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158部分

甲申天变-第158部分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师兄仿佛也愣住了,根本就没有感觉到疼痛,低头看看插进胸口的箭矢,还不肯相信呢。只是叫

音低了许多:“刀枪……”

又是一箭飞到,将大师兄仰面射倒,旁边的师弟师妹们立刻扑了上去,大呼“天尊保佑”。

倒下的大师兄身中两处致命箭伤,胸中鲜血倒灌进肺中,呼吸之间口鼻已是满是血沫子。好像是拼尽了全身的力气,大师兄终于喊出最后一句话:“刀枪……不入……”

殷红的鲜血流淌而出,大师兄还在抽搐的身子被满是符文的大旗包裹着……

“七七四十九日之后,大师兄会醒来的!”那些弟子们还念着这些狗屁的咒语:“赶紧把大师兄的身子撤下去,不要着了凉……”

原本以为这些装神弄鬼的大师兄和魏无牙是一路货色,完全是就用神鬼之说欺骗世人的神棍而已。想不到他们自己都信的实实在在,真的以为自己就是仙法护体刀枪不入。

这和老神棍有本质的不同。

虽然经常说什么神仙佛爷,可老神棍自己绝对不信那些蒙人的神鬼之言。可这些大师兄小师弟却真的信了,即使是见到血腥和死亡,依旧是信地很死。

“让他们撤下来吧。”这已经是一边儿倒的屠杀了,这种冲锋绝对不是无畏而是送死,连李四也看不下去,命令士卒传令,撤下这些其实就是老百姓的“天兵天将”。

“传二师兄法旨,暂且会兵……”老神棍知道怎么对付这些人,也不说什么军令不军令的,直接就把李四的“二师兄”身份给抬出来了。

有几个大师兄已经去见他们的师傅了,群龙无首的时候,李四这个“二师兄”地号令也就管用了。

几支队伍一撤,旁的大仙儿们也不得不撤回来,只留下身后遍地尸身……

“可不能由着他们这么胡闹了,老神棍,我要接管这些人,你给我想想法子。”

李四这么做也是为了他们这些人着想,要真是有心杀鞑子赴死军不介意和他们联合,可这根本就是送死嘛。

“嘿嘿,对这种人,我老魏最在行了。”魏无牙嘿嘿的不住坏笑。

“还有,南都方面能不能再给些支援?朝廷就是不出兵助战,起码也应归再拿出点钱粮吧。”

老神棍笑道:“这好说,好说,我再拟个求援地条陈送过去,朝廷那边最少也得再支援咱们一千两千的粮食,嘿嘿……”

南都,武英殿。

今天的兴武君臣确实有点儿窝火,准确的来说是很窝火。

随着赴死军在开封的进展,或者横扫中原或者突进河北(黄河),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朝廷拼出了吃奶的力气,好不容易打过了江去,也光复了已是一片废墟地扬州,可那个蒙古旗的威胁还没有解除,这事情怎么看也不如人家赴死军那边闹的风光。

要是没有赴死军在旁边策应着,杨廷麟根本就不可能把整个蒙古旗吃下去。就算是兴武小皇帝也知道这一点儿,也默认了淮扬的对峙局面。

偏偏这个时候,杨廷麟给了朝廷一个希望。

杨廷麟已经和北边的山东义军取得联络,准备和义军夹击蒙古旗。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

这么一来,朝廷就可以彻底收复淮扬,江南也就去了最大最直接的威胁。然后就可以腾出手来做更大动作。

眼下的赴死军摆开的阵势极大,就是两浙地潞王也唱了一出千里奔袭的好戏。

虽然潞王的举动朝廷里不大赞同,可人家的大军都出去了,过来说一声也是表面上的功夫,难道还真能就因为朝廷地一纸空文就调回来?兴武朝对藩王的掌握能力什么时候如此强盛过?

无论是赴死军还是地方藩王,都已经走在了朝廷地前面。

这事情看起来是好事儿,大有百花齐放的架势。可朝廷很知道其中地无奈和苦楚。

大明朝是怎么来的?还不太祖皇帝打跑了蒙古鞑子?为什么没有让给赵宋子孙?因为赵宋子孙在驱赶蒙元地战斗中没有尺寸之功。太祖的江山是得自蒙古人之手,又不是篡的他赵宋江山,自然是要自己开国了。

眼下的满洲鞑子和蒙古鞑子也差不多,现在的局面和南宋也差不多。要是小朝廷偏安江南,在收复国土的事情没有什么建树功劳,江南以外的江山可就说不准是谁的了。

不管是谁,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会心甘情愿的交到小皇帝手中?这样的大忠臣还有吗?

山东义军兵力雄厚,又是百战余生的勇士,要是能为朝廷出力,对于眼下兵力捉襟见肘的兴武新朝来说,可是求之不得。

得到山东的义军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增长,更主要是树立起一面大旗:整个北方各式各样的义军也不知道有多少,朝廷要是能把山东的这股义军给收编了,对于以后收编其他抵抗力量也是开了一个先例。

这些义军可是真正能够立刻就拉上战场的战兵,而且作战经验丰富又能吃苦,比朝廷的新军要强的多了。

皇帝和他的几个胘骨之臣刚刚高兴了开头,后面可就高兴不起来了。

原来山东义军仅仅是准备和王师联合作战,不仅没有说要服归王化,反而要以扬州为界和朝廷划分势力范围。

杨廷麟自然不敢在这种事情上擅自做主,虽然知道和山东义军联合有百利而无一害,还是赶紧把这个消息送回了南都。

这样的条件无论如何小朝廷也不会答应的。

这不仅是造反,而是要自立了,要不是还有满清大敌在附近威胁着,小朝廷立刻就要下旨让杨廷麟剿灭反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便是被鞑子占领的北都,兴武君臣也从来没有承认过满清地合法性,一直视其为反

属而已。现在一个地方性质的造反武装,就要朝廷法性,并且还要划分地盘儿,根本就没有任何可能。

从根子来说,山东义军不管是义军也好,是反贼也罢,确实是大明朝内部的事情。因为早在李自成起事之前,山东这边就已经高树造反大旗了,所以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大顺”的残部。

虽然闯军曾在山东占据主要地位,那也是一种表面现象,很大一部分还是当地的造反武装改旗易帜而已,骨子里没有变,还是山东的队伍。

后来满清入关李闯西逃,闯军在山东虽然还有相当实力,也有一部分到了河南,剩余地一部分融入到各色义军当中准备再起。

卡在淮北准备和杨廷麟联合的义军就是其中的典型。

这些造反军确实是大明地子民,就算是反叛了也是大明的叛贼,和李闯、满清没有很大的瓜葛,就是归顺朝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法理角度来说没有任何障碍。

但是这种早期的叛军有一个很相同的通病:好像单纯就是为了造反而造反的。

在反叛之初,这些人可能真地实在活不下去,这才铤而走险,但是历经各种动荡,尤其是大明朝一天不如一天日薄西山的时候,这些反叛力量的性质就变了。

不管是其中有野心家的操控也好,还是纯粹的军心如此也罢,反正这些人就是谁来反对谁。

大明官军来剿,他们就反大明;李闯的队伍来接收,他们就反李闯,实在打不过了应付一下改改旗号,要是想真的收编,门儿也没有。

后来满清来了,他们也就反满清。

后来李四在曲阜展开行动的时候,也试图和这些人建立联系,当然也露出了收编地意思,立刻就被堵了回来。

打鞑子的时候帮帮忙可以,想这收编队伍,还是趁早绝了这份心思吧。

事到如今,造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这些义军很可能就没有一个纲领性的东西,或者是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未来,只是单纯的造反。

“我们不管外面什么谁的天下,都要把造反大业坚持下去,除非把我们全部打到,要想收编是不可能地。”这就山东义军的核心思想。

事实上,真实地历史也确实是这样。虽然有时候换换旗号,可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依靠过谁,一直在造反再造反,直到彻底灭绝。

天底下地造反武装多如牛毛,大家都这么搞的话,朝廷有多大地地盘儿也不够分的。何况大明朝从来就是最忌讳这个,宁可天子殉国也不能裂土分国。

坚持造反是山东义军不变的宗旨,绝对不允许裂土是大明的传统,从双方的根本上来说,就不可能有调和的余地。

所以,杨廷麟联合山东义军的事情没有任何商量的可能。

“天下未乱山东先反……”小皇帝恨恨的哼了一声:“打走了满洲人,一定先平定天下反贼!”

平定天下也只能作为一句泄愤的话儿说说罢了,真要做起来谈何容易?大行崇祯皇帝平定了十几年,不仅没有平定下去,反而把江山丢了一多半把自己也平定到了煤山的歪脖树上。兴武小皇帝要兵没兵要钱没钱,哪里有力量去平定天下?

好在新朝君臣还知道谁才是最要紧最凶残的敌人,依然把满清视为第一号对手,没有下什么“剿灭”反叛的旨意,要不然这笑话儿可就闹大了。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朝廷不具备在短时期内收复淮扬的能力,也就没有了进一步拓展的机会。可现在真个江南都是一片喊战的高调,尤其是两浙和南都,读书人高喊着大战的调子,喊的都有点变声变调了。朝廷要是不拿出点儿实实在在的东西,还真不好堵住悠悠众口。

可兵从哪里来?军队从哪里来?如何建设一支能战敢战之军,不是说句话就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出于对赴死军战斗力的过分迷信,很多人都认为李四会在几天之内就拿下开封。甚至已经有谣言开始风传,说赴死军已经拿下了开封,大军正在渡过黄河……

赴死军本就不是朝廷能够实际控制的力量,李四要是第一个打回黄河以北,就算是他李四对大明朝忠诚的了不得,没有任何自立或者篡夺的心思,这事情也就不好说了。

到时候就是想分他的军权,或者是李四心甘情愿的交出兵权(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赴死军也不会答应,朝廷反而成了过河拆桥的小人。

刘理顺很是慎重的说道:“忠诚伯……忠诚伯很是东宫老人,这个忠诚之心……目前还是很忠诚的……”

“此处再无旁人,都是朕之胘骨,刘尚书有话直说。”

“待到忠诚伯进去黄河以北,大势已成,那个时候无论朝廷如何作为,都会背上猜忌功臣之名。更惧的是忠诚伯猜忌朝廷,万一再有了什么”兔死狗烹“的言论,这事情可就无法收拾了。”刘理顺微微一顿,说道:“只有朝廷在赴死军进去河北之前有所作为,还有的补救,若是等到忠诚伯大军开赴黄河以北进入直取北都之时,天下风望谁也盖不过去……”

“天下风望谁也盖不过去”这句话一直是朝廷最恐惧的局面,兴武小皇帝说道:“刘尚书已有成竹在胸?”

“然!”刘理顺说道:“臣有一方,可让忠诚伯为我朝柱石,让赴死军为万岁亲军……”

能把赴死军变成朝廷的队伍,这可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值得去做:“说!”

第169章 底牌

天承运。大明皇帝诏曰:今有大长(公主――'长平。淑贤质智。温良敏。堪为宗室之华。盖年已二。为免误其正芳韶华。朕琢择佳婿。

又有淮西忠诚伯李者。为朕肱骨。文武实匹才德俱备。更有精忠之心诚实之切。未闻有婚配者。朕亲提之命之。以为佳偶。

经庙算卜问。俱为华美之约。特下旨为贺。本月乙丑是为吉期。诏礼部姚者为赐婚钦使。

特加驸马都尉。授辅国将军。'‘居所一处。赐家奴下丁六十。准食五百户。荫子嗣云骑尉。以彰庆贺之喜。

诸般婚仪由宗人府并礼部代筹。普天共庆。

另:赐四季裳二件。五色丝缎二十匹。书柜服柜六套。笔墨若干。菲礼金四十锭。菲礼银六十锭。表礼二十四套……

朕于卿者。君臣亲。俱为一体。

钦此!

或许是因的缘的缘故。或者干脆就是朝廷早有预谋。反正身在前线的李四和赴死军是最后一批知道这个消息的。

个事情来的有点儿突然。而且重点不在这道圣旨上。关键是姚明恭这个赐婚使已经带着长平公主过江了。正行进在去往庐州的途中。

很多人都为李四高兴。这都成|马爷。皇帝都成了小舅子。可不就是高兴的事情?

可大部分高级军官不这么看。

大帅和朝廷之间微妙着呢。要说同火绝对没有这么严重。尤其是大帅和朝廷都有鞑子这个共同敌人的前提下。大帅是不必说了。和鞑子就是不共戴天难同日月。|奇*。*书^网|完全就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死敌。和鞑子之间是半点回旋的余的也没有。

江朝廷那边儿也是打鞑子的。山被鞑子占去了一多半。北都在鞑子手里。小皇帝一杆子重臣们都鞑子是对头就是下面的老百姓也知道高喊决战呢。

有共同的敌人是没有假。可大帅和朝廷也没有外界传闻的“君臣同体”那么齐心合力。

事情是明摆着的。‘鞑子还的要大帅。赴死军又是天下抵抗力量的绝对中坚。并且不断的输出抵抗思想和援助各方抵抗力量。已经成为天下众军之冠。

尤其是在这即将打开黄河锁钥的时候。尤其是鞑子已经开始露出疲态的时|面前就是整个北方和天下的关注这个时候朝廷忽然赐婚。而且是皇室中的大长公主。这里头的道道儿可就值的琢磨了。

按照大明惯例。驸马这样的外戚不能藏片甲。不能有一兵。当然这种惯例在李四这边没有用。赴死军也不可能交出去。就算是李四撒手了。也没有人能有忠诚这样的威望。也没有人敢于登上李四的这个位置。

就算是李四恭恭敬敬的让出赴死军总指挥的位子。也没有人敢坐在这个位子上。真要是有那个猪油蒙了心的家伙妄图掌这天下第一强兵立刻就横尸当场用不了几天的工夫。叉子兵就能出现在武英殿上。

关于取代李四在赴死军的位置。完全没有可能朝廷里不会不知道这一点。

现在的赴死军已经是一头扑出去的猛兽。其凶残和勇猛谁也挡不住。就更别提什么驾驭了。就算是李本人也深深会到赴死军的危险:放出去容易。收回难。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不怕朝廷想要夺取什么军权。李四手里的军权已经不能动摇。谁也夺不了。

关键是大帅本人对这事情的反应和态度。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