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程序-第2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心也有妄心恶念,即便颜面有损也要及时收心。心机大开,心性自明,心路畅通,再无阻滞,喜悦异常,心障尽除。
吴为曾经感受发心发力的事实,真正有过得益于发心,如今更是如此。发心悟学术,他以为搞学术清净,至少写篇文章想发表不必领导签字同事投票,想写文章,一写即成,是他一生受益最大之处。对他来说,有心史可证的,那时年轻心愿强总想在大期刊上发文章,屡投不中,后来他想,自己能贡献给社会已经竭尽所能,躺在九泉之下也能心安了,以此收心,他心也的确为安。面对许多比他年龄还小的男女同事提前退出工作岗位,他发心发愿应该告诉人们一些什么,经过一番昼夜兼程的努力,成为乐业教育的主讲。后来幸遇提拔机会,他担心干扰悟学,有人开导这样更加有助于学术,条件方便接触人事多了题材自然也多了信息量大了位置变了视野开阔,更容易写出文章。
吴为回思自己的过去,小心小愿因一人一事发心发愿的,可以随发随收,得心应手;中心中愿的,发易收难,大心大愿的,难发难收,更不知如何收心。文章也有虎头蛇尾,男女情事亦然。开始海誓山盟、海枯石烂,后来草草了之,如同陌路生人,翻脸成仇人。
吴为经常感受发心发力的心里事实,想写文章一写即成,真正有过发心如愿的体悟,感悟颇深。发心做一件事,做一日几日事成收心,再发心再做,如此发心收心感觉心累,便想如何省心,省心的法门便是发一次心一做几年十几年,那样的心也难发,心一旦发了又难收,发心难收心亦难,则心难安。这才使他意识到,发心收心是人间最难掌控之事。
吴为注意到,佛经里讲发心,却没读到讲收心,也没听到哪位法师讲过如何收心。求清净心,心清净才容易发心发大心。这是发大心的法门。心不净则心难发,心本身成为负担,为心所累。
发心纯粹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可代劳。如果人心不发,即便基督复活、释迦摩尼转世也是无奈。
深得发心收心玄机的吴为,突然发心,何不让娇妹回心转意,劝其在家修行。吴为恨自己没有起死回生的神力,让已经离别人世的知己重返人间,好倾心一述。面对人间的红颜知己娇妹,总是心有不甘,已经超出男女情爱大防,生出前所未有大心大愿,发心使她回返俗界。他知道,世俗中人想成佛,修成清净心,俗念成了必须破的心障,如今的娇妹想再还俗,清净心反而成了还俗的心障。他想象如同邻居串门一般过得去回得来,那要靠何等的心愿心力才能把她拉回来。心知这样的事情勉强不得。宋柔说他长了一张巧八哥的嘴,但对娇妹如何才能说得动,使她发心回到俗界。没想到,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吴为只说了一句话,小乘度己,大乘度己更度人。娇妹立刻意识到自己心机的狭隘,遂发心在俗间修行。吴为又说,人如果掌握了发心收心的法门,进入收发自如的境界,则僧界俗界亦可进出自如。(未完待续)
第三一三章 吴为式的发心之法
拥有乐商等于掌握心悦智慧的吴为,使他在心性收发方面达到收发自如的境界。
他自我总结道,乐中求进就是一种发心方法,也是一种自我发心的能力。在郭振眼中的吴为,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郭振曾经如此描写吴为,知识分子有许多定义,我比较赞同这种见解,不只是有学识的脑力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真理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脑力劳动者。吴为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其动力来源于他的兴趣、他的爱好、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没有人给他布置课题,没有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也没有名利的诱惑,一切都是自发的主动的自觉的,不用扬鞭自奋蹄。他把做学问作为一种理性的追求、一种生存状态,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时时鞭策自己,研究学问是苦差事,要甘于寂寞、牺牲一些乐趣、付出更多的艰辛,有足够的坚韧和智慧。吴为这些都做到了,而且在不停地努力着、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一部作品问世了,又一部作品在酝酿着,吴为不断把自己的研究视角向更广更宽的领域延伸。
吴为对乐商又有了新的理解,把它看做是一种演戏的智慧,是自己给自己演戏,自我追求心悦的体验。现实的人一旦扮演戏中人的角色,就要把自我融入忘我的境地。实现这种心理置换的能力,是乐商最基本的能力。通过提高演戏的技巧使自己能够体验到愉悦,戏剧不过是乐商的外化表现。把自己所置身于其中的现实过程看作是演戏的过程,然后从观赏中获得愉悦的体验。通过自我设计的某些行为,能够给自己带来愉快的体验。现实的戏剧化,每一个现实中的自我都在扮演着导演、演员的角色,追求戏剧化的效果。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这种戏剧化角色,从中追求快乐的体验。乐商,就是把这些带有偶然性的表现能力变成一种普遍性常规化的表现能力。
人生如戏,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游戏人生之意,而是赋予现实以高于艺术作品的艺术意境。任何艺术作品一旦定型、定格后,如同电影胶片是对所反映对象的一种瞬间定格,也就同时锁定了它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限制在既定的表现水平。惟有现实,每时每刻都可以赋予新的创意。
乐中求进,是吴为自我总结提炼的发心智慧,是针对现实生活中
有些人存在的我乐花天酒地、我乐重权在握、我乐身边美女如云发出的心愿。乐中求进是他提出的新概念,代表了人类心性文明发展演化的最高成就,是人类心性文明成熟的表现。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与自身命运抗争的结果看,给人们带来最为深刻的启示就是乐中求进。人类有许多悲剧命运,恰恰是由于“乐不思蜀”、乐而忘道、乐中堕落酿成的结果。乐中求进,是人类对自身弱点征服的结果,是对人性不断超越的表现。乐直接表现为人的自我满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目的的实现,因而也是目的的消失,是人生奋斗努力内在动力的自我消解。乐中求进,乐中依然发心进步提升,是对人的自我满足状态的自我否定,是一种自我超越,这种自我否定能力的形成,是人类实现由自在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必然状态走向自由状态的的崭新飞跃,是人类自身真正成为自己心灵主人的标志。
人生时常会面对超级选择难题,如果引入思维导图,把人生所面对的难题化作若干选项,一方面的选项可以归结为消极的压抑、沉沦、堕落、沮丧、痛苦、悲哀,另一方面的选项是积极的拼搏、挑战、亢奋、希望、喜悦,首先是心智选择能力的复苏振作,养成发心的智慧,不战胜困境必被困境所压倒,困境并不能伤害自己反而会成为造就自己的宝贵机会。
乐有乐道。人类历史所酿成的很多悲剧,都与乐而无道、乐而失
制有关。最为典型的要算以残害同类取乐的商纣王,专以惑乱宫禁、传播奇技淫巧为乐,一人为乐,万民不幸,从施炮烙、造虿盆,到断胫骨、剖孕妇,无所不用其极。还有中国人的窝里斗,一些人专以给他人制造痛苦为乐。这是乐趣的变异,是人类在追求乐趣过程中导致的人性堕落、人伦丧失、人道毁灭。人类心性也正是在与这种邪恶的抗争中走向成熟的。
如今的反腐使国人亲眼目睹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贪腐景象,这是民
族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必将促使国人的觉悟。财富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成就,又能使人陷落沉沦。如今需要的是富人的觉悟。国人习惯的是古老的穷人觉悟模式,穷人的觉悟,要么是奋发图强,要么是造反去剥夺富人,穷人的觉悟是只能追赶,这是穷人觉悟的固有局限。富人一旦觉悟却可以实现超越,超越古老的以穷为本革命观带来的低水平恶性循环,带来民族的加速提升力。这是国人面对的前所未有的大考验。(未完待续)
第三一四章 阿Q式的收心机巧
吴为受到佛教心性自明自足思想的深刻启发,赋予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崭新的意义,他认为普遍深藏于民智中的阿q式思维,就是一种宝贵的心智机巧,被他大胆用来编入收发自如的心性结构中,丰富了心性结构思想,也使他提出的心法更加接近普通民众的精神生活。
在吴为的视野中,从心性收发自如的视角再去观察阿q式的思维方式,处处闪现出处理收心实现心安的高度智慧,使他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国人平和的性格,知道发心更懂得如何收心,善于处理收心难题实现心安。
阿q有一种精神胜利法,与别人动口、动手,总是吃亏的时候多,包括最让他瞧不起的王胡、小d,他也占不了便宜,然而在“儿子打老子”、“你还不配”之类的精神慰籍下,心满意足地得胜了。他当众扭了小尼姑的面颊,引起鉴赏家们大笑,竟得意得飘飘然起来,由此睡不安席。因要与赵家女仆吴妈困觉遭到主人毒打,未庄再也无人敢雇他打短工,失去生计,只好进城谋生。本来是通过偷盗“巧获”了一些财物,却回到村里“装阔”,得到村人的敬畏,后来知道了底细,村人变相,使他又到了末路。见老爷们对革命党害怕,未免神往而快意,也要造反,他所谓的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本来想革命,却错投了投机革命的“假洋鬼子”,遭到拒绝:“不准革命!”后被诬为抢犯遭到枪毙,为画押不圆而恼怒,为游街没有唱只说得半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感到羞愧。阿q所使用的**方法,堪称典型的、极致的**方法。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嘲讽,被看作是对国民弱点的深刻展示,视为民族悲剧命运的象征。从鲁迅推出这个人物形象以来。似乎并没有人对这种精神胜利法提出过任何肯定与赞赏。
如果说精神胜利法表现了一种民族的心智倾向,那么肯定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与合理内涵。否则。在国人已经深知、熟悉精神胜利法的“劣根性”的今天,大家就不会仍然沿袭这种方法来调节精神上的矛盾。比如,面对种种人生不幸,失业、下岗、失恋、离异、失去亲人、升迁受阻等等,无论是你我他,采取的解脱方式都是“想开些”、“你不要跟他一般见识”、“自己想不开是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压力其实是一根稻草”、“象阿q那样遇到事情往好处想”等等。甚至把本来不幸的事情,竟然当作幸事流传开来,比如。40岁的男人,有所谓三大幸事:“升官、发财、死老婆”,有年轻的干部,妻子在家被害,也被落得个雇凶嫌疑。更有的曾经被骂为地主崽子,竟用“你爷爷想当还当不上”来回击,时下贪腐,“你想贪腐还没资格”。这种阿q式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人普遍存在着,这个问题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按照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不用则废”、“用尽废退”的进化规则,如果精神胜利法一无是处。恐怕早就被人们遗忘了,更不可能在生活中处处彰显其救人于水火的无限魅力了。
虽然精神胜利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令人不敢恭维,但它确实就包含了“乐商”的合理内涵。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从来没有人提出过“乐商”概念。但它的内容已经存在于人所熟知的精神胜利法之中。鲁迅笔下的阿q,生活落魄,那无奈、无状、无赖的形象,也许在今人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可怜的混混,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表现出强烈的对欢乐生活的追求和渴望:肚子饿了就去偷萝卜;饱暖思淫欲,他也想跟女人“困觉”并付诸行动;虽然对革命一无所知,但也想通过革命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是最后这种追求却陷入四面碰壁而不得的境地。我们可以设想。假如阿q没有这种精神,在这种悲惨的生活处境中。他完全有可能陷入失意、痛苦、绝望甚至得疯病直至自杀等另一番悲剧命运的境地。精神胜利法是通过特殊的心智能力,虚幻地构思、想象出自己的优势。比较典型的是阿q明明挨打受气,本来打不过人家,在人家走后,爬起来拍拍屁股,通过“儿子打老子”而且“你还不配”这么一想,一下子就把自己从挨打后的不良心境中调整过来;明明是要被砍头却用“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想法安慰自己,并且为只说得半句而感到羞愧。这种虚幻的想象,对于想象者来说,却有真实意义上满足、转移、替代的功能。
通过想象、幻想化解人生所受到的压迫、消解人生的精神痛苦,是古老的农业社会中贫苦人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倾向,但是通过定型为一种精神胜利法,则蕴涵了丰富的学理内容。鲁迅在《阿q正传》中通过对现实人物形象的刻画,艺术地展示了运用精神胜利法的各种富有特征的表现力。它不仅需要想象,而且需要有一种特定的心智能力,即在心理上把自己置于优势地位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正是以科学分析论证为基础普遍运用这种方法形成心理优势,增强信心,并采用合适的策略手段转化为现实优势。只不过在阿q那个时代,这种心理优势是脱离实际甚至是对现实地位的颠倒的反映,但并不排除它可以产生自我满足的心理效应,把自己所遭遇的种种不幸统统放下的心理能力。
在阿q身上所表现出的精神胜利法,却只能称为收心安心的一种
极端化、低级化的表现形式。他是事事失败下的收心,这也正是阿q的可悲之处。因为他只有这种心智能力,但没有其他社会文明所赋予的丰富才智,难以实现事事成功,反映了他的历史局限。人们常说的自己安慰自己,是人处于一种无奈状态下的自我调节。这种“乐商”是一种消极的、回返内心的调适路径。这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