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文集-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这样的上联征对。大6地区有许许多多读者寄了下联给我大家浪费时间心力。
为了使得读者易于分辨我把我十四部长、中篇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凑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写第一部小说时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再写第二部;写第二部时也完全没有想到第三部小说会用什么题材更加不知道会用什么书名。所以这副对联当然说不上工整“飞雪”不能对“笑书”“白”与“碧”都是仄声。但如出一个上联征对用字完全自由总会选几个比较有意义而合规律的字。
有不少读者来信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你所写的小说之中你认为哪一部最好?最喜欢哪一部?”这个问题答不了。我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有一个愿望:“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是细节。”限于才能这愿望不见得能达到然而总是朝着这方向努力大致来说这十五部小说是各不相同的分别注入了我当时的感情和思想主要是感情。我喜爱每部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为了他们的遭遇而快乐或悲伤有时会非常悲伤。至于写作技巧后期比较有些进步。但技巧并非最重要所重视的是个性和感情。
这些小说在香港、台湾都曾拍摄为电影和电视连续集有的还拍了三、四个不同版本此外有话剧、京剧、粤剧等。跟着来的是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哪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改编演出得最成功?剧中的男女主角哪一个最符合原著中的人物?”电影和电视的表现形式和小说根本不同很难拿来比较。电视的篇幅长较易挥;电影则受到更大限制。再者阅读小说有一个作者和读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过程许多人读同一部小说脑中所出现的男女主角却未必相同因为在书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读者自己的经历、个性、情感和喜憎。你会在心中把书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的情人融而为一而别人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电影和电视却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观众没有自由想像的余地。
武侠小说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长期传统。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精彩的文学作品。其后是《水浒传》、《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等。现代比较认真的武侠小说更加重视正义、气节、舍己为人、锄强扶弱、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读者不必过份推究其中某些夸张的武功描写有些事实上不可能只不过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聂隐娘缩小身体潜入别人的肚肠然后从他口中跃出谁也不会相信是真事然而聂隐娘的故事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这在《天龙八部》、《白马啸西风》、《鹿鼎记》中特别明显。韦小宝的父亲可能是汉、满、蒙、回、藏任何一族之人。即使在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主角陈家洛后来也皈依于回教。每一个种族、每一门宗教、某一项职业中都有好人坏人。有坏的皇帝也有好皇帝;有很坏的大官也有真正爱护百姓的好官。书中汉人、满人、契丹人、蒙古人、西藏人……都有好人坏人。和尚、道士、喇嘛、书生、武士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和品格。有些读者喜欢把人一分为二好坏分明同时由个体推论到整个群体那决不是作者的本意。
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注:此处原为逗号。三联版《金庸作品集》的校对质量就这篇而言不怎么样已经现两处多半是的差错了要知道这篇可是每部小说开头都有的是“门面”哟。本文另有一处错误则非三联原版所有)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民族有激烈斗争;蒙古、满人利用宗教作为政治工具。小说所想描述的是当时人的观念和心态不能用后世或现代人的观念去衡量。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小说并不影射什么如果有所斥责那是人性中卑污阴暗的品质。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小说写成后曾有过不少改动和增删但失误和不足之处不免仍旧很多。我把每一位读者都当是朋友。朋友们的指教自然永远是欢迎的。
金庸
一九九四年一月
………【金庸私房档案】………
本名:查良镛
英文名:Louisnetbsp;星座:双鱼座
生肖:猪
血型:o+型(金庸说的)
宗教信仰:佛教
最喜欢的作家:国内是沈从文国外是大仲马;
最喜欢的诗词作者:苏东坡;
最崇拜的历史人物:范蠡和张良;
最爱吃的食物:小点心类的甜食;
最喜欢听的音乐:平剧;
最喜欢的电影类型:早期的音乐片、歌舞片;
最认同中国哪个时代:唐朝;
最想居住的城市:杭州;
最想做的一件事:再去研究学问当一名学者;
最喜欢的一招武功:亢龙有悔;
最喜欢欣赏的作品中的男性:令狐冲、乔峰、郭靖、杨过、段誉、张无忌、风清扬、黄药师、周伯通;
最喜欢欣赏的作品中的女性:黄蓉、小龙女、程灵素、骆冰、阿九、何铁手、蓝凤凰;
作品中理想的妻子对象:任盈盈、赵敏、阿朱、曾柔、周芷若;
作品中愿终生爱护的女子:郭襄、小昭、仪琳、双儿、阿碧、阿九、程英、公孙绿萼、甘宝宝;
………【金 庸 年 记(小传)】………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一九二四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的名门望族。收藏~顶*点*书城书友整~理提~供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领尽风骚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一九二九年(五岁)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一九三二年(八岁)那年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荒江女侠》(作者顾明道)“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之后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如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与《近代侠义英雄传》等)一睹为快。
一九三九年(十五岁)读初三时查良镛与同学合著的第一本书《献给投考初中者》出版畅销省内外开始初露才华。
一九四一年(十七岁)他因在壁报上刊文(题为《阿丽丝漫游记》)影射着讽刺学校的训导主任被浙江省立联合高中勒令退学。后一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
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年方二十(一九四四年)的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由于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接到投诉后勒令其退学。“查少侠”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后曾在中央图书馆阅览室挂一职衔)……
一九四五年(二十一岁)他在杭州任《东南日报》外勤记者及英语电讯收译员。一九四六年年底又转赴上海东吴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并被上海《大公报》录取为国际电讯翻译成为兼职记者。一九四八年(二十四岁)年底查良镛被调派往香港《大公报》继任翻译工作并在来年表国际法论文《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海外的产权》等文。“身无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镛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重回《大公报》不久就在一九五二年(二十八岁)被调任前往复刊后的《新晚报》任副刊编辑。其间曾以姚馥兰、林欢为笔名撰写影评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
当时梁羽生也正好在《新晚报》任职两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了。
一九五三年的时候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到了一九五五年三十一岁的查良镛亦偶试身手其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天方夜谭”版连载一年多(一九五五年二月八日到一九五六年九月五日)而一举成名。至此“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同时也奠定了他武侠文学的基业。
五十年代的金庸(查良镛)、梁羽生(陈文统)、百剑堂主(陈凡)因同写武侠小说还都供职于《大公报》故人称“三剑客”。某日他们突奇想:要在报上开设《三剑楼随笔》专栏三人合写以展现“三剑客”“相会时互放的光芒”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一九五六年《大公报》上开辟此专栏而金庸的《碧血剑》也开始在《香港商报》“说月版”连载(一九五六年一月一日到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一九五七年三十三岁的他因暗恋长城电影公司一位著名影星(夏梦)离开《新晚报》进入了长城电影公司担任编剧和导演。在此期间金庸推出的石破天惊之作《射雕英雄传》(连载于《香港商报》)引起倾城热卖和全城争读。该书更被视为“天书”金庸在新派武侠小说里的宗师地位亦由此奠定。
一九五八年查良镛与程步高合导电影《有女怀春》来年则与胡小峰合导电影《五老虎抢亲》。同年三十五岁的他拿着自己的八万港币自立门户创办《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和创作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在《明报》的创刊号上开始连载;《雪山飞狐》是在《新晚报》上连载的)、《倚天屠龙记》(在一九六一年和《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万大6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因倾力倾情地报道、评论“逃亡潮”而声名大噪行量遽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宣告结束。
一九六o年(三十六岁)查良镛为《武侠与历史》杂志撰写《飞狐外传》。还是这年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自然是在查禁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一九六三年开始为《东南亚周刊》撰写《连城诀》《天龙八部》也开始在《明报》连载。
一九六五年年中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于是请倪匡“化笔”写《天龙八部》。查良镛旅欧回港时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同年年底查良镛开始创作《侠客行》并创办了《明报月刊》。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
在一九六六年的“文革”期间《明报》以对此及时、准确地系列分析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其大报地位。
一九六七年夏季香港爆了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六七暴动”查良镛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明报》也成为左派分子重点攻击目标。不过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创办《新明日报》在香港创办《明报周刊》并开始创作《笑傲江湖》同样是在这年。
其实金庸不但是文学天才还有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比如是他最早指出毛泽东要打倒刘少奇林彪将会被毛泽东清算的可能。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写武侠小说他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起《明报》的大业。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创作、表于一九六九年)。这两部小说被公认为其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
一九七o年查良镛创作《越女剑》的同时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一九七二年《鹿鼎记》连载完毕四十八岁的金庸就此宣布挂印封笔、金盆洗手不再写武侠小说了。
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二十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十年的修订一套十五种共三十六册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这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其中又要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一九七三年春查良镛应国民党之邀以《明报》记者身份赴台访问十天还与蒋经国等人见面会谈之后在《明报》连载《在台所见、所闻、所思》。蒋经国是“金庸迷”但他与查良镛所谈的并非武侠小说而是时政国事……
查良镛在金门看到:地底的坑道纵横全岛大卡车和坦克车通行无阻地上、地下到处都是炮位和机关枪阵地……
“我这一生如能亲眼见到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出现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
一九七九年五十五岁的他参加了在台北举行的“建国会”与丁中江同为小组讨论会之主席。其间正式授权给台湾远景出版社出版《金庸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