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第三次机遇 >

第103部分

第三次机遇-第103部分

小说: 第三次机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句实话,我要是高中了,我也不愿意去认座师。凭什么呀?十多年来的辛劳与他们有何相关?也不见得他们指点教导半分,怎么一中榜,昨日还两眼不识的大人物摇身一变就成了你的授业恩师呢?皇上圣明,这么一来,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便搞不成裙带了,也是刷新吏治的一大手笔。”

“四弟,你还是锋芒太露,这等话也是可以随便说得么?”哥哥面上佯怒,实际上却是谆谆开导他,“皇上这么说自然有其道理,相信那些大员也都能体会清楚,可万一考中了,咱们在他们手下干事,能不和顶头差官搞好关系?学生之说,只是一个借口罢了,我相信,将来不援引师生关系,必定还要引用其他关系,比如同宗、同乡这类的,难道你我见得还少了?”

“这倒也是。”弟弟抬起头问道,“哥,再过三天就开始预审报名了,你中意哪个岗位?”

“诺,这个。”哥哥大笔一挥,飞速写就“御前秘书郎”五个大字。

“哥,你真要报这个?”弟弟有些诧异,“听说有意向报这个职位地人很多的,那些在翰林院坐了多年冷板凳的进士老爷据说也有不少跃跃欲试。”

“就是要报这个,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秘书郎,但胜就胜在御前二字,倘若皇上赏识,何事不能为?大丈夫行事当如是……”

“这样啊……”弟弟凑到耳边,说道,“我听到一个谣言,说是有考试题目在售卖,每套1000两银子,每e+是?……”竟有此事???

第三卷

第十九章 … 考题买卖

有科举以来,相关的舞弊行为便如影相随。冒名顶题、夹带资料、疏通考官,几乎无所不用其极,是故,当其弟说出两银子可买考题时,哥哥并未太过惊诧,而是开始沉思起来。

兄弟两人虽算不上大富大贵出身,但仗着家里在江南的3000亩水田和10几家铺子,家底十分殷实,这次上京赶考,父亲对两望,并给了两人每人一张一万两银子的银票,嘱咐两人务必结交官长,交好同年,捞他个一官半职当当,即便是七、八品的小官也好。只要有了实缺,将来再活动一下,再来个京官外放照例升一级,说不定过个四五年便能回乡当个知府,哪怕是平调任个知县也算得上衣锦还乡了。

所以,弟弟这一动议一出,哥哥的心思也活络了起来。

怎么办?

空气仿佛凝固住了,时间在沉默中悄然流逝,弟弟眼巴巴地望着哥哥,他知道兄长正在反复权衡,他很想早点知道答案,又不愿意打扰对方的思绪,只得先坐下来。摊开书先看,不过看不了几页就没有心思翻下去,那1000两银子可换考题犹如一个》。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

“不……”半天之后,哥哥终于从紧锁的牙关中挤出了一个字。

“为什么?”弟弟明显是松了口气,仿佛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却习惯性地问道。仿佛很心有不甘似地。

“风险太大!”

“怎么?”

“你想。这样的考题只售1000两银子一份,是不是太过便宜了?我看来,出得起这个价的人很多。人一多,这样隐秘地事情必然可能露馅……四弟,你想想,同样一样东西,你售价1000卖给十个人好还是售价10000卖个一个人好?”

“恐怕……恐怕还是卖给一个人好吧。”其实弟弟心里也没想清楚到底是十个人好还是一个人好,只直觉地认定一个人好。

“错了。不一定,要看是什么东西。”哥哥谆谆告诫着自己地兄弟,“若是一般物事,你手里有大批存货的,自然是卖的人越多越好,将来就一传十十传百,不愁没有回头客;若是像考题这么隐秘地东西,自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越少越容易保密……”

“我们不买,照样有人买,我们兄弟岂非吃亏?”

“好!”

“就这样还好?”弟弟心底大犯嘀咕,这都是哪门子的好?嘴上却不敢说。长兄有长兄的权威么。

“你说,1000两银子一份的考题。会有多少人去买?”

“这个我说不准,不过能出得起这笔钱的,十停中当有一停吧……”

“他们就不怕上当?”

“上当?”弟弟撇撇嘴,“这怎么说得清呢,到哪里透出来地风声都是言之凿凿,说先付1000两,若是考C。很多人也就抱个试试看的心理,横竖1000两银子程比起来还是不值得一提,即便是假的,也先买了再说。”

“所以我才说好。你留意盯着,最好能把卖考题的给吊出来,咱们哥俩扭着他见官去。”哥哥微微一笑,“这考题真也好,假也罢,只要有人敢偷卖考题,咱们兄弟出首便是大功,到时候中也好,不中也好,朝廷不会亏待咱们的。倘若事情闹得大了,传到皇上的耳朵里,你我兄弟立此大功,即便不以官位酬谢,我们在考官心中必定印象大好……”

“妙!”弟弟琢磨半天,觉得哥哥这个主意实在不错,难怪父亲老说要让兄长继承家业,看来不是没道理的。

养心殿里,赵秉钧正小心翼翼地向林广宇汇报近期赶考期间关于京城治安维持的情况,说了一大通后,言语间偶然说道:“近日市面上有小道消息在流传,说有人高价出售此次文官考试试题……”

“考试试题?”林广宇地双眼紧紧盯着赵秉钧,“你确定?”

“外界有此传言,臣虽然未能详细取证,但亦不敢隐瞒不报。”赵秉钧额头上冷汗直冒,皇帝这眼色也忒吓人了些吧。

“哈哈哈!”林广宇忽地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还说,“好好好,真有魄力!”

“皇上……”这下赵秉钧更加傻眼了,连忙表态,“臣必定火速破案。”

“不!”

“啊?”赵秉钧傻眼了,这什么意思?

皇帝没有直接解释,只问道:“考题多少钱一套?”

“先付1000两银子,若是高中,再C……也有传言2000两,两不等的。”

“文官考试一共四场,卖的是哪一场?”

“主要是第一场,后面的虽然说卖,但谣言不多。”

“甚好,甚好。”

咄咄怪事,怎么又是好字?

“前此你说要成立内政部国内情报局,可有此事?”

“是!”赵秉钧觉得奇怪,话语怎么一下子扯到这里来了,皇帝思路地跳跃让他感觉跟上有些吃力,“可徐总理说,各部组织刚刚拟定,短期内不宜动作,否则内政部要新设部门,其他部也要新设部门,一来二去,这开办费就惊人了,去年财政据说有个近2000两的窟窿,现在还没填上,其余诸事,当是能省则省,等缓过四月,等春税收上来再办不迟。”

赵秉钧说地的确是实情,根据财政部粗略的估计,

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创记录的3。147两库平两,但支快,逾3。5亿两。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中(主要是各省还未将上年年末数字全部报财政部销账之故)。虽然因为三个贪污集团地查处而获得了高达1。5亿两地赃款,但这部分款项除了贪污挪用部分立即归公计入~减少2000多万两赤字外,其余数目都还|说2000万两的大窟窿并未夸张,相反,。年来所最少的——庚子以前财政即便再困难,也没有庚子赔款那一下来得厉害。

“开办费要多少?”

“20万两银子!”赵秉钧小声说道,“以后还要再维持。》年经费。”

“现在情报搜集如何办理?”

“内政部在各省一直布有明线暗探,但一直以来茫无头绪。整顿困难。此次武昌变乱,其实内政部的探子事先已经嗅到了一些风声,也向钦差使团呈递了报告,只是力量不足,只知道革命党要闹事,未能刺探出革命党究竟何时、何地、何法举事,遂有武昌之便,臣想……臣想……有了国内情报局。有职有权,有了经费,终究能改善一点。”

“天下之大,光20万两就够了?”

“这个么……如果要论及每省布局。这点银子终究是不够的。只是现在财政紧张,臣琢磨着。先把京师、奉天、直隶、湖北和江苏五处要害地方先办起来,将来有了成效,再申请加拨经费可能会更顺利些。泽公最近因为财政窟窿心情不好,徐总理也有难处,臣作为同僚,在这样的微妙关头不宜多叨扰,也就没有力争,肃王爷也是这个意思……”赵秉钧说是说没有力争,但却眼巴巴地看着皇帝,他知道在收取大量皇室债券和查没贪官所得后,皇帝的内帑很是丰厚,很想仿效禁卫军和海军开口向皇帝要一点,但话到嘴边偏又忍住没敢说。

“朕知道你在想什么,朕手头最近很宽裕,但是那钱都安排了其他用处,别的不说,去年地财政窟窿就要朕想办法去镶补,所以你这20呢,朕没办法给你,也不能开这个口子给你,否则其他各部知道后都来管朕要钱,内帑怎么办?”

“是是。”赵秉钧隐约有些失望,可又不敢表露出来。

“朕不能给你钱,但可以给你指一条生财之道。”赵秉钧竖起耳朵听着皇帝的交代,“不是有人在出价1000银子出售考题么?内政部赶紧把人盯紧了,瞅着他售卖差不多时,来个人赃俱获就可……这赃款么,朕看就和财政部打个招呼,充作开办经费算了。”



原来是这一手,赵秉钧追问道:“如按这样行事,自然是放长线钓大鱼最好,可臣琢磨着文官考试何等要紧,万一考题泄露太多,牵涉人群太广,恐怕有损朝廷威信,那可不是区区几十万两银子能弥补的。”

“知道朕刚才为何发笑么?”

“这个……”赵秉钧挠挠头皮,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臣委实不知。”

“跟卿透个实底,到现在为止,第一场考试的题目还没定下来,所谓的‘考题’云云,无非是骗些利令智昏之人的恶俗招数而已……”

“原来如此,臣晓得了。”赵秉钧心里大骇,还有十几天就开考了,皇帝怎么还不确定考题?职官部怎么主持的?唐绍仪历来号称干员,怎地在这样的要事上分辨不清?

赵秉钧这么想却是怪错了职官部,早在一个月前,职官部已将资格考试地考题送呈林广宇过目,除职官部外,教育部、政学院、典礼院也为这次考试拟定了好几套试题。但林广宇看后,16ks。一路在线看书均不满意,认为这些考题没有突出资格考试这一特点,没有在考题中反映资格限制这一实质性要素,要么太偏,要么太易,最后决定,一概束之高阁,由皇帝亲自命题。

论起考试,林广宇这个皇帝实在比手下的大臣们强悍太多了。在读博士以前,林广宇的人生中经历了大小无数场考试,什么偏题、难题、怪题都见识过,什么升学考试、素质考试、奥数考试、能力测验都接触过,实在是积累了太多的心得与体会,对利用其中一二折磨那些对做官望眼欲穿地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太轻松了。

这些天来,经过反复考虑,他终于拟定了一套试题,为防止泄密,一直秘而不宣,只打算在最后三天前才让职官部操办。

三月初一日,上万名参加文官考试资格初试的考生们拿到了这张钦命试卷。而拿到这张试卷后,三分之一人员为之窃喜,半数以上地人员为之愕然。对知者而言,所有题目异常平实,不偏不怪,虽号称包罗万象,却是基础知识,对不知者而言,所有题目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除文字识得外,如何作答,当真是一筹莫展。

考题内容不多,一共十道题目,限一个时辰内答,要求逐一答出,答对其中六道即为资格初试过关。而且,以留学身份参加资格初试和以其他身份参加资格初试者所拿到的题目均是一模一样,体现了高度的公平性,所不同者就是以留学身份参加考试者所见试卷使用其留学国语言写,其他则是以中文誊写。

一文钱难倒英雄好汉,十道题同样难倒了做着升官梦的考生们……

第三卷

第二十章 … 出人意料

试场里,面对这言简意赅的十道题目,很多考生却迟笔,仿佛手中握着的不是半两重的笔杆子而是千斤重的粗铁板一般,额头早已沁出密密麻麻的汗珠,仿佛就要肆意流淌下来一般。

窗外,初春天气的京师已是樱红柳绿、阵阵暖意,唯独看着试卷的内心却是拨凉拨凉的,仿佛无数个爪子在挠心一般,让人焦躁不安,怎么会有这样的题目?

卷面上的文字其实挺简单,只要粗通文墨,决不至于看不懂题意,但想提笔作答之际,却发现每个问题都不是那么容易回答。

第一道题目为算术:鸡兔同笼问题,每鸡为一头两足,每兔为一头四足,现某笼中关押鸡、兔若干,有头十八,有足五十,试问鸡、兔各为几何?

第二道题目为地理:世界有五大洲、四大洋之称谓,请逐一列举之,答对其中六样以上即为全对。

第三道题目为历史:古书云有远去西域万里有黑衣大食、绿衣大食之分,何国也?

第四道题目为格致:一铁片放置水上则必沉,然用铁所兴建之轮船却能浮然水上,决然前进,不至于有倾覆之感,何也?

第五道题目为中文:

第六道题目为政治:

……

洋洋洒洒十道题目,有人摇头晃脑,一刻钟刚过就已迫不及待地交卷,谓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有人抓耳挠腮,在考场中枯坐一个时辰还不得其详。谓之天书耳。甚至怒斥,这哪里是人做的题目?

留给参加资格考试考生作答的时间只有一个时辰,但这张卷子透露出来地信息和意义却整整震撼了几十年。他彻底地宣布了四书五经论地废止。虽然依旧开设中文科取士,但你再是硕学鸿儒,你如果不能通过资格考试,你永远与朝廷的官职无缘。

《帝国日报》以显著的头版报道了资格考试地内容,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还有一条内政部抓获十余名假冒他人身份,兜售虚假考题的犯罪团伙。在“贪污集团”四个字成为维新元年的年度词语之后,“犯罪团伙”四字亦成为维新二年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养心殿里,对着资格考试当中涌现的种种趣闻,林广宇和唐绍仪两人几乎要捧腹大笑——谁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这次考题所取获地结果五花八门,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娱乐性要义。

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有考生在作答中非但不去计算鸡兔各有几何,反而洋洋洒洒以大篇文字论证鸡兔绝不可能同笼,或者论证考鸡兔同笼问题之人的心术不正;在地理考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