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父母要读: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对孩子包办一切,时 时把孩子带在身边,就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失去锻炼的机会和独立发展的空间。与中 国的家长相比,欧美的父母大多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往往对孩子只是进行指点和 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实践,自己去大自然或者社会中领略知识、增长才干。这样 的明智之举很值得中国家长借鉴。
第43节:帮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2)
“好好读书吧,认真准备考试,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担心,有我们在呢!”很多父母都对孩子 这样说,甚至很多孩子都已经十七八岁了,父母依然会这样说,因为孩子面临联考了 。长期如此,孩子的心理就产生了依赖,没关系,什么事情都有父母呢。
再看看美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多吃一些苦头,做出很多 我们都认为不可思议的“冷漠”的举动:蹒跚学步的孩子跌倒了,没有谁会匆忙跑去把孩子 扶起来,而是大叫:“快点起来!接着跑!”
其实所有的父母都是心疼孩子的,他们知道给孩子勇气和让孩子坚强,这样的爱比扶起摔倒 的孩子更重要。
所以别奇怪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得惊人的勇敢和坚强,因为他们的父母舍得让自己的孩 子承受苦难。
生活实例
鑫鑫4岁了,平时在家活泼话多,恋父母,喜欢跟父母玩,几乎每次送鑫鑫去幼儿园,都是 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似乎离开妈妈一分钟他都会觉得难以接受,死缠硬磨不让妈妈走,
好容易妈妈脱了身,鑫鑫在幼儿园里也两眼泪汪汪的,一句话不讲,不做游戏,不和别的孩 子玩耍。
其实父母疼爱孩子、孩子眷恋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天性或本能。孩子对养育 、爱护自己的人本有一种信赖感。但如果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影响了他的独立生活,使他不能 跟同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能正常地在幼儿园生活,很可能就是依赖过度了。
老师给鑫鑫的父母想了办法,让鑫鑫的妈妈每次送鑫鑫上幼儿园的时候都承诺什么时候来接 孩子,平时也多锻炼鑫鑫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睡觉等。在家的时候,妈妈也经 常带孩子出去玩耍,让他熟悉不同的生活环境,慢慢地,鑫鑫对于父母的离开不再严重焦虑 ,也能够心情平静地去幼儿园了。
实例TIPS
如何让孩子不再过分依赖
别给孩子太多的保护
孩子缺少保护自己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的保护也应该有一个限度。过分宠 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高期望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影响孩子的独立。
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应该先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已经有 了强烈的独立愿望,父母只需要一步步引导就能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一开始的时候让孩子 自己睡一张小床而不是被妈妈抱在怀里睡,但是小床可以就在妈妈的床边方便妈妈照顾孩子 ;孩子的动作比较熟练以后,让孩子自己抱着奶瓶喝奶;在孩子能力范围内,自己用 自己的杯子喝水,不要父母喂食;让孩子结交朋友、挑选喜欢的零食。不要 担心孩子完成得不好,你可以站在孩子身边,在孩子出现困难的第一时间帮助他,但是万不 可替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只要孩子能够做的事,都不要插手。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他走向 自主独立。
及时鼓励孩子
让孩子学习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应该有一定的耐心:在孩子的生活、游戏、学习和 劳动中都可以贯穿这样的训练。每当孩子碰到困难不能独立完成要做的事,大人应鼓励 和引导,必要时可适当帮助,但一定要坚持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如果任务确实已经超 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也不应该盲目地让孩子坚持,否则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觉得自己 没用。不要取笑或挖苦孩子的失败,因为孩子的内心十分敏感,你的一次取笑可能就会让孩 子终生为自己贴上一个自卑的标签。
家长还应该注意的就是意见要统一,孩子遇到了困难想要退缩,家长绝不能有对立的建议。
培养孩子有一技之长
罗曼·罗兰的家长
关于罗曼·罗兰 》》》》
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克拉姆西城一个 中产阶级的家庭。他早年写过不少剧本,《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被合称为“ 革命戏剧”;同时,他还写了《圣路易》、《哀尔帝》和《理智的胜利》三部戏剧,合称为 “信仰悲剧”。20世纪初,罗曼·罗兰写了几部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 传》、《托尔斯泰传》和《甘地传》等。与此同时,他经过10年酝酿、10年写作,完成了杰 出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他因“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 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44节:培养孩子有一技之长
成长故事
罗曼·罗兰虽然以文学创作闻名于世,但是他与音乐也有着不解之缘。他最 为著名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写的就是一个音乐家的一生。他从小就十分喜爱音乐, 他曾说过:“在我生命的历程中,音乐占有了我,它是我最初的爱,也可能是我最后的爱, 我像女人爱孩子一样爱它。”这种对音乐的深挚的爱好,一方面或许是天生的,一方面来 源于母亲的启蒙和支持。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克拉姆西城的天主教家庭。他父亲是个公证员,母 亲是一个公证员之女。对上帝虔诚且爱好音乐的母亲给了孩子很大的影响。他小时候想学音 乐却没有老师,因为他生长在外省的一个小城市里,当母亲发现了他对音乐的兴趣之后,便 尽自己的能力教他弹琴,虽然母亲技艺不高,但是教给了儿子许多音乐基础知识,使他对于 音乐的兴趣更为浓厚了。
罗曼·罗兰十分聪明,但体弱多病。幼年时,他从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建立起对英雄人物 的一种热爱之情。为了保证孩子能受到优良教育,母亲不惜代价地将家迁至巴黎。母亲这 时发现孩子不仅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而且有很高的天赋。这时候,她是又高兴又发愁。高 兴的是儿子有这样的天赋,想好好让他发展;发愁的是会不会耽误他的学业。犹豫了一阵子 ,她最终被孩子对音乐强烈的渴望打动了,决定支持儿子学习音乐。当时她在巴黎人生 地不熟,没有朋友可托,也缺乏关系,但是这位母亲锲而不舍地为儿子寻找着老师和学习音 乐的地方,这几乎就是她生活的重心。只要一听说哪儿有音乐家,她就想尽办法送儿子去学 习,以她的诚心打动了老师,儿子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一段时间以后,她惊喜地发现 儿子的琴艺已经超过了大多数教过他的老师。她想,必须为儿子寻找更好的老师了。这时, 她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学琴的一个老师就住在巴黎,叫约瑟芬·马丹,这位钢琴家不仅有 一套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而且还认识著名的作曲家肖邦。于是,她便去拜访自己小时候的 这位老师,恳求她指点儿子。果然,后来,罗曼·罗兰从她那儿受益匪浅。
平常的日子,母亲还从并不十分宽裕的家用中拿出钱来,每星期给儿子买一张夏特音乐会的 门票,让他去听音乐家巴德鲁、科洛纳、拉穆勒的演奏。多年以后,罗曼·罗兰回忆起来, 还非常感激母亲每周给他的这三个小时,让他完全忘记了一切。在这三个小时中,他为莫扎 特无邪的快乐、贝多芬的雄伟强大、普格的温和所深深吸引。在这儿他还领略到巴黎最新的 音乐信息和音乐知识。
罗曼·罗兰曾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母亲使他的天赋得到及时的完善,虽 然他后来没有成为一个音乐家而是文学家,但这也使得他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位教育 家曾说过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要发挥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必须及时利用家庭的资 源,为孩子的成长做好准备,这是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兴趣培养和天赋启蒙的重要作用,梦想孩子成 为钢琴家、小提琴家的父母不在少数。但是你能否也像故事中的母亲一样为儿子的爱好遍寻 名师、费尽周折呢?
理论点拨
菲菲的妈妈从小就培养菲菲学画。当别的家长热衷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试图培养一 个个的神童的时候,菲菲的妈妈却注重对女儿进行艺术的熏陶。
菲菲从小爱画画,妈妈就抓住了女儿的这个爱好,决心把这个爱好发展成特长。在妈 妈看来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况且绘画有助于培养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性,也算是一 种智力开发。
于是在菲菲童年时代,周末一有空妈妈就带她去感受大自然,捕捉画图的素材 ,每到周末,或公园、或田野、或山林,都有母女俩写生的身影。
妈妈后来还为菲菲请了老师,进行素描的专业培训,在学习班菲菲进步很快。到最后,菲 菲大学毕业后并没有把美术作为专门的事业,而是投身于广告业,但是从小打下的坚实 的美术功底让她做起广告设计来得心应手,这不能不归功于童年时期的爱好与特长。
第45节:让孩子吃一点苦(1)
生活实例
追踪调查表明:一个孩子取得某项突出成绩,往往与他的特长有密切联系,特长的灵 感常常促使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重大突破。因此在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 和发展孩子特长,强令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只埋头读书的做法是错误的。
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孩子们才能各异,有的想象丰富,有的逻辑思维 能力强,有的喜欢歌舞,有的爱好体育运动……家长应了解孩子的情况,只要他的爱 好是积极健康的,就应该支持,保证其活动、锻炼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不断了解孩子的 活 动情况,注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有能力的家长还应对孩子的爱好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孩 子爱弹琴,家长买来电子琴指导孩子弹奏;孩子爱运动,爸爸应经常陪孩子一起锻炼…… 这些都是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的重要手段。
其实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本能地喜欢做游戏,小一点的孩子的喜好,性别分化明显, 比如女孩子喜欢娃娃,男孩喜欢玩具枪和车;再长大一些有的孩子喜欢用画笔涂鸦,而有 些则喜欢玩球类的游戏,还有的喜欢看书、讲故事或者唱儿歌。那些喜欢涂鸦的孩子大多会 在美术上显示他们的天赋,喜欢玩球的孩子会具体到喜欢篮球或者足球,而那些爱听故事的 孩子则会显示他们语言方面的特长。家长需要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喜好和 特长。
实例TIPS
一个1岁的孩子,即使他能认识一万个字,也不能理解字的真正含义,只是一种“机械式 ”的认识,并不值得提倡。培养孩子的特长,首先要让孩子具备基本的综合能力,而这种综 合能力必须通过科学、系统、全面的早期教育得来。建议您在孩子学龄前重点培养他的综合 能力,让孩子平衡发展。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3岁前幼儿的五大项能力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五大项能力包括: 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会行为能力。
对于婴幼儿而言,他的天性是“玩”。只有依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对幼儿过分地进行某一方面的知识“灌输”,最终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特长,还应处理好他们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不能因孩子参加某项 活动的训练影响了学习就令其停止活动,只有与老师配合,及时给孩子补课才是积极妥当 的 方法。大量事实证明,必要的课外活动不但能促进孩子学习进步,而且能发展孩子的特长, 有利于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
让孩子吃一点苦
牛顿的家庭
关于牛顿 》》》》
牛顿是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 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 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 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 地发明了微积分。
成长故事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 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活不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 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活到了85岁的高龄。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 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14岁的时候, 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 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第46节:让孩子吃一点苦(2)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是不愿意离开学校的,牛顿伤心了很久却无法令母亲改变主意,最后 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大早,他便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 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偷偷跑到一个地方读 书。
日复一日,牛顿躲在篱笆下艰难地学习,清贫的生活并没有阻止他的求