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宋帝国风云录 >

第270部分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270部分

小说: 大宋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十六章 飞扬跋扈的老大们

李虎什么话也没说,带着铁卫们回到了镇川堡。岳飞这种人就是为打仗而生的,只要给他机会,他就能光芒四射。李虎相信岳飞经过大同会战后,很快就能成为一员悍将,假以时日,他必能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只是到了那个时候,希望大家还是兄弟,而不是对手。

此时已经是十七日凌晨丑时初了,张关羽、董仲孙、赢秦、独孤风、李锦、高宝龙、高缘等各军主帅陆续赶到堡内拜见李虎。

李虎向他们说了两件事,一是辽夏联军已经赶到杀虎口,并埋伏于关口的塘子山和大堡山,另外就是童贯已经下令,命令河东军即刻赶赴大同。

这两个消息让将帅们非常高兴,虽然他们中的有些人不愿意投奔大宋,但到了这个危急关头,也只有投奔大宋才能找到活路,即使不愿意也没办法。

董仲孙看到李虎的脸色很差,人也没什么精神,估计是疲劳过度,“总帅,你在镇川堡好好睡几天,我们几个保证把金军挡在镇川堡外面,让你美美睡一觉。”

“谢谢你的好意,我也想好好睡一觉,但我没那个命啦。”李虎笑道,“我要去杀虎口,这里由董帅指挥。董帅没到之前,你们听毛帅指挥。我告诉你们啊,毛帅叫你们怎么打你们就怎么打,不要自作主张。如果镇川堡丢了,金军直杀大同城下,那我们就无法扭转战局了。”

张关羽、董仲孙、李锦等人满口答应。不过从他们的眼神里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毛军根本就是不屑一顾。毛军是镇川堡战场地临时统帅,不打仗的时候大家你好我好,一旦打起仗来,那就翻脸不认人了。今天这一仗其实已经出问题了。独孤风和李锦在毛军的命令还没有下达之前,就已经冲到镇川口了。还有张关羽和董仲孙,毛军叫他们把没有遭到金军攻击的三座堡寨里的守军撤到镇川堡,但这两位理都不理,认为毛军胡扯淡,如果明天金军开始攻击那三座堡寨怎么办?

“你去杀虎口?”张关羽问道。“那里不是董帅指挥吗?”

“我要把宋军放到杀虎口战场。”李虎解释了一下,考虑到杀虎口战场由辽军、夏军、宋军和汉军联合作战,所以还是自己亲自去指挥比较妥当。

接着他再次说到了此次会战的的目标。“此仗能否打赢,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在杀虎口重创金军。而杀虎口一战的胜利,必须靠你们在镇川堡战场牢牢牵制住金军主力,迟滞他们支援杀虎口,所以你们不要顾惜伤亡,竭尽全力给我打。白登山大营里有五六万新兵,你们即使把人打完了,我也能迅速重建军队。”

这句话李虎不知说多少遍了,今天这一仗各军主帅也的确玩命了,虎烈第三军打掉了一半。而上半夜的激战中,神龙军和雷霆军地损失也非常大,但独孤风和李锦硬是顶住了金军的疯狂攻击,没有让女真人前进一步。

“毛帅。接下来怎么打?”李虎问道。金军距离镇川堡越近。这帮人地火气就越大。不听指挥地事肯定会出现。所以李虎打算在离开之前。先把这几个时辰内地攻守之策大概拟定一下。免得毛军指挥不动。

“马上从第二道防线撤到第三道防线。”毛军明白李虎地意思。不假思索地说道。“明天早上。撤离第三道防线。我们把军队集结于镇川堡。利用镇川堡地防御阵形和堡内地防守器械。和金军持续厮杀。”

“老子从白天打到晚上。死了好几千人。好不容易把第二道防线守住。你现在竟然说要撤退。既然要撤退。你为什么不早说?你成心坑老子啊?告诉你。老子不撤。”独孤风当即跳了起来。指着毛军地鼻子怒声咆哮。

张关羽冷笑。斜眼瞥着毛军。冷森森地说道:“毛帅这是什么意思?总帅刚才还在说。要我们在镇川堡一线牢牢牵制住金军主力。你现在一撤就是五里。直接把镇川堡前沿防御全部丢弃。理由是什么?”

“打。是因为金军攻得太猛。我们依靠防御阵势。可以大量消耗金军。打击他们地士气。只是长时间打下去。我们损失太大。承担不起这个损失。但金军承受得起。所以我们打一段时间后就要撤。”毛军也不生气。依旧笑容满面。慢条斯理地解释道。“这段时间。我们在镇川堡花了不少力气。挖宽了护城河。加固加高了城墙。修建了箭楼和其它一些防御设施。在堡内我们还部署了八十台抛石车。一百五十台弩炮。还有其它一些守城器械。就凭这些东西。再加上十几万军队。我们完全可以把金军挡在镇川堡。”

毛军说得有道理。今天这一仗金军越打越猛。到了晚上竟然连夜进攻。不眠不休。女真人似乎已经失去了理智。他们地伤亡非常大。大概是义军地三倍以上。所以相对来说。义军还是赚了。和一个疯狗打架。当然要见好就收。免得被疯狗咬了一口。血本无归。

张关羽和独孤风等人对毛军的解释很不满。这话说起来是很中听,但说白了就是怕死,就是想保存实力不敢打。

高宝龙、高缘、吴雄等人都支持毛军地计策。张关羽这帮人嘴上说为了保住大同,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想保住自己的财富,反正军队打完了总帅会给他们补充,那他们还怕什么?把人打完了不但没有罪责,还是功劳,那为什么不打?

“毛帅是镇川堡战场的临时统帅,他说怎么打就怎么打。”李虎说话了,无条件支持。其实他也认为毛军太谨慎了,义军完全有实力在金军逼近镇川堡之前,和他们拼消耗。义军死一万,金军死三万,这仗为什么不打?但这话不能说,如果李虎否定了毛军的计策,毛军更搞不定这帮飞扬跋扈地老大们了。

十七日凌晨丑时正,李虎带着铁卫营离开了镇川堡,急驰杀虎口而去。

毛军下令,撤离第二道防线,在第三道防线和金军再战。太原,他要求河东经略安抚使张孝纯亲自率军赶赴大同,但前提是,李虎必须接受他的条件,所以,他请张孝纯先期赶到宁武关等待刘的消息。

李纲当时正准备返回大同了,听到这个好消息欣喜万分,马上随张孝纯同赴宁武关。

这时汴京也来书信了。西府宰相郑居中书告张孝纯,此次北上大同,大宋和金国的盟约也就废止了,从长远来看,这对大宋有百利而无一害,但为了预防万一,皇帝和朝廷没有公开下旨,而是授予童贯调兵权,让童贯下令调军北上大同,如果出了事,责任由童贯来承担,当然,张孝纯也有连带责任。

童贯北伐失败,他骑虎难下了,还要进攻,而皇帝和朝廷主战派大臣出于面子和利益考虑,也是坚持再次北伐,但此刻皇帝和主战派大臣们的信心给这一场败仗打没了,所以他们转而指望李虎,指望李虎在大同击败金军,然后实施两路夹击。

这个后果很严重。假设李虎击败了金军,抢在宋军前面攻占了燕京,他会不会兑现承诺,主动把燕京还给大宋,退回云中路?郑居中估计很困难,李虎是北方枭雄,这个人在辽西的时候周旋于各方之间,为了达到自己地目地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无耻卑鄙的手段都使得出来,所以不要指望他会遵守诺言。

因此,郑居中要求张孝纯,到了云中路后,要见机行事,除了确保李虎守住大同外,还要保存实力,以便对李虎构成威胁。另外,要派使者去大夏国,和大夏军统帅取得联系,在必要地时候联手对付李虎,迫使李虎在攻克燕京后撤回云中路。

张孝纯头晕,这个任务太难了,既然确保李虎守住大同,又要对李虎构成威胁,还要让李虎以主力去攻打燕京。李虎难道是傻子啊?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张孝纯苦笑无语。郑居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以张孝纯看来,李虎面对三十万金军的攻击,能把大同守住就不错了,若想击败女真人,似乎有些一厢情愿。金军打不下大同,但它也不会轻易撤出代北,两军可能形成对峙。另外大夏人已经两次攻击朔州了,可见大夏人也想趁火打劫,这时候大夏人如果和女真人结盟,大同会遭到第二次攻击,所以,李虎在没有彻底解除这些威胁之前,他是不会去配合宋军攻打燕京地。

这样看来,郑居中的意思就很明显了,他的目的是把李虎留在云中路。宋军第二次北伐,李虎肯定要配合。李虎有难的时候,童贯帮忙了,那么童贯需要李虎的时候,李虎也不会视而不见,但他肯定不会派主力过去。这就够了,郑居中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了。那么,二次北伐如果成功了,皆大欢喜,如果失败了,以童贯为首的主战派就要滚蛋,皇帝想留都留不住。

北伐,这就是大宋人的北伐。张孝纯觉得很悲哀,为那些在前线奋战的将士们感到悲哀,当他们为了报效国家,不顾生死和辽军浴血奋战的时候,他们哪里知道,他们根本就是朝堂上权力争斗的牺牲品,他们死得毫无价值。

第四十七章 养寇自重

北上云朔征战,宋军统帅是张孝纯,但他是文官,而且主掌河东路军民之事,率军出征显然不现实,按照惯例,出征大军由兵马副总管统率。

依照宋制,河东、河北和陕西诸路,职在绥御戎夷,帅臣一般为经略安抚使兼都总管,以统制军旅,所以帅司的全称应该是经略安抚、都总管司。

都总管其实就是重要地区的方面军统帅,过去它叫马步军都部署,后来改为马步军都总管。很多重要的州、府、军则设兵马钤辖,由知州、知府兼任,而一些有戍兵的县则设兵马都监,由县令兼任。

大宋国策是以文制武,文官为各地军队统帅,但到了打仗的时候,冲锋陷阵的事还要武将干,所以副总管、副钤辖、副都监则由武将出任。

总管、钤辖、都监都是各地的统兵官,但自从实行将兵法之后,大宋出现了系将禁军和不系将禁军,系将禁兵的将官和原有的总管等统兵官,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关系,不仅职官重复设置,而且指挥系统和统辖体制更趋混乱,为此朝廷在经略安抚使、安抚使或者知府、知州兼任兵马都总管或兵马钤辖的基础上,又让系将禁军的统兵官兼任副总管、副钤辖或副都监。

河东有十三将禁军,河东第一将王兼任河东兵马副总管,此刻他在河北战场,回不来。在剩下的十二将当中,能够担当重任地只有河东第二将折可存。

去年。折可存率军南下征方腊,当时他是河东第四将。到了江南后他出任统制,领东南第一将、第七将和京畿第四将,一路攻城夺寨,屡立战功。后来宋江再次造反,他率军渡江,于淮泗附近全歼宋江。按道理他应该参加北伐,但童贯考虑到河东的安全,把他调回了太原。

童贯举荐折可存出任统制,皇帝也同意了。但圣旨没有下,他这个统制名不正言不顺,说白了就是临时负责一下。临时负责,顾名思义。实际上没有战场指挥权。张孝纯无奈之下,只好亲自赶赴宁武关坐镇。大同是前线,宁武关位于云中路和河东路之间,很安全,张孝纯在此设立行营,可以兼顾前后方,算是亲自指挥了。

张孝纯初到河东,而且是第一次出任地方帅司,他对河东的兵事较为陌生。几年前他曾在永兴军路出任转运使。永兴军路是陕西六路之一,处于陕西和河东之间,所以他对河东的事也略知一二。

河东和西夏、辽国接壤,边郡的代、忻、丰、府、麟等州县都由将门世家镇戍,这些将门世家声名显赫,子弟世荫承袭。地方势力很庞大。河东最大的将门就是府州折家,折家在这里的历史有四百多年了,这个家族和西北其它将门通过联姻等方式结下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府州及其附近州县基本上就是折家的势力范围。大宋自建国以来,对折家荣宠有加,拉拢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予以遏制,但一百多年来。西北战事不断。赵家王朝需要折家的武力,所以折家的实力有增无减。这从府州知州一直由折家子弟担任就能看得出来。

人怕出名猪怕壮,折家在西北也算是树大招风。攀附者有之,算计者也有之,而且折家又是党项人,属于蕃族,很多时候因为大宋的歧视政策而遭到不公正地对待,这使得西北很多将门,包括和折家有联姻关系的将门,都想找到机会踩上几脚,都想把这个辉煌了四百年的显赫世家身上那层耀眼的光环给摘下来。

这也是人之常情。像折家这样长盛不衰地豪华将门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优越感。折家人不管在战场上还是在官场上。都是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地确容易遭人嫉恨。成为打击地目标。

张孝纯对这个情况有所了解。他到河东主掌帅司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府州拜访折家。在他看来。河东这地方。折家就是老大。只要把折家这个老大哄好了。自己在河东地日子就很好过。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河东不是折家一个老大。而是一帮老大。虽然有些老大不像折家那么势力庞大。但他们地实力也不容小觑。

张孝纯上任之初。曾想烧几把火。他主掌帅司。“烧火”地对象自然是军队。而整顿军队就要和这帮老大“交手”。结果他碰了一鼻子灰。甚至连皇帝都手诏警告他。值此用兵之际。切切不可挑起矛盾。

张孝纯无奈之际。突然理解了童贯。他在西北主掌兵事将近二十年。虽然收复了一些疆域。甚至最近几年还占据了天都、横山一线。在对夏作战中取得了战略优势。但相比这二十年地军资支出。这点战绩实在不算什么。过去他也认为童贯不会打仗。但现在他地看法开始改变了。童贯地本事肯定不如范仲淹、韩琦等人。但从范仲淹到童贯。一代代人在西北鏖战。以大宋地国力。以大宋地军队。为什么至今没有击败西夏。收复河朔?难道这和西北军、和西北军这些将门世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张孝纯想到了一句话。养寇自重。这是武人生存地不二法则。是千古不变地定律。

大宋以文制武。武人地地位本身就很低下。即使功勋盖世也不过赏个节度使而已。而事实上武人不可能得到功勋盖世地机会。因为你地战绩一旦让皇帝感觉不安了。你也就可以离开战场。明升暗降顶个闲职混日子了。相反。文官内宦只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