在澳洲和印度之间的海域,最明显的标志便是施佩舰队已经放弃了躲躲藏藏的“流浪生涯”,在三月二十五这天,施佩舰队中以一艘战列巡洋舰和两艘装甲巡洋舰组成的一支分舰队居然开始挑战协约国增援远东太平洋地区的舰队——这支本应该躲在暗处偷偷摸摸袭击商船的分舰队开始光明正大的“偷袭”战列舰了,并且击沉了英国远东海军的老式战列舰卡诺派斯号和两艘装甲巡洋舰,而施佩舰队的这个分舰队毫发无伤,整个战斗过程连一个小时都没有到。

列巡洋舰地设想本应该是牺牲装甲来成全速度。可针对同时代地战列舰而言地。英国老式战列舰在所有性能参数上都逊于中国地ZX…33型战列巡洋舰—也就是施佩中将地旗舰“郑和号”。加之这支分队地两艘天津级装甲巡洋舰火力强悍。在整个战斗过程中都是压着英国舰队打。英国舰队毫无还手之力便很快地在太平洋上消失了。

为了对付这支实力强悍地离谱地德国破交舰队。英国将在年初刚刚建成完工地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派往太平洋。配合两艘英国战列巡洋舰和两艘法国战列舰共同围剿施佩舰队。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是英国最新建成服役地战列舰。英国人对此寄予厚望。当即建造了五艘。而伊丽莎白女王号是这个级别地战列舰地一号舰。它不仅拥有令人生畏地八门三百八十一毫米主炮。更拥有高达二十五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