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农女 >

第4部分

农女-第4部分

小说: 农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罐,往山下走去。

    路上没见到什么人,估计村民都忙着在地里干活儿呢。

    到了张云家里,红梅把东西放下就要回去。张云忙道:“先歇一会儿吧。”

    红梅摆着手道:“我得赶紧回去了!这晌午都没回去,非得被我娘骂死不可!”

    见她非要走,张云便让她拿一些樱桃和一尾草鱼回去。红梅推辞不受。

    “拿着吧,上次婶子还给我送了鸡蛋呢,光你们对我好,就不许我对你们好了?你不拿不是让我为难吗!”张云佯怒道。

    红梅这才拿了那条小点的草鱼,樱桃没拿,家里人是不敢吃的。

    红梅提着鱼刚刚回到家,便见她嫂子李月儿坐在门口拿着绣绷绣花,而三岁的小侄儿张日升蹲在地上数蚂蚁玩。

    李月儿见了红梅,忙站起来:“你这丫头,晌午咋没回来?咱娘急的要去找你哩!”话未落音,便见张大娘大着嗓门道:“你这个死丫头,又跑哪里去了,想让家里人急死!”

    红梅只低着头,喊着:“升儿,看,有鱼!”张日升兴奋的跳着拍手道:“喔,小姑姑带鱼回来了,吃鱼吃鱼!”

    张大娘这才注意到红梅手中的鱼,喝道:“哪里来的?”

    红梅便把今天的事说了一遍。

    张大娘想不到他们竟然跑到林子里去了,幸而是半山腰的林子,心下略宽慰一些。听到张云非要红梅带鱼回来,张大娘心中叹道“这云丫头!”转而教训闺女,“下次不许再去了,林子里也是混去的?云丫头跟你好,你也劝着她点,去林子里是能弄到点东西,可也得注意安全不是?”

    红梅知道她老娘又要唠叨了,忙对着侄子挤了挤眼,小日升心领神会,拽着张大娘的衣角:“奶奶,我想吃鱼。”

    张大娘忙道:“乖孙儿,咱今晚上就做鱼吃。”说着转头对李月儿说道,“说起来咱家也是两三个月没沾过荤腥了。你先把鱼收拾收拾吧。”

    李月儿笑眯眯的“哎”了一声,便提着鱼往厨房去。

    红梅献宝似的把筐子提到张大娘跟前:“娘,山上的蘑菇真多。别人都没发现,我跟大云摘了好多,明儿赶集可能换不少钱。”张大娘忍不住笑了,她这姑娘确实勤快!她拍拍红梅的背,道:“赶紧洗洗歇会儿吧。”

    红梅偷偷笑了,她这个老娘就是刀子嘴豆腐心。

    张云几个在家里先歇了一会儿,才收拾东西。加上昨天的,明天去镇上可以卖的有一堆蘑菇,一堆樱桃,一只拔毛的野鸡,还有一条草鱼。

    她把鱼都放到盆子里,樱桃也都挪到一个大筐里,倒有二三十斤呢。明儿赶集要是买卖好的话,能给家里添置不少东西!

    东西收拾好了,张云便赶紧做饭。她煮了一锅小米粥,家里没有油,只有一点盐还是粗盐,只能做了一盘水煮萝卜。不过小峰小秀吃得很开心,他们连粗窝头都吃惯了,自然觉得很美味。

    吃过饭后,张云便想明天到镇上的事。小峰小秀还小,她不放心弟弟妹妹独自在家,便问:“你们想不想去镇上?”小峰小秀自然急着要去。

    “可是镇上很远啊?小峰小秀能坚持吗?”张云又怕他们半路耍赖,便故作激将。两个小家伙都表示自己很厉害,能走到镇上。

    张云却不知道,这里到镇上得有十几里地。

    马上就要签约了,求各位亲点击啊推荐啊,俺打滚保证不坑啊!
008 赶集 (上)
    张云心里想着赶集的事儿,睡得不安稳,第二天就醒的很早。她也不知道是几点,又怕晚了,便爬起来收拾东西。

    最好收拾的是蘑菇,往大口袋里一装了事。樱桃就得放筐里了,下面还得垫上几层树叶子。鱼都放到陶罐里,野鸡用树叶包了,放到背篓里。

    东西都收拾好了,唯一发愁的就是怎么拿。她本来想着是借个牛车什么的。一来她不认识人,二来牛车驴车的都是贵重东西,一般人家也没有。实在拿不了的话,就把樱桃留下,反正卖出去的可能性也小,干脆自己做果酱。

    收拾好东西,张云把昨晚上剩的稀饭热了热,又考了几个土豆,然后喊弟弟妹妹起来吃饭。

    小秀先睁开眼,迷迷糊糊的踢了小峰一下,说道:“二哥,起床了。”小峰哼唧了一声继续睡。

    “大姐和秀儿先走了。”小秀编着瞎话。

    小峰咕噜一下就爬了起来,喊道:“等等,我也去!”见大姐站在床边笑呢,才松了一口气。

    姐几个刚刚吃好饭,便听张大娘在外边喊人。张云也顾不上刷碗了,忙搬着东西往外走。

    打开篱笆门,入眼就是一辆驴车,驾车的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者,张云心下一喜。

    “怎么样?是我把李爷爷拉来的,想着你就没法拿那么多东西。”边上的红梅上前表着功。原来这位李老汉是村里磨豆腐的,逢开集就去集上卖豆腐。

    “李爷爷好!”张云忙招呼弟弟妹妹一块打招呼。这时边上漏出一颗小脑袋,正是李老汉的孙子瓜蛋儿。瓜蛋儿看见小峰小秀,招招手,几个小家伙就挤到一块儿说悄悄话去了。

    “哎哎,乖娃儿啊都是!”李老汉笑眯眯的应道,“把东西搬到车上吧。”

    张云称是。红梅和她一起把东西搬到车上。

    张云没见到张婶,但见红梅一个,问道:“张婶儿呢?不是要一块儿去吗?”

    “唉,我娘的腿疼病又犯了,我嫂子在家照看着娘和小侄儿。爹和大哥今天得去收拾土豆苗,没空。反正也就是去卖点儿鸡蛋和蘑菇,还有就是把嫂子的绣品送到布庄里,横竖一点事儿,我自己就行。”红梅笑道。

    “可以啊你,小娃当家!”张云开玩笑。

    红梅愣了一下,张云以前很内向,这几天改了性儿了,不过这样的她更和红梅的脾气,便笑道:“你还不是小娃当家啊!”若是以前的张云,红梅肯定不会开这样的玩笑。

    张云笑道:“得!咱俩都一样。”

    驴车上本来就有一方豆腐,又放了那么多东西,只剩下一点地方。三个小家伙蹲在车上,张云和红梅跟在车后边边说边走。驴车走的也不快,因此二人还跟得上。

    毕竟是十几里地,到了镇口累的张云出了一头汗,红梅还好一点,她本就比张云壮实点。这时天已经擦亮,来的人已经很多了。

    镇上到处是青砖瓦房,比着首山村一溜的茅草房好太多了,路上铺着青石板,两边都是店铺。21世纪这些青砖瓦房都快绝迹了,这里倒成了富裕的标志了,张云心道。她不知道,这是因为镇上有大家族,他们出的钱才修成的石板路,一般只有县里才有这样的路呢!

    几个小家伙兴奋的看着路上的行人和两边的店铺,眼中满是新奇。

    今天是赶集的日子,镇上人挤人,货挤货,热闹极了。

    李大爷拐到十字路口的一家点心铺边上,停了驴车,他赶集一向停在这儿。点心铺装修的极为华丽,张云在外边瞄了一眼,见柜台里摆着各色点心,标价十几文到五六十文不止。

    红梅见张云往里瞧,便道:“这如意铺里的点心可真贵,啥时候能吃上一块儿就好了。”

    旁边的李老汉笑道:“这可不是咱们能吃起的。最便宜的也得十几文,顶上咱十几斤豆腐了。”

    红梅撇撇嘴:“都是面做的,咋就这么贵!”转头收拾东西去了。张云心中一动,沉思了片刻,微笑着继续往下抬东西。倒是几个小家伙眼巴巴的往铺子里看了半天。

    那铺子里的一个蓄须的中年人走到门口,见了李老汉,笑着拱手道:“老丈,今日来卖豆腐啊。”看他一身绸布,气质雍和,对着一身补丁的乡下老者却态度可亲。张云心下点了一个赞。

    李老汉忙上前一步,回礼道:“王掌柜好,老汉我又来叨扰了。”他卖豆腐站的地方属于如意阁,这家掌柜倒是和善,也不撵他,每次见他还打招呼。

    王掌柜跟李老汉说了几句话,便往里边去了。

    “这王家真是大家啊,家里的掌柜都这么和善,莫说他们家里人了。”李老汉兀自说着话。

    红梅正帮张云摆东西,闻言忙道:“李爷爷,快给我们讲讲。”

    李老汉便讲了起来。原来这王家是这青峰镇上最大家族,家里有上百口人,奴仆更是上千。如今王老太爷的长子王维官至吏部左侍郎,次子王志是开封府的府尹(有王子明王子阳二子),而王维的长子王子腾官拜翰林学士,次子王子兴年仅十五也就是去年便考上了举人,宗族里其他做官的也不在少数,家里生意铺面遍布河南道,真正是钟鸣鼎食的大家族。

    红梅咂咂舌:“那他们咋不搬道大地方去呢?”

    “这是老宅!落叶归根,王老太爷怎么舍得挪走呢。不过家族里做官的做官,做生意的做生意,在外的也不少。”李老汉道。

    红梅几个年龄小,想不到镇上还有这样的大户人家,一个个羡慕的不得了。

    红梅寻思了一会儿,问道:“李爷爷,那他们是不是天天吃肉啊。”

    李老汉想了想道:“那是,肯定得天天吃肉!”

    “天天吃肉啊!”三个小家伙也是一脸神往。

    张云听了好笑,差点憋不住。她刚来这里不知道,像她们这样的山村家庭,一年也不一定能吃的上一次肉。就前天烧得一次鱼汤,是他们姐仨两年来第一次吃肉。昨天送给红梅的一条鱼,让他们家高兴的跟过年一般。那些家里有鸡鸭的,都攒着鸡蛋鸭蛋换油盐酱醋,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杀鸡宰鸭的吃上肉,而且这还是殷实人家呢!故以为大户人家顿顿吃肉都是了不得了。富的有几十只鸡单取鸡舌做菜,穷的有吃糠咽菜挖树皮的,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009 赶集 (中)
    趁着集上人还不多,红梅请李爷爷看着东西,拉着张云先去布庄送绣品。张云心想正好看看东西都卖什么价,便嘱咐小峰小秀不要乱跑,乖乖在这里跟李爷爷在一起。

    红梅跟着她娘和嫂子来过镇上几次,熟门熟路的便找到了布庄,这布庄的名字叫做祥云布庄,除了卖布料外,也卖各种绣品,还提供成衣定制,规模很大且价格公道,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喜欢来这里买布料,成衣定制主要是针对富裕的镇上殷实人家。

    店里这会儿没人,红梅把包袱放到柜台上,掏出怀里的凭条,对柜上的一个伙计说道:“小哥儿,我是来送绣品的。”那小哥儿拿过凭条看了看,笑道:“喔,是首山村的啊,你是替张嫂子送的吧?”

    红梅点点头:“那是我大嫂。”

    小哥儿打开包袱检查一遍:“嗯,张嫂子的针线活可真好,能拿到咱们铺子里最好的价钱。”然后数了一串铜钱,“喏,共十条帕子,每条四文,共四十个铜子儿。”红梅接过。

    那小哥儿又问道:“这次拿多少啊?”

    “还是十条,下个集日带过来。”李月儿在家里还得看孩子做饭,一天也只能绣一条帕子。

    出了布庄,旁边就是粮店。张云进去看看,打听一番,老板一样一样都给她说了一遍,糙米三文一斤,精米五文一斤,面粉就贵了,八文一斤,其实小麦才两文半,不过面粉不好磨,出粉率,所以贵了。黄豆绿豆之类都在四五文只间。张云手中一个铜子儿也没有,问过价钱便道回头再买。老板心有不喜,面上却笑道:“行。”

    张云路上又问了问红梅,得知猪肉大概十文左右,鸡鸭略便宜一些,鱼要十二文左右,青菜之类的大部分在五文以下。张云点点头,看来这里处在内路,海鲜水产之类的不多见。

    回到摊位上,张云问红梅:“这个蘑菇你准备怎么定价?”

    “这蘑菇寻常没有,当然要贵点儿了,四文一斤,等到收摊的时候还有的话,就最低三文卖了。”红梅道。

    张云突然意识到个大问题,没有称!跟红梅一说,红梅嘿嘿一笑,从背后抽出一杆秤来,道:“从家里拿的,等会儿咱们一块儿用。”这个时代几乎家家都有一杆秤,有些人买东西也拿着称,以防买东西的缺斤少两。不过张云家里太穷了,连一杆秤也没有。张云在现代见惯的都是电子称,这猛地一来还没意识到要用杆秤呢。不过红梅一教,她立马便上手了。

    这时有人过来了,是一个中年妇女,她看着红梅的鸡蛋,问道:“姑娘,鸡蛋多少钱一斤?”

    “六文,都是自己家养的,赚个辛苦费。”红梅回道。

    “蘑菇呢?”妇人又问。

    “这是今年头一回,新鲜着呢,四文一斤。”

    那妇人点点头:“这鸡蛋价钱还公道,我要是全买了,就五文半吧。”红梅的一篮子鸡蛋总共有三十来个,个个浑圆喜人。

    “大娘,这价钱太低了,不行啊。”红梅不同意。

    “我这包圆儿了你不是还省事儿吗,要不是我这给闺女送喜蛋买这么多,你一时还卖不了吧。五文半我就全拿走,再买几斤蘑菇。”妇人说道。

    红梅觉得还行,便道:“哎呀,大娘家添丁啊,那就五文半吧。这蘑菇炖汤炒菜都鲜得很,您多带点儿。”妇人心想,这丫头嘴倒是甜。

    称了鸡蛋,共五斤六两,红梅算不出来,张云在旁边道:“共三十一文差两分。”

    那妇人听了,算了半天,笑道:“这姑娘真厉害。”红梅与有荣焉。

    “再给我称五斤蘑菇,给我闺女改善改善伙食。”妇人笑道。

    红梅麻利的称好蘑菇,笑道:“收您五十文好了,下次来您还买我的东西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