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迷茫在隋唐 >

第35部分

迷茫在隋唐-第35部分

小说: 迷茫在隋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耐性的比拼的胜利者是曹志高,老油条似的人物自然不是容易对付的,时间一长,李林甫自己却没有什么耐性了,耐性比拼虽然输了,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李林甫胜利了,曹志高以及一干手下人被他打压的草木皆兵,如履薄冰般的生活,长沙的不安分因子就这样搞笑的被压下去了。

回到荆州,圣旨也随之到了,皇帝派出的传旨的人是千牛卫将军铁游夏,李林甫弟子之一,四个弟子混得比他师父好得多,至少都是在京城里任职,而且都成家立业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林甫为人中正坚毅,不畏权势,遇事机敏,当机立断,作战英勇果敢,实为文武双全之人才,有人才而不能用者,是为国之不幸,明心国公功勋卓越,武功卓绝,朕得爱卿,实为我大唐之幸,朕体用天心,即日起,擢升李林甫为从一品督察暗行御史,监察百官,赐予仪刀一柄,御史金牌一面,爱卿勿负朕望,钦赐。”宣读完圣旨,李林甫接旨,心里纳闷:李世民的脑袋被踢了吗,不年不节,封自己什么督察暗行御史干什么……何况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所谓的“督察暗行御史”是干什么的。

“啥!”当夜,柴绍举行酒宴恭贺李林甫升为从一品官员,可是李林甫却不知道什么是督察暗行御史,柴绍惊讶不已,“暗行御史的意思大概是微服私访型的御史,我是知道的,但是这个督察暗行御史是干什么的,我不知道。”“咳咳咳,呛着了,呛着了,你怎么不知道督察暗行御史啊?”“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督察暗行御史,是督察,暗行御史,还是督察暗行,御史?”“哈哈哈,原来你不知道啊,是督察暗行御史的御史,这可是皇帝身边的秘密机构,直接向皇帝陛下负责的,哪朝哪代没有这样的秘密机构……”李林甫眉头紧皱,心里隐隐不安:“秘密机构,站的越高摔得越重,何况还不是我自己站上去的,别是李世民,要阴我吧……”

第五十五节 监察御史的御史

 “欲将取之,必先予之,好,说得真好。”李世民借着温和的阳光读着书,倚靠在靠椅里,晒着太阳,看着书,感觉真是不错,尤其怀里还倚靠着一个美女,耳边软语传来:“陛下,不能在刺眼的阳光下看书,否则,容易患上眼疾,重则导致目盲。”“哦,媚儿居然深知医理,你可知道,李林甫当时目盲是怎么回事呢?”李世民怀里的人正是武则天,李世民赐号“媚”,且与之才人的名分,武则天说话办事得体,深得太上皇李渊和长孙皇后的喜爱,李渊甚至将她指给工部尚书为女儿,身份上可以与皇帝匹配了,至少在后宫里,她的身份和其他妃子一般无二了。

二人说着话,有太监禀报李林甫在御书房等候,李世民站起身,太监引路,去了御书房,李林甫收到圣旨,第二天便回来长安,上了奏折,大意无非是说自己受不起这么大官职,也没有本事做一个御史,请皇帝收回成命,李世民在朝堂上没有说什么,让李林甫第二天未时到御书房恭候皇驾。

“臣李林甫,参见陛下,万岁万万岁。”“爱卿起来吧。”“谢万岁。”李世民坐在了书桌后,向太监道:“赐座。”太监搬来龙墩,李林甫谢恩后坐下,可是李世民明显不想让他坐的踏实,他刚坐下,李世民拿起桌上一道奏折便开口了:“爱卿,你为何上此奏折呢?”,回答皇帝的话自然不能坐着,李林甫立刻站起来:“陛下,臣的奏折上说的明白,蒙陛下错爱,赐予督察暗行御史之职,御史之责任,在于监察百官,明辨是非,直言不讳,责任重大,臣并未有过做御史的经验,深恐辜负陛下圣意。”“嗯……”李世民发出长长的鼻音,把奏折扔到书案上:“爱卿啊。”“臣在。”“现在天下太平,没有仗可打了,是不是觉得有些不适应?”“臣惶恐,臣以为,战争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天下太平,无仗可打,所以,臣并觉得有什么不适应。”“满朝武将,尽是随朕之人,只有爱卿和尉迟将军是半路追随,现在想想,尉迟将军倒是一直在朕身边,只有爱卿你,先是到我家做个西席先生,然后离开了,数年之后再见,做朕的左督军,做了几个月吧,爱卿便大破窦建德援助王世充的援军,众将提议将你升为右军师,与李绩平级,但是做了几天,就被……武才人取代了,并非是你不如她,只是她曾经是红拂女的弟子,朕,又将你封为了左督军,恰逢突厥犯境,朕推荐你迎击突厥,爱卿你出奇兵,一举拿下雁门关,俘获胡人无数,可谓扬名天下,襄阳王响应刘黑闼起兵,击败襄阳王也是爱卿之功,刘黑闼打潼关,朕与众将中计被困潼关,朝廷命爱卿带兵救援,爱卿当时患有眼疾,目盲不能视物,也带兵出征,水淹刘黑闼大军数十万,功勋卓著……”李世民把李林甫所有功劳算出来,其中也包括了李林甫打了李建成、李元吉,提醒他要提防李建成的陷害,当时在他要被李渊杀了的时候,也是李林甫救出他,大大小小数十功勋数完,李林甫一脑袋雾水,其中有一些并非是他的功劳,比如生擒窦建德的是尉迟敬德,放水淹了刘黑闼,也不是他先提出的。

皇帝说完了,眼睛里居然闪出一丝泪光:“爱卿啊,满朝文武,你的功勋虽然不是第一的,却也是名列前十的,朕即位封官之时,却没有封到爱卿,其实朕颇有些无奈,随朕从事之人,俱都是有功之臣,封赏自然要从他们开始,以至于,以爱卿之功勋,却无有功名在身,爱卿可算是一员武将,亦可以算是一名文臣,如何封官也不为过,但是现在天下太平,武将虽然节制军队,但是也无所作为,爱卿机敏勇敢,不畏权势,朕思虑甚久,唯有督察御史一职,方足以显示爱卿之才,爱卿啊,切切不要辜负朕之期望啊……”李林甫听得脑袋发胀,赶紧行礼:“陛下,督察御史一职,乃是丞相兼任的……”话没有说完,李世民就拍着书案:“所以,朕的旨意上说的是,任命爱卿为督察暗行御史。”“这……”“暗行御史乃是自秦汉之时便有的,他们有权利调动地方军队,捉拿有罪官员,但是时间长了,暗行御史中自然出现了不法之人,所以便有了督察暗行御史的御史,爱卿,你是朕深信之人,你就是朕身边的眼睛和耳朵了,朕对于各地方官员的了解,全凭爱卿了解了。”“那,原来的御史……”“原本的御史是马三宝,是父皇任命的,但是马三宝近来身患重病,马三宝便向朕提议,任命你接替他,而且这道旨意,是朕和丞相等人商议之后才发出的,爱卿莫要推辞了,否则,就是抗旨不遵的大罪啊。”

既然抗旨不遵也抬出来了,李林甫自然推辞不得,只得小心翼翼的接受了,出了皇宫李林甫直奔马三宝的家里,见了马三宝,果然身患重病,李林甫向马三宝提起了自己即将接任的御史之职,马三宝点点头,看来皇帝已经向他提起了,马三宝也很满意,临走之时,马三宝递给他一张纸条,出门后,打开纸条,上面让他在晚上去长安城西的观月楼,要带着面具。

夜间,李林甫换了一身便装,到了观月楼外,带上自己买的面具,便有人将他带上观月楼第三层的雅间,雅间里并没有饭桌,倒像是会议室,一张长长的桌子,马三宝带着面具坐在首位,左手边空着一个位子,就是留给他的,两边还坐着十四个人,马三宝看到李林甫到了,让他坐在自己身边。

“各位,这就是陛下新任命的御史了。”话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写在纸上,给人传看,最后一人看完,便放在火上烧掉,众人纷纷抱拳见礼,马三宝又给李林甫写道:“在这里没有真名,你先报出自己的代号,以后他们会以代号称呼你。”李林甫顿了一顿,在纸上写到:代号肆柒。

传看之后,纸条再次被烧掉,十四人又都交上一份厚厚的资料,然后只留下一人,都退出去了,那人摘下自己的面具,居然是个女人,她在纸条上写:“代号‘夜莺’,负责河北,现在长安乐舞教坊任舞师。”,然后,让李林甫端详半天,又把身上的标记给他看,带上面具走出去,十四人一一向李林甫展示自己真面目,李林甫记住之后,所有人又一一离开,全程没有一个人说话,安静的吓人,所有人都走了之后,马三宝开始教李林甫他们之间使用的密语、暗号、切口、传讯方法、处理事物之后如何报告……

带着十四摞厚厚的本子回到家里,须得连夜翻看,上交的十四个厚厚的本子,是十四人负责的属下的概况,并且附上的图录,李林甫一直看到天亮也没有看完,费力的记住所有人的内容后,他把十四摞本子烧掉了,这是马三宝亲自嘱咐的,完事之后,李林甫又去拜见皇帝,李世民是真正掌握他们的人,自然对于这些事情一清二楚,李林甫向他申请派人暗中保护他的家,李世民自然同意,而且还派给他十二名亲卫,算是他的保镖,这些也是马三宝亲自嘱咐的,主动请求监控自己的家,这完全是为了消除李世民的疑心。

一番麻烦之极的交接,李林甫又经过马三宝的考核,终于从马三宝手里接过了一只小小的金狮,金狮座下刻着“观风听月”四个字,这是向皇帝写报告和向下属发令时候必须盖的印鉴,要随身收藏,李林甫正式接管了这些暗行御史们,他手下也有了自己的秘密队伍,他将之命名为暗部。

为了及时接到消息,他不得不家里开始养鸟,有鸽子和讯鹰,为了保证他家里的仆人身份明白清楚,暗部明察暗访的把他所有仆人的底子摸的清清楚楚,上到已经死的祖宗,下到刚出生的孩子一个个都算是根正苗红,他的家里也多出了许多人,但是对外都是说皇帝赐予的仆人,而他们的工作就是分析、整理各地的情报,最后交给李林甫做出裁断。

李林甫郁闷的发现,这个工作并非是自己想象那样酷,反而是极为累人的一件事情,每天都有不同地方的不同讯报传到他的手里,而他则要靠着大堆大堆的资料进行整合,然后做出判断,而且他的身份是监察暗行御史的御史,他还要秘密的对那些在外的暗行御史们进行审核,可谓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但是这让他原本就不济的眼神更加不济了,他开始怀念自己曾经戴着的眼镜,原本自己说书的时候,还戴眼镜呢,但是某次被好奇的李元霸捏碎了镜片,只留下一个歪七扭八的镜框,而最主要的是,他一直不敢放松对于李世民的警惕,这让他更累了。

“大人,山东有讯报。”“靠……”他一个监察御史的御史,就这样累人的过了三年,到了贞观四年。

第五十六节 过渡的一年

 贞观四年的正月,所有人准备着过年的时候,李世民突然传旨,令李林甫进宫。

李林甫一直都是以一个从一品闲散国公的形象示人,虽然李世民曾经宣旨赐予他从一品之位,但是在外人面前,没有给他一个实在的官位,甚至也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封户八五八书房,且李世民特准他可以不上朝,所以似乎有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个人似的,其实是觉得这个人没有什么势力,所以都渐渐疏远了他,包括那些曾经一起打仗的武将,他们在太平的日子里,居然都练出了势利眼的本事(尤其程咬金,不仅势利眼,胆子也小了),但是有两个人除外,一个是柴绍,一个是尉迟恭,他们两人和李林甫的关系依然如常,所以李林甫一被宣召进宫,那些文武官员们都有些不解。

李世民倚靠在扶几上,外面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他面前放着基本奏折,身前站着两个武将,一个是李靖,一个是李绩,想想即将到的李林甫,李世民好笑,自己身前三个会打仗的人,都姓李,虽然两个是赐姓李,而且三人都是道士,他更远的想了想,似乎那个骑牛出关的老子也姓李,也是道家之祖……

太监传话召见李林甫,李林甫快步走进去,他一直怀疑李世民为什么突然把他提到如此高的位置,虽然是在暗中,但是这是直接向皇帝负责,他不觉得自己和李世民已经到了如此亲信的地步,干什么要把自己提到这么高的地方,他虽然能掐会算,但是算不出自己要如何,所以三年来,他睡觉都不安生,他订做了一个圆枕,像是树干一样的圆柱形的枕头,且里面有三个铜铃,只要一动,铃铛就会响起,不客气的说,他睡觉的时候都是睁着一只眼的,这次召见也在他预料之内,因为,突厥又动了。

“当年贞观元年的时候,我们和突厥拼了一仗,不过那一年,突厥也遭了大难,所以颉利急急收兵了,”李世民点指着奏折:“可是现在颉利又动起来了,李绩一直在外,发现颉利动作,毫不迟疑的打了一场,颉利溃败到阴山,朝廷急调李靖任大元帅,在阴山痛击颉利,颉利现在上书,请附与我大唐,爱卿认为如何?”这话明显是在问李林甫,李林甫是掌握情报的人,许多兵部得不到的情报,他都可以轻易的得到,对于颉利的战斗,他也清楚的很,李世民忽然召见他,也是因为,他比那些大臣更清楚这些事情。

“陛下,颉利现在应在铁山,虽然受挫,但是仍有大军数万人,臣以为,他此次请附,是要让我大唐军士放松警惕,然后乘机杀出去,不过,这也正是我军擒获颉利的大好时机。”李林甫简单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李靖暗中点头,他一直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把苏定方(数年前投降)的军队摆在颉利前方,拦阻颉利,暗中调动李绩的部队守住了颉利的后方,而李绩的意思稍有不同,李绩的意思是想将颉利以及他的有生力量放回大漠,以东突厥的不振,牵制西突厥,李世民觉得两边都有道理,便找来李林甫,希望进一步了解。

“东突厥若是一败涂地,则西突厥必起,到时,西突厥会否像颉利一般,再打我大唐边境呢?”李世民说出自己的担心,“陛下担心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东突厥与西突厥相比,东突厥远大与西突厥几倍,且西突厥的肆叶护可汗才能,远不如颉利,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正是由于颉利一直重视与我大唐作战,而东突厥的突利可汗早已臣服大唐,现在的东突厥颉利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