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历史-第2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限于海上油田开发,因此近年就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尽管海上石油前景更广阔,但政府却把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三角洲地区的陆上石油开发中,原因很简单:尽管那里问题多多,但他们可以更快分到更多的钱。
无疑,上述种种现象正越来越沉重打击着跨国公司的投资热情。
中资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
和西方跨国公司相比,中资企业是后来者,更是小字辈。
2005年底,壳牌在尼的日生产能力为22。5万桶/天,埃克森-美孚更高达75万桶/天,并计划在2011年达到110万桶/天,而中国几家公司在尼的石油生产才刚刚起步;
中石化也好,中海油也罢,所参与的股权合作还限于区块、企业等低层次,而壳牌等竞争对手已直接插手NNPC这个尼石油主管企业的股权,不论是利益和话语权的获得,还是权益的保护,双方都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就更能说明问题:2005年中尼双边协议规定的3万桶/天5年石油进口量,而同期对美出口则为115万桶/天,并计划增加到180万桶/天,后者占总出口量45%,而前者连零头都比不上。即使以中国自身标准衡量,尼日利亚石油地位也远不如非洲伙伴安哥拉、苏丹甚至乍得。
由于资历浅,经验少,因此中方在尼日利亚石油产业中所获得的成绩未可高估。
如去年中海油所中四个区块,实际上是西方公司中标后主动放弃的,原因是当时爆发的多次恐怖事件导致尼石油日产量下降到正常日产量的20%,在此背景下许多跨国企业暂时关闭油田,甚至拒绝交付中标保证金并干脆退出尼日利亚石油市场。这些企业在非洲和尼市场浸淫多年,有完善的市场分析和风险规避机制,他们的退出绝非一时冲动,而中国企业的迎潮而上,究竟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出奇制胜之招,还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盲目之举,只有时间才能作出裁判;
再如尼四家炼油厂的私有化计划,奥巴桑乔总统2002年即签署法令,计划出售51%的股权,并向壳牌等七家大公司发标,但由于工厂管理混乱、工潮和罢工不断,加上尼方管理层腐败颟顸,各公司对炼油厂前景均不看好,对招标态度冷淡,政府不得已和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公司接洽,原本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已传闻中标,但他们却在印度内阁授意下故意流标,让中石化接手。虽然不能据此断定中石化接到的一定是颗定时炸弹,但它显然至少是个不太好剥皮的烫手山芋。
尼虽经济拮据,但在黑非洲却是无可争议的大国,传统上和中国关系并不密切,中国对非的两**宝——援建体育场和医疗队——在尼就全无市场;中国轻工产品对尼一方面满足了其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也打压了其原本有一定规模、在西非市场曾占相当份额的民族轻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由于一些不法中国厂商以次充好、低价倾销,和许多中资企业不愿雇佣当地员工的痼疾,使许多当地民众对中国人态度远不如想象中友好,在此背景下,很难说在当地zhan有天时、地利的中资石油公司想取得人和之利,怕也绝非易事。
中国政府和中资企业传统上习惯于走上层路线,通过打通政府关节解决问题,这在尼日利亚腐败成风的特殊环境下更显得容易操作、容易见效。但这种习惯是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自己无形中被诸如三角洲等地不满民众放在了和政府官员一样的对立面上,加大了开发的难度和风险;不仅如此,事实证明,“见惯大世面”的尼国官员的贪欲很难填平,一味迎合的结果,只能让他们的胃口越来越膨胀,导致开发成本的直线上升。
同样,中国人还需时刻提防尼国从政府到地方的非理性决策。由于贪婪和短视,尼政府往往不耐烦等金鸡下金蛋,而更习惯于杀鸡取卵。产量共享合同刚刚初见成效,觉得被人平白挖去一块肥肉的尼政府已坐不住了,他们日前已提出“修正方案”,计划增加当地公司在近海深水项目的股份,要求国内股份从目前的15%增加到45%,并于2010年增加到70%,这实际上意味着对“产量共享合同”的出尔反尔。中方如果一味把宝押在尼政府和上层,很可能在类似令人眼花缭乱的“翻烧饼决策”中尝尽苦头。
尼政府的胃口很大,绝非一些诸如援建项目或采购合同之类的甜头可以满足,他们向合作者抛出的“价码”中包括支持尼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赞助尼2030年登月计划(尼国现在连榴弹炮也不能制造)等,他们还不时把石油合作项目跟一些出了名的“钓鱼工程”,如横贯尼南北的拉各斯-卡诺铁路,甚至从哈库特港纵贯撒哈拉大沙漠、将天然气直接输送到地中海之滨阿尔及利亚贝尼萨夫、长达4000公里的输送管线挂钩,这些工程施工难度大、跨越民族、国家多,情况复杂,风险难以预估,本身就具有相当难度,在腐败顽疾难除、行政效率低下、民族隔阂难以跨越的尼日利亚更是荆棘遍布。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在尼各石油公司分属三大集团,集团间、集团内部竞争有余而协调不足,如不加以重视,很容易被尼方所乘,导致开发成本与风险的提升,从三大集团此前在苏丹石油开发中自相残杀、导致苏丹政府坐收渔利的前鉴看,这一忧虑绝非杞人忧天。
总之,尼日利亚的石油资源是实实在在的,但这看起来很美的石油开发前景距离真正产生预期收益尚有相当距离,想尽快走完这段距离,需要中国政府、中资企业在具体操作中实实在在的运作与努力。
………【美国人的新空降】………
美国人的新空降
——司令部可以空降,影响力却只能在地面脚踏实地点滴积累
一向以空中优势称雄的美国人又在非洲玩了次新空降,这次的空降兵是“美军非洲司令部”,2月5日,美国国防部秘书加特斯(ROBERTGATES)正式宣布,布什总统已批准于9月设立该司令部,以“加强与非洲各国军事合作,并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
台前的理由说千道万,说穿了意图只有一个:确保美国本土安全和国家利益。再具体一点就是“一降博三点”:反恐、石油、竞争对手。
美国一直担心非洲、尤其北非和东非的沙漠和沼泽,成为基地组织及非洲本土极端势力的大后方,成为第二个阿富汗和伊拉克,当年肯尼亚、坦桑尼亚使馆爆炸案算是给他们提了个醒,来自非洲的雇佣军和志愿者更越来越多出现在基地武装全球反美袭击的行列中,对此美国当然不能不管;非洲石油已占美国年石油消费总量的16%,2015年预计将达25%,正如喀麦隆《杜阿拉信使报》所讽刺的,“美国大兵在且只在石油出现的地方及时出现”,他们当然不会对这里视而不见;非洲是美国全球战略最弱的一环,不但英、法甚至比利时的影响力远大于它,新兴的中国、印度,发出的声音也愈益响亮,本已起晚了的美国当然不想连晚集都错过。好在美国人是善于空降的,空降省时,高效,似乎特别适合后来者夹塞使用。
然而空降的缺点是根基不牢,落脚点又小又不稳固。目前美国在非洲可怜的军事存在分属三个司令部,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等印度洋岛屿属太平洋司令部管辖;埃及、吉布提的1800人特别部队和红海上的“艾森豪维尔”航母特混编队属中央司令部,其余各国事务属欧洲司令部,这三个司令部分别在夏威夷、佛罗里达和德国斯图加特,离非洲近则数千、远则上万公里,空降后的非洲司令部号称要“及时反应”,但9月才成立的该司令部却驻扎斯图加特,虽然加特斯秘书宣称“今后将搬到非洲或邻近非洲的某冷战遗址”,但较可能的地点无非西非小岛、说葡萄牙语的圣多美,东非小国、说意大利语的吉布提,或孤悬南大西洋的迭戈加西亚岛,选择这些地点中的任一处,对于以法、英、阿拉伯为主流语言的非洲大陆而言,都很难体现美国超级大国的声威,他们对非洲事务的关注,及处理非洲热点应急事务的能力和反应力。
对非洲而言,美国人如蜻蜓点水,翩翩自天而来,又悠悠自天而去,长期以来,美军很不情愿涉入非洲各国间或国内战乱的解决,在前扎伊尔击败雇佣军的是法国和比利时,在卢旺达、乍得和中非稳定政局的是法国,甚至在美国黑奴后裔建立、唯一和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利比里亚,美军也对其境内连年内战视若无睹,最后是尼日利亚领衔的非盟各国自己解决了问题。相反,在认定当地局势对美国构成威胁时,美军往往不请自到,前不久对索马里境内的空袭就是一例。对这个需要时不见踪影、不需要时却行动积极的超级大国的军事存在,非洲国家自然不会寄予太大热情和期待,因为非洲司令部同样是空降之物,只是比蜻蜓大得多而已,但它们所能激起的,不过是或大或小的圈圈涟漪,却很难刻划出永恒的印痕。
这个漂亮的空降物将由四星将军领衔,直属白宫,当地外交机构无权过问。美国和法、英等国在非洲最大的差距,在于情报收集分析不力,投入不足,研究滞后,和非洲各国间沟通交流欠缺,非洲司令部这个高来高去的钦差大臣又将把原本能力就不足的美在非派驻机构、网络视若无物,可想而知,白宫-非洲司令部的空-空组合,在应急反应时很可能产生“盲人骑瞎马”的喜剧效果。
司令部可以空降,影响力却只能在地面脚踏实地点滴积累,这个过程英、法都花了几百年,中国也花了几十年,甚至印度,其侨民百余年来遍布非洲各地,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与之相比,不论官方、民间,美国在非洲“地面”上的欠帐着实太多了些。
………【《张纯如:一个不能忘却的女人》】………
南京大屠杀迄今已近70年了,尽管日本右翼处心积虑想让全世界淡忘这淋漓鲜血,但历史的真相是永不会被磨灭的。近来中外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开拍关于这段惨痛历史的各类影片,以提醒后人毋忘历史,加拿大多伦多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简称史维会)筹拍的影片《张纯如:一个不能忘却的女人》就是其中之一。
已故华裔美籍女学者张纯如在揭示历史真相、明辨战争罪责的责任感驱使下,作为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华裔,克服种种困难,在1995年顶着盛夏酷暑,亲身前往北京、南京、杭州等地进行为期六星期的实地考察,走访了大量学者、专家和大屠杀幸存者,并以此为素材,于1997年12月撰成《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立即轰动欧美,该书在两年后被著名的历史探索频道制成专题片播放,使更多原本对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西方人借此了解了日本法西斯的战争罪行,和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所经历的苦难。由于该书恰在日本大张旗鼓篡改历史教科书时问世,因此起到了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重大作用。
史维会曾在张纯如生前邀请她前往多伦多演讲,并大力推销其著作,使该书高居《纽约时报》加拿大畅销书榜达47个星期。在史维会努力下,多伦多所在的安大略省成为西方首个将二战亚洲史作为中学必修课的地区,此次他们筹拍《张纯如:一个不能忘却的女人》,正是为了继承张纯如遗志,将向全球揭露日本法西斯二战罪行的工作开战下去。
该片原定名《希望的曙光》,计划从对张父母亲友访问开始,走进其写书的内心世界,并将这一心路历程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交织,不但纪念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也同样纪念张纯如的勇气、牺牲和使命。
去年年底,该片改名为今名(英文名称《TheIrisChangStory:TheWomanWhoCouldn,(看小说到顶点。。)et》),12月7日,导演BillSpahiic、作者MichaelBetcherman、编剧DigbyCook到达南京,在为期3天的调查访谈中,他们会见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副馆长段月萍、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王卫星研究员、江苏省行政学院杨夏鸣教授及幸存者倪翠萍、夏淑琴等人,这些人都曾在张纯如1995年的考察中提供了大力协助。随后,摄制组立即进行为期5天的外景地和室内采访性拍摄,纪录了上述人士对张纯如的怀念,和他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揭示、回忆。
史维会创始人王裕佳称,之所以选择加拿大名导演BillSpahiic而非华人导演,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影片主题对西方观众的影响力,因为这部影片的拍摄初衷,是面向西方,向这些不熟悉亚太二战史的观众揭示历史真实。影片预算仅130万加币,基本来自北美各民间基金会和私人捐助,史维会表示,不会接受任何政府的资助。
该片被称作“纪录片”,但仍将由专业演员饰演张纯如,因此应算作“纪录故事片”,据导演称,主要拍摄工作将于3月份起在南京完成,影片将配制英、日、韩、国、粤五种语言版本,力争于2007年12月13日前在全球上映。
………【即将坍塌的金色城堡】………
印度西北、毗邻巴基斯坦的拉贾斯坦邦有许多古代留下的城堡,这些城堡都以绚丽的色彩著称于世,有粉色的,蓝色的,也有灰色的,其中一座金黄色的古堡——杰塞梅尔,以众多的不寻常卓然其间。
杰塞梅尔第一不寻常处就是它的位置。虽然叫法不同,但古今中外对城址的选择却都要讲究“风水”,通常都修在依山傍水的地方,这可不是迷信:依山则有险可守,傍水则水源无忧,这是作为军事要塞的城堡必备的两大要素,可杰塞梅尔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偌大一座城堡建立在茫茫沙漠中央,80米高的特里库塔山顶,远远望去,宛如广漠中一缕金色阳光。事实上,杰塞梅尔是当今世界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沙漠城堡。
它的第二不寻常处是老百姓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